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產芝湖新村以黨建統領共同富裕、以多元產業增加居民收入、以文化傳承涵養新的增長動能,走出了一條獨特的鄉村振興路。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將人類理想的生活概括為“詩意地棲居”。長空、流云、薄風、綠水,凝眸遠眺,四季流轉,樹蔭斑駁,藏不住夏天的蟬鳴……棲居在富有詩意的鄉村里,點燃激情、激發活力,“耕讀”在自由的鄉間畫境。
被土地束縛的鄉村,能否擁抱靈動的生活?為富裕奔波的鄉親,是否一定要告別傳統?記者在萊西產芝湖新村看到了美麗鄉村創新實踐的新答案。
黨建統領促共富
漫步在產芝湖新村,白墻青瓦、石板街巷,游客熙熙攘攘,步履不徐不疾,平添了幾分自在。
面對眼前和諧的景象,誰能想到這里曾經毫無生氣?村莊產業單一,底子薄、基礎差,年輕人常年外出打工,空房率超過四成。在此基礎上,產芝湖新村以“合作社+平臺公司+運營公司”為主體,成立鄉村振興強村富民公司,運用市場手段實現產業植入、產品變現,推動美麗鄉村打造“美麗經濟”。
產芝湖新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以土地、閑置用房、“產芝老家”品牌運營權等資產入股占40%,街道國有公司以前期投資建設的農業產業園等資產入股占25%,有多年文旅資源開發經驗的文化公司入股占35%,共同組建成立了混合所有制的萊夷印象共富公司,引入現代企業管理機制盤活閑置資源、運營投資項目,街道國有公司、新村和社會資本共享收益。
共富公司模式打破原有的區劃壁壘,強化資源互通互補,解決內卷難題,通過村村聯合實現共享共贏,通過“土地+資金”“強村+弱村”“企業+村+村”“園區+村+村”等方式,促進多方抱團,解決薄弱村產業發展水平低、市場競爭力弱等長效發展難點,實現結伴致富。
在鄉村振興中悄然蝶變,產芝湖新村一年快起步、兩年見成效、三年大變樣,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高品質片區和現代化治理樣板片區。這離不開村黨組織書記這個“主心骨”和基層黨建這個“牛鼻子”。
打破過去“就農村抓農村,就村莊抓村莊”的慣性思維,產芝湖新村借助平臺重塑黨組織體系,以每個村為操作點,不斷優化“黨工委——新村黨委——村黨支部——村網格化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組織體系,引導村級黨組織利用水集黨建一體化平臺實現資源互聯互通、優勢互補、共建共享,以此來獲得更多、更優、更有針對性的資源,為黨組織培育了根植于“平臺”的強大戰斗力。
“如今,產芝村最吸引人的就是年代久遠的老屋子了,絡繹不絕的游客來這里尋鄉愁、憶童年。”村書記介紹,村莊年接待游客數量突破10萬人次,刨去房租固定租金,村民每戶分得紅利800多元,腰包鼓了,生活也更有底氣。以黨建統領實現共富目標,產芝村將一村的方寸之地打造成創收之所,走出一條盤活美麗鄉村資源的增收新模式。
多元融合興產業
由于靠近萊西湖水源地,產芝湖新村靠天吃飯,以前外出打工是年輕人的首選。而如今,家門口就能賺到錢,打開門就能看風景,外出的人陸續回來了,王世安就是其中的代表。
“都是做餐飲,外面哪有家里好。”王世安正是看中了村里環境一天比一天好,果斷投資了十幾萬元,把自己家收拾出來,開起了魚館。當上了小老板的他,借助鄉村旅游的東風,這幾年生意越來越紅火。
投資5000多萬元的茂芝場現代農業產業園,包括25個藤稔葡萄大棚、30個陽光玫瑰大棚、500畝遮雨式陽光玫瑰葡萄棚和一個“智慧農業中心”,是國家級的特色葡萄產業基地,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1000余萬元,為群眾增收3000余萬元。
葡萄種植戶姜豪說:“以前我外出打工,一年收入四五萬元左右,自從村里發展陽光玫瑰葡萄以后,我也種植了十畝葡萄,一畝地收入15萬元左右。現在的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變化,長廣河種植了荷花觀光帶,很多市民都來觀賞荷花,我們現在生活得很好、很幸福。”
昔日破敗清冷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精心打造的美麗鄉村,與鄉村“面子”一起蝶變的,還有“里子”,一街一屋詮釋著農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鄉村正在蛻變為宜居、宜業、宜游的城市“后花園”。
美麗就是生產力。“我們村的名氣在膠東一帶越來越大了,返鄉創業的人也越來越多,農家樂、燒烤、小超市都做起來了,”王世安說,多元化業態快速發展,讓鄉村成為鄉親的創富基地。
文化涵養賦新能
有著600余年歷史的產芝湖新村,其“青磚黛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的建筑風格傳承了民俗文化和鄉愁記憶。
村莊依托優質的生態空間格局和多元傳統文化匯聚的場地特征,深入挖掘萊夷文化、進士文化等傳統文化資源,大力發展以“耕讀”文化為核心的休閑旅游產業,建成完善了民俗博物館、萊夷古窯、泥塑館、特色民宿、騎行驛站等文化旅游場所50余處,勾勒出一幅湖、河、水、林、居、瀑、亭、廊、花等美麗景觀同框的田園風光圖。
舉辦產芝文化藝術節、產芝湖秋捕節、農民豐收節等一系列主題鮮明、特色突出的節慶及活動,打造“印象產芝”文旅金字招牌,以產芝老家綜合服務展示中心、美麗古村落打造為現代依托,以鄉風文明、生態宜居為內涵追求,鑄就了產芝湖新村獨特的文化之魂。
在美麗鄉村規劃建設中,產芝湖新村正確處理了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把保留傳統文化風貌融入村莊規劃中,民居改造緊貼本地風貌和特色進行,同時將舊民宅、名木古樹、村史館進行了保護、完善與修葺,打造成獨具特色的古村落。
在鄉風文明上,運用“一約三會”破陋習,移風易俗樹新風,簡化喪事程序,推進公益性公墓建設、落實殯葬惠民政策、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殯葬公共服務體系,將文明鄉風培育融入村民生產生活各方面,最終落實為群眾日常行為的基本遵循,不斷拓展鄉村文明新風的時代內涵。
鄉土之美、鄉賢之美、人文之美……文化像一道連續的血脈,打通了記憶深處的空間。“身在青山綠水間,心在唐詩宋詞里”,探尋產芝村久遠的記憶,在風云變幻中探尋古老鄉村,觸摸悠久文化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