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很多人已經不再通過傳統媒體去獲取新聞資訊了。我經常被問:“機器人都能寫稿了,你們記者還在堅守什么?”這讓我想起采訪過的兩個人,因為他們也常被人問“在堅守什么”。所以今天,我想借他們倆的故事,談談堅守的力量。
幾年前,我和同事去了新晃縣人民醫院,因為我們聽說那里有一對當地老百姓口口相傳的“大醫師”。在外科門診,我們見到了80多歲穿著白大褂的兩位銀發老人——楊文欽和扎西志瑪夫婦。當時楊文欽正在給病人檢查,動作比年輕人緩慢一些,但卻十分熟練、仔細,扎西志瑪坐在他對面,戴著老花鏡,靜靜地登記病人信息。這樣的畫面,讓縣城的醫院顯得格外安詳溫暖。
楊文欽是個地地道道的侗家人。1952年,20歲的他被保送到中央民族學院附中學習,而后進入北京醫科大學,并在大學里結識了來自康定的藏族姑娘扎西志瑪。畢業前夕,同學們都聚在一起,為即將踏上社會摩拳擦掌。而這一對年輕人,卻暗暗擊掌立誓,要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為家鄉醫療服務50年。
可是天不遂人愿,畢業后,雖然填了回鄉的志愿,但兩人還是被分在了北京。其實分配在北京的大醫院,怎么會不高興呢?可楊老告訴我,他的高興不踏實,他忘不了要服務家鄉醫療的誓言。于是在北京工作7年后,他還是帶著妻子毅然決然回到了貧困落后的新晃。
回來后兩口子沒有留在縣城,而是去了大山深處的扶羅鄉衛生院。楊老回憶,報到的第一天他就傻眼了,衛生院只有一間破爛的平房,6張病床,連一把手術刀和醫用剪都沒有。其實當初楊文欽的戶口還在北京,完全可以打退堂鼓,但是他選擇了留下。他說:“條件越簡陋,說明病人越需要我,越不能當逃兵。”
從北京大醫院來了一對“大醫師”的消息不脛而走,前來看病的人絡繹不絕。兩口子只能既當醫生,又當護士,還要干清潔工的活,白天要看診,晚上還要接著做手術。
為了讓邊遠地區的村民更方便得到救治,夫妻倆還進村入戶,送手術上門。山高路遠,又不通車,他們常常挑著手術器械,從清晨走到天黑。有一次,回家途中,楊文欽被毒蛇咬傷,生命垂危,經過搶救才免于一死。
多年過去,他們走遍了700多個山寨,我們已無從統計他們接診了當地多少病人,實施過多少臺手術。但就在我們采訪的當天,早應該退休的兩位老人仍然在坐門診,并且每年診治8000余人次。看著身材瘦小,一頭白發,滿臉皺紋,走起路來都顫顫巍巍的兩位老人,我無法想象他們年輕時的樣子,我看到的是,一對年輕人放棄北京的優越條件,甘愿扎根侗鄉,初心不變。
之后,我們趕寫了一篇3000多字的深度報道《只因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楊文欽、扎西志瑪夫婦扎根侗鄉47年的行醫故事》,并發表在《湖南日報》上,《湖南日報》也因此成為首家報道這一典型事跡的省級媒體。隨后,多家中央、省市媒體進行了跟進采訪,他們的故事還被改編成了音樂劇。楊老夫婦也先后被評為“感動湖南十大人物”“全國最美醫生”,入選了“中國好人榜”。
不計得失、不懼歲月去堅守初心的人,是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的。我很幸運,因為我是一名記者,所以我成了他們故事的記錄者和傳播者。我也想像他們一樣,不管外界環境如何,不管歲月如何變遷,都一直緊握住手中的筆桿,守住心中的道義,去采寫、挖掘更多的好故事。
(文/楊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