摘 要:依托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關于數字化改革、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工作要求,堅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圍繞未來鄉村居民教育服務的高頻需求,對鄉村的教育場景進行解構與重構。通過對多個未來鄉村教育場景建設案例的對比分析,選取浙江桐鄉石門鎮墅豐村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開展實地調研,提煉、總結未來鄉村教育場景的建設策略,構建未來教育重點場景,以期促進數字社會未來教育重點場景的建構。
關鍵詞:數字化;未來鄉村;教育場景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浙江省教育廳一般科研項目“數字化社會背景下未來鄉村教育場景的解構與重構”(Y202147616)研究成果。
一、相關研究現狀
(一)未來鄉村建設研究
經過四十多年的偉大實踐,中國的改革開放已邁入了新的歷史階段。為了推動鄉村改革發展的深入,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凸顯農業農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美學價值,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上海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于2020年6月啟動上海鄉村社區生活圈規劃研究,目前已形成《上海鄉村社區生活圈規劃導則》,并開展了鄉村社區生活圈試點實踐。針對英國住房危機,BM寶麥藍起草了一份關于重構未來村莊的報告,報告中指出重構村莊將幫助英國村莊解決目前面臨的就業機會少、教育資源短缺等問題。未來鄉村是一股有效且具有互聯、智能和綠色特點的經濟力量,可為多樣化、健康社群的居民和商業提供獨一無二、可持續發展的環境[1]。Matilda Lundmark通過對西峽灣南部的冰島小村莊Bíldudalur的改造和重新想象,研究未來農村社區的演變[2]。Aleksandra Despotovic等人認為人口的教育結構對農村發展特別重要,人口、自然資源的識別和管理對于農村社區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3]。可見,展開未來鄉村的建設是大勢所趨。
(二)數字化背景下未來鄉村教育發展研究
智慧教育作為人類社會的第四次教育革命,給教育領域帶來了創新與變革,也為日益嚴重的鄉村教育問題帶來了新的解決契機。相比在城市中的實踐與發展,針對鄉村教育問題的智慧教育研究不可完全照搬城市經驗,需要結合實際,探索具有鄉村特色的智慧教育新路徑[4]。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可打破時空限制的互聯網技術給教育資源薄弱的農村地區帶來了新的希望,而參與其中的各種力量則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莊榕霞等在《5G時代教育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一文中提出,5G時代的教育發展需要加強5G教育應用場景的探索、5G測試環境建設、5G集成技術的研發、5G基礎設施的部署、5G公共服務平臺的搭建、5G技術知識的傳播等幾個方面的內容,突出抓好5G技術部署,以促進農村教育發展[5]。在未來鄉村教育場景的建構中,5G必不可少。Eneng Tita Tosida等人提出智慧村莊是農村地區發展經濟的有效方案之一,他們利用大數據對印度尼西亞村莊展開多元回歸分析,描繪智能村莊的經濟、社會、文化和智能教育潛力[6]。廣西師范大學孫杰遠教授在“中國鄉村教育百年:歷史與未來”研討會上提出,鄉村教育的振興實質是實現教育的現代化,其關鍵在于塑造并發揮鄉村教育文化的自覺性和選擇力。未來鄉村教育不僅要傳承與創新優秀傳統文化,而且要發揮社會價值和育人價值,即在原有文化反思的基礎上進行解構與重構,深層次培育人們的歸屬感、鄉土情感與價值取向,實現中國社會普遍的鄉村認同,構建多元的教育生態系統[7]。
二、非正式學習空間的概念
傳統意義上的學習行為大多發生在學校。當前我國的學習空間建設面臨著使用靈活度不高、智能化程度不夠、推進深度學習難度大、城鄉學校空間品質不均衡等諸多挑戰[8]。在數字化社會背景下,學校外的非正式學習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其使得學習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不再僅僅是課堂里的正式學習。學和教是人類智慧化的關鍵因素,大量育人活動均可以非正式學習的方式展開。
所謂非正式學習空間,主要是指學習方式的非正式、空間場所的非正式、建設方式的非正式和實現路徑的非正式四個方面[9]。非正式學習空間中的學習可以通過學生自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環境的互動來完成,而課外的資料查閱、討論和參與研學活動都是課堂學習的一種延伸。非正式學習空間無處不在,鄉村空間正是典型的非正式學習空間,因此要以數字化改革和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示范區為契機,積極探索未來鄉村的教育場景建設模式、布局方式和設計方法,實現未來鄉村高質量發展。
三、未來鄉村教育場景建設實踐案例
本文對浙江省未來鄉村典型案例進行調研,并對其中的教育場景建設內容進行提取,展開對比分析。案例一是位于嘉興桐鄉石門鎮的墅豐村,墅豐村以豐子愷文化為IP,依托江南傳統村落風貌,建設“子愷漫畫村”,舉辦漫畫文創和主題研學活動。該案例通過發揚當地名人事跡,打造獨特的、不可復制的文化IP,開展文創和研學活動,在活動中潛移默化為研學參與者播下文創基因。案例二是杭州富陽區黃公望村未來鄉村改造項目,該案例致力于建設對口的未來教育鄉村角,企望通過公望書屋、文化禮堂等非正式教育空間傳播公望文化,打造公望IP。案例三是麗水青田龍現村未來鄉村建設項目,該案例大力推動對農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期望通過農遺研學等文創項目提高農民收入。案例四是湖州德清莫干山五四村,該未來鄉村教育場景建設重視農村小孩的思想道德建設,大力開展“春泥計劃”活動,全力推進教育場景數字化落地。案例五是金華義烏市缸窯村,該案例著力與高校、企業、金融機構等展開合作,以缸窯古陶為品牌,發展全產業鏈的鄉村旅游,同時盤活老舊廠房,發揮其剩余價值,打造成文創園及研學基地,突出“窯、陶、酒、戲”四大主題文化核心,大力發揚當地文化。案例六是以農業產業基地為依托的寧波鄞州區灣底村,該案例興辦村級小學,開展親子體驗和紅色旅游,創建干部學院,著力打造非正式學習空間。案例七是杭州錢塘區江東村,依托下沙大學城優勢和“鄉村振興黨建聯盟”,成立“鄉村振興學院”。案例八是紹興新昌梅渚村,該案例以宋風美學為指引,以融古通今的模式連接宋朝與現代,營造多元共享的育人場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根據對以上八個典型案例的對比分析,將八個典型案例教育場景的建設內容大致總結為五類場景策略:歷史人文、農遺文化、數字化場景建設、民俗文化引入、新教育業態。
四、未來鄉村教育場景建設典型案例
——桐鄉石門鎮墅豐村
(一)墅豐村概況
墅豐村坐落于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石門鎮北部,位于嘉興與湖州兩地的交匯處,西側靠近練杭高速,東鄰在建的蘇臺高速,地理位置優越,陸路和水路交通發達。2022年5月,墅豐村成功入選浙江省首批未來鄉村建設名單。2022年11月,墅豐村入選浙江省未來鄉村建設十大模式。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墅豐村“走現代農業道路、展五彩嘉禾文化”,成功實現了江南鄉村的美麗蝶變。
(二)墅豐村教育場景建設評價
通過對墅豐村的實地調研,梳理墅豐村未來鄉村教育場景的具體建設情況。對墅豐村教育場景和空間的建設現狀進行分析,總結其鄉村教育場景建設的經驗和不足,探索未來鄉村教育場景的建設重點,為未來鄉村教育場景營建提供方向指引。墅豐村以文化為基、建設為要,努力打造未來鄉村建設的“墅豐樣板”。
墅豐村未來鄉村教育場景的主要建設策略有如下幾點:第一,立足初心使命,共建紅色文化黨建聯盟。建設黨史館、紀念館、研學基地,開發研學路線,賡續紅色血脈。學黨史,聽故事,深化黨建引領作用,用好紅色文化資源,讓紅色文化成為鑄魂育人的精神動力。鄉村空間的使用者在潛移默化中傳承紅色基因,點燃人們心中的紅色火種。第二,做強一村一品,發揮農耕文化優勢。基于原有農業產業,招引豬舍里、百豆園等多個農業項目,實現產業升級。第三,強化品牌建設,全力打造子愷文化IP。通過建設子愷染坊、開設子愷課程、構建子愷家風品牌體系、引入子愷文化主題、舉辦子愷文化活動等非正式的學習模式,構建銀發課堂、校園外的第二課堂,發揮歷史名人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傳承和弘揚傳統美德和歷史文化。第四,數字化助推“云上村莊”建設。通過未來鄉村數字系統,將數字化信息整合運用,對接民政幸福家、數字圖書館等多個應用,形成“云上鄉村”模塊。推廣非正式學習共享空間線上預約、文化活動線上報名、文化知識線上學習,讓村民快速融入“數字生活”。
五、數字化背景下未來鄉村教育場景營造策略
(一)重視布局優化,構建全年齡段未來學堂
在未來鄉村教育場景中,通過對鄉村文化產業的規劃改造、優化布局,構建多樣的非正式學習空間,幫助鄉村居民提升教育基礎設施,打造覆蓋青少年至老年教育學習全年齡段的未來學堂。終身學習逐漸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未來鄉村建設要考慮到多年齡層人群的學習需求,布局規劃好學習場景的層次梯隊,實現學習的延續。在墅豐村的未來鄉村改造中,可通過建立兒童驛站、等級幼兒園、兒童研學基地、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等多種方式,構建多元化的養老服務和托育場景。
(二)打造本土品牌IP,提升文化軟實力
鄉村教育場景是未來鄉村文化傳播的主要陣地,是未來鄉村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基石。在未來鄉村教育場景建設中,可以從打造本土區域品牌IP出發,著力提升鄉村文化軟實力,提高區域競爭力,踐行文化自信。鄉村本土IP不僅僅是一個吉祥物或者標志,而應該是基于鄉村本土資源、特色產業、獨特的歷史文化等各類資源要素凝練出來的IP形象。例如挖掘區域文化特色,展現村落生產生活空間風貌,打造品牌體系,推廣生產生活技藝,傳承鄉村本土人文精神和藝術文化。鄉村品牌IP的出現,有利于提升鄉村教育場景的文化傳播影響力,構建完整的品牌體系,提升原有農產品的包裝品位,彰顯IP的文化價值。
(三)搭建數字化平臺,推動教育場景功能復合
未來鄉村的數字化建設是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又一重大舉措。數字化平臺搭建是未來鄉村教育場景建設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首先,設計者可以通過數字化平臺收集相關數據,如用戶的使用需求和功能需求,結合數據分析結果制定合理的空間布局規劃。其次,學習者可以利用數字化平臺,進行線上、線下的多渠道學習,可以與當地圖書館共建線上空間,實現文化資源的實時共享,最大程度地發揮鄉村教育場景的社會作用,推動教育場景的功能復合。最后,依托5G與VR技術繪制用戶畫像,量身定制課程,實現一對一的技能教學,做好數字化、智慧化的線上教育。
六、結語
浙江已有的未來鄉村教育場景建設實踐為鄉村振興建設帶來了新的思路。鄉村作為典型的非正式學習空間,是人類社會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鄉村空間的教育作用也應引起大家的重視。
與城市文教空間相比,鄉村教育場景建設仍處于發展階段。未來鄉村教育場景建設要把握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示范區等利好政策,發揮非正式學習空間的教育功能,滿足農村居民的學習和教育需要,為精神上的共同富裕提供養分,為鄉村振興增強傳統文化底蘊,提升群眾的歸屬感、自豪感和獲得感。
參考文獻:
[1]寶麥藍(上海)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重構村莊[EB/OL]. (2021-05-12)[2023-03-20].https://www.broadwaymalyan.com/cn/news/reimagining-the-village-fate/.
[2]LUNDMARK M.Village reimagined:the transformation of níldudalur[D].Stockholm: 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8.
[3]DESPOTOVIC A.Influence of education on depopulation of village[J].Qriculture and Forestry,2016(3):151-163.
[4]孫海媚.基于在地化教育理念的未來鄉村智慧教育創新模式設計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20.
[5]莊榕霞,楊俊鋒,黃榮懷.5G時代教育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J].中國電化教育,2020(12):1-8.
[6]TOSIDA E T,HERDIYENI Y,SUPREHATIN S,et al.The potential for implementing a big data analytic-based smart village in Indonesia[C]//KIPS-CSWRG,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202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griculture (ICOSICA). Bogor: IEEE,2020:1-10.
[7]孫杰遠.鄉村教育應在文化選擇中重塑主體性與自覺性[J].探索與爭鳴,2021(4):12-14.
[8]王玉潔,邵興江,潘娜瑛.融合課程與文化的正式與非正式學習場景:第五屆基礎教育美麗學校建設國際研討會綜述[J].上海教育科研,2021(2):93-96.
[9]楊曉青.沒有墻的教室:校園更新中的非正式學習空間設計[J].風景園林,2021(4):46-51.
作者簡介:
從晚婷,碩士,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專任教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