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征
摘 要:在文化強國背景下,智慧圖書館已經正式進入建設階段。本文認為文化強國戰略對智慧圖書館具有促進圖書館職能發展、推動圖書館智慧化轉型、加快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等積極意義,并將其作為理論支撐,找出適合中國建設發展的智慧圖書館實現路徑——統一規劃、分層建設,為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文化強國;智慧圖書館;公共文化
“文化強國”戰略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中首次被提出,《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圖書館是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智慧圖書館的建設與文化強國戰略密不可分。本文旨在通過分析文化強國戰略對智慧圖書館建設的意義,將其作為理論指導,研究不同層級智慧圖書館的實現路徑,為我國智慧圖書館建設提供參考思路。
一、文化強國戰略對智慧圖書館建設的意義
新時代,黨中央大力發展文化建設,這對文化強國背景下的智慧圖書館建設有了更高、更新的發展要求與標準。目前,國內圖書館已經完成了從傳統圖書館向數字圖書館的轉型,現在正在經歷從數字圖書館到智慧圖書館的轉型研究與初步實踐階段,可以說在不久的將來,全面建成的智慧圖書館體系是文化強國的重要成果之一,并將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高社會文明程度,鮮活體現著大國風范的文化自信。
(一)促進圖書館職能發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隨著圖書館事業的不斷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中明確的文獻信息服務、保護文化遺產、傳播優秀文化、開展社會教育、開發智力資源、提供文化娛樂等基本職能也會與時俱進地不斷發展。智慧圖書館建設的基本原則就是“以人為本”,圖書館的新職能也要堅定“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意識,不斷滿足用戶對于新時代文化生活的需求與期待,從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例如:實現文獻資源一體化智慧管理,將文獻進行知識化加工,形成不同類型的知識庫,為不同用戶群體提供精準的知識服務;使用現代化文獻修復技術,對古籍、紅色文獻、家譜、方志等文獻進行修復與數字化加工,建立各類歷史文獻庫,推動對人類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利用圖書館各類資源,舉辦線上、線下各種形式的培訓、沙龍、論壇等,在文化傳承、文化素養等方面發揮社會教育職能;結合元宇宙、數字孿生、機器學習、物聯網等技術,探索圖書館沉浸場景方式,讓用戶體驗圖書館線上、線下各類智慧服務場景,如圖書館智慧服務體驗廳、圖書館中的元宇宙世界、數字孿生圖書館等。
(二)推動圖書館智慧化轉型,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在由數字圖書館向智慧圖書館轉型的實踐中,面向文化強國,在構建文化自信的推動下,我國圖書館的智慧化轉型發展,與“十四五規劃”中的“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不謀而合。筆者認為在以下四個方面有著緊密的聯系:第一,傳播紅色思想,傳遞紅色文獻,建設紅色文獻數據庫,加強紅色文化研究與宣傳,開展線上、線下紅色教育,讓圖書館用戶真正感受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第二,與學習強國、國家圖書館等具有大量免費文獻的網站開展合作,實現真正意義的開放共享,為讀者、學者提供精準的文獻服務及學者庫、機構庫服務;第三,利用智慧圖書館等各種先進技術,不斷探索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途徑、新場景,讓古籍“活”起來,讓文物“動”起來,讓文創產品加強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第四,不斷提升學者、讀者的文明素養,一方面圖書館結合學術誠信相關政策法規,為學者不斷打造學術誠信環境,另一方面要學會利用智能技術,構建綠色、智慧的圖書館環境等。
(三)加快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積極參與文化強國建設是圖書館的責任。在文化強國背景下,我國圖書館更需要探索一種圖書館聯盟模式,讓國家圖書館、省級圖書館、區縣圖書館等形成聯盟,上下一盤棋,建成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實現各自圖書館的各類文獻資源有效共享。在文化強國建設中,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是文化資源的儲存庫,通過這個體系,可以強化溝通機制,開展分工合作,讓各自的文獻資源實現開放獲取、共建共享,提升對用戶的服務能力。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也是思想文化的傳播平臺,它的聯盟機制包含了寬闊的文化傳播范疇,讓圖書館聯盟利用智能技術,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橋梁。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同時還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互聯網+”與“公共文化”深度融合,不斷整合圖書館文獻資源,推動數字文化轉型,統籌推進各級智慧圖書館建設,能夠創造出巨大的人文價值和經濟價值,為文化產業智慧化轉型升級發揮重要作用。
二、智慧圖書館目前研究現狀與建設現狀
(一)理論探索
圖書館是人類交流的重要文化場所,也是創造和獲取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重要場地。建設智慧圖書館,可以提升圖書館智慧服務水平,滿足新時代百姓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
關于智慧圖書館的概念,目前還沒有統一,但不少學者認為智慧圖書館與文化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柯平認為智慧圖書館是一種新的文化,它是與“數字—人—資源”文化完全不同的一種新文化[1];王飛等人認為加強智慧圖書館文化建設,特別是“服務至上,以人為本”的服務文化建設,對推動服務創新、提升圖書館核心競爭力和吸引力具有重要意義[2];劉慧等人認為智慧圖書館作為智慧時代重要的社會文化基礎設施,是為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數字化、智能化文獻信息保存機制與工程[3]。國家圖書館館長熊遠明提出:推進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是圖書館適應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實施要求,進一步發揮資源和專業優勢,更好地服務于數字中國和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戰略舉措。[4]
(二)實踐探索
目前,智慧圖書館的建設主要分為兩種模式:基于自身特色的智慧圖書館建設與跨行業合作共建智慧圖書館。在基于自身特色的智慧圖書館建設方面,國家圖書館把館藏精品做成立體影像,在體驗區中打造立體式全景閱覽,供讀者現場體驗閱覽;上海圖書館借助微服務架構,打造本土FOLIO平臺“云瀚”,并在東館建設中實現智慧化轉型;江西圖書館建設智慧紅色圖書館,為本省提供紅色旅游服務;南京大學圖書館發布NLSP3.0,對采訪、館藏采集、用戶服務流程進行重組,實現智慧化服務管理。在跨行業合作共建智慧圖書館方面,大英圖書館與美國混合媒體軟件公司合作,在iPad平臺上推出“大英圖書館19世紀歷史典籍”App應用程序;國家圖書館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國家圖書館華為聯合創新實驗室”,打造智慧數字圖書館新業態;重慶大學圖書館與維普公司合作采用維普智慧圖書館數據服務平臺。[5]
三、文化強國背景下的智慧圖書館實現路徑
智慧圖書館是一個多層級、統分結合的系統性工程,以文化強國戰略對于智慧圖書館建設意義作為理論支撐,在基礎建設、資源建設、智慧服務、智慧管理、智慧空間等方面進行探索,既需要“全國上下一盤棋”的建設內容,又需要發展各館特色的建設內容,真正實現統一規劃、分層建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智慧圖書館。[6]
(一)建立國家級智慧圖書館
國家級智慧圖書館起到了對全國智慧圖書館建設的指引、示范作用,總體來講可以分為基礎設施、資源建設、智慧管理、智慧服務、智慧空間以及相關配套建設。
1.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是智慧圖書館所有應用的基礎,包括5G、Wi-Fi、云服務等,在多種先進網絡技術的驅動下,通過“點、線、面”式的不同操作,形成不同需求、不同層級、不同用戶群體的無線智慧服務場景,全方位為線上、線下圖書館服務奠定基礎。
2.資源中心
從獲取方式上看,圖書館除了傳統獲取方式,還增加了文獻深度加工、讀者自建、AI創造等新型方式;從內容上看,圖書館除了圖書等文獻資源,還增加了系統運行數據、用戶信息及行為數據等,這樣極大豐富了圖書館的資源種類及數量,從而滿足用戶多樣性、個性化需求。
3.智慧管理
基于物聯網、區塊鏈、微服務、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圖書館服務、圖書館員管理、圖書館空間管理的綜合管理平臺。智慧管理的核心就是緊密圍繞應用場景和業務需求,全面深度感知,準確識別圖書館管理相關要求,構建智慧化管理的全流程化管理體制。
4.智慧服務
智慧化服務是智慧圖書館建設中最重要的內容。無論是線上服務還是線下服務,都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科技與文化相結合,快速、準確地捕捉用戶需求,打破物理空間和數字空間的界限,為用戶提供內容豐富的圖書館智慧服務及個性化服務,同時,要將部分可以共享的智慧服務功能向下傳遞,打造全國智慧圖書館服務體系。
5.智慧空間
智慧空間包含智慧空間服務、智慧空間建設、智慧空間管理三部分,將圖書館建筑標準與用戶服務需求相結合,做好不同文獻資源閱覽區域的智能劃分,在有限的空間創造出無限的服務,滿足智慧圖書館的多元化、智能化、個性化需求。
(二)省級及地方智慧圖書館建設
省級及其下級智慧圖書館的建設,一方面需要參照上級圖書館的規劃目標與建設思路,完成本級智慧圖書館的建設任務及科研項目;另一方面可以因地制宜,規劃建設具有本館特色的智慧圖書館相關業務及功能,構建屬于本館特有的智慧圖書館。具體的建設任務包含以下四個方面。
1.基礎設施
省級及其下級圖書館可以根據本館經費情況,采取自建、租用等方式,打造高速Wi-Fi、5G全覆蓋的圖書館智慧網絡應用。同時,借助云服務,打造數據存儲中心,以節省空間及經費支出,提高數據安全性。
2.數據共享中心
采用微服務架構,建立完善、全面的智慧圖書館數據共享中心。中心的數據來自省級、縣級及鄉鎮圖書館的文獻數據、用戶數據、系統業務數據,按照數據標準規范統一加工后存儲到數據池中,再按業務所需,將相關數據傳送至本館業務、上級業務、下級業務中,形成架構先進、傳輸順暢的智慧數據業務流。
3.智慧服務
除了應用上級圖書館共享的智慧服務業務,省級及其下級圖書館可根據自身特色,建立特色服務,例如安徽省圖書館紅色文獻數目數據庫、上海圖書館家譜數據庫、杭州圖書館智能咨詢機器人等。同時,也可以將上級圖書館的共享智慧服務業務作為基礎,再深度挖掘,開發智慧服務。
4.智慧空間
省級及其下級圖書館,一方面要根據自身圖書館特征,突破傳統圖書館建設規則,在一些空間中打造創新創意的新式空間,例如創客空間、沉浸式閱覽廳等;另一方面,在用戶數據及系統數據達到一定規模后,可通過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打造用戶共情感知空間,為用戶進行智能信息推送,滿足用戶智慧空間需求。
四、結 語
圖書館是文化事業重要的組成部分,智慧圖書館的建設更是彰顯了文化強國戰略精神。智慧圖書館的建設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在政策支持的基礎上,還要重視圖書館間的聯盟合作,打破行業壁壘,借助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建設以用戶需求為指引、高質量的智慧圖書館服務體系,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智慧圖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
參考文獻
[1] 柯平.智慧圖書館是一種新文化嗎?:智慧圖書館熱中的冷思考[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2(5):1-8.
[2] 王飛,徐旭光,黃湲丹.圖書館智慧服務的理論內涵及提升策略研究[J].高校圖書館工作,2022(1):49-54.
[3] 劉慧,陸康,王圣元.智慧圖書館的本質屬性及其職能體系構建[J].圖書館建設,2021(6):114-120.
[4] 熊遠明.圍繞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 積極推進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2(4):5-9.
[5] 張秀麗,馬新蕾.圖書館智慧化知識服務建設路徑研究[J].情報探索,2022(4):122-128.
[6] 盧鳳玲.面向智慧圖書館的新一代圖書館服務平臺發展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2(1):10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