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唐子韜根據黑龍江省鶴崗市關工委副主任任曉華提供材料整理

一個人始終專注一件事情不容易,一家三代人共同專注一項事業則更不容易。在黑龍江省鶴崗市蘿北縣團結鎮,有這么一家人,以郭垂來老人為代表的一家三代五人,為關工事業接力跑,共同演繹了“要想讓紅旗飄萬代,必須做好關心下一代”新時代關工人的感人故事。一家三代五人不僅傳承了關工事業,也傳承了關工血脈精神。
“作為一名村關工組織的報告員,我就想把共產黨的恩德和革命英雄事跡傳播好,讓農村的孩子們永遠不忘本?!薄箒?/p>
郭家第一代關工人叫郭垂來,是鶴崗市蘿北縣團結鎮工農兵村村民。郭垂來出生在20 世紀二十年代,曾在淮海戰役中,用小推車冒死支援前線解放軍,成為“支前模范”。新中國成立后,一直擔任村文書和會計的郭老,在20 世紀九十年代,被團結鎮聘為工農兵村關工小組革命傳統報告員。
為教育好子女,郭老訂立了嚴格的家訓家規,為黨培養了六位優秀的兒女。長子郭訓仁成為團結鎮的鎮長,三子郭訓民榮獲全國推進素質教育先進個人,長女郭桂榮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郭家的二代在平凡的崗位上繼續建功立業。
“作為一名鎮關工委常務副主任,我就是想用更多精力讓所有困難和留守兒童都能上得起學、生活得好?!薄柸?/p>

郭訓仁為少年兒童作宣講

原蘿北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國家級拔尖人才郭桂榮,在田間為青年農民進行技術指導
郭家第二代關工人是現任團結鎮關工委常務副主任郭訓仁。受父親對關工事業的精神感召,2001年郭訓仁從鎮長崗位退休,當時團結鎮主要領導請他出任新一屆關工委常務副主任,他二話沒說,信心滿滿地沿著父輩所鐘愛的關工軌跡奮力前進。在他多年的不懈努力下,全鎮17 個村建立健全了關工小組。他主動把鎮里留守困境兒童全部登記造冊實行動態管理;帶領團結鎮關工委及“五老”為27 名困境大學生解決學費、生活費40 多萬元……
郭家第二代關工人的另一位代表,就是原蘿北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國家級拔尖人才郭桂榮。是“關工家庭”的熏陶,讓她在退休后主動擔任起團結鎮關工委農業技術指導員。她經常騎車往返于團結鎮各村舉辦農業科普培訓班,還主動把由村里幾個青年農民聯合興辦的工農兵村鑫河米業合作社,確定為自己重點幫扶農業項目。

團結鎮關工委常務副主任郭訓仁與兒子郭耕平(左一)、次子郭耕安(右一)

郭耕平(前右二)向省關工委秘書長鄒積慧介紹水稻合作社情況
“作為一名村關工小組組長,我就想把祖輩父輩的優良關工傳統薪火相傳,讓更多的孩子成長成才,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郭耕平
郭家第三代關工人是郭訓仁的長子郭耕平,現任團結鎮工農兵村黨支部書記、村關工小組組長,兼任團結鎮農業技術員、鎮政府農業副鎮長。無論工作多忙,他始終割舍不了“關工情”,堅持把關工工作重點放在引導教育學生崇文尚學、重教勸學上,引導學生用刻苦學習照亮未來之路。郭耕安在肇興鎮擔任關工委主任期間,致力于紅色革命教育旅游資源的挖掘宣傳,對紅色教育基地進行升級建設。
郭家三代關工人的血脈相承把關工事業的精神和情感延續下去,必將在這片黑土地上書寫出更加美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