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燁萌

摘 要:在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歷程中,民族音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國內音樂的發展。本文對中國國內的民族音樂特點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數字傳播時代民族音樂發展與傳承的策略,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國內民眾對民族音樂的認知,促使我國民族音樂更好地發展,保護民族音樂不斷傳承。
關鍵詞:數字傳播;民族音樂;發展與傳承
國內的民族音樂發展演變的過程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從而保障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在數字傳播時代,中國國內的民族音樂在傳承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始終要堅持全面開放的態度,對于中國的民族音樂既不能全盤吸收也不能全盤否定。在國內民族音樂發展過程中,我們要盡可能地為民族音樂的發展構建出良好的傳播氛圍,讓其能夠在健康向上的環境中不斷發展自身,從而創造出具有時代特征以及民族精神的音樂表現形式。然而,伴隨著國家經濟不斷發展,進入數字傳播時代的中國,流行音樂已經成為樂壇的主流趨勢,導致國內的民族音樂不被重視。因此,我們應該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去保障民族音樂的發展與傳承。
一、我國民族音樂的特點分析
(一)我國民族音樂的聲調表現
國內絕大多數的民族音樂都是廣大勞動人民在日積月累的生活實踐中創作而出的,可以說,我國的民族音樂是國內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1]其表現形式最為常見的就是采用五聲調或者七聲調式,并且以單旋律不采用和聲的方式進行表現,在實際的演奏過程中是極為好聽的,同時演唱朗朗上口,傳唱起來更加簡單,傳唱范圍非常廣泛。國內的民族音樂在歷史形成的過程中表現出了一種即興的創作方式,這種創作方式更加強調創作者在一定環境以及情緒之下進行即興的情感表達,并通過音樂的形式進行表現,也就是常說的演奏或者即興演唱。部分創作者在特定的環境以及情感條件下,更是可以一氣呵成地完成一部廣為流傳的音樂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阿炳所創作的《二泉映月》,此曲得到了廣泛傳播。
(二)民族音樂創作的口頭性和集體性
全國范圍內的各族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與勞動之中,創作出了非常多的音樂作品,并且通過口頭以及集體性傳唱的方式保留了下來,其傳播的主要形式就是口頭傳播。例如各種各樣的勞動號子就是勞動人民在勞動過程中為了能夠行動統一,激發出勞動過程中的熱情所創作的音樂,而通過勞動號子的傳唱能夠很好地調動勞動人民的統一性以及協調性。[2]在平時的傳唱中,勞動號子主要是以一人領唱,其他人合唱的方式進行,并且統一的傳唱步調也能夠更好地激發出人們的勞動熱情,在勞動中也能夠更加有積極性,有效地提升勞動效率。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無數人對其進行整理傳唱,為后世的人們留下寶貴的音樂財富。這種留存下來的音樂是我國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體現,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三)我國民族音樂表現形式的地域性
中國具有廣袤的國土面積,國內民族眾多,各個地區都存在著不同的風土人情以及語言文化,這些文化在民族音樂的發展過程中對其有著較大的影響。民族音樂體現了各個地域的文化差異,展現了各個地區民族在歌曲傳唱以及節奏等方面的特色。新疆素有歌舞之鄉的美稱,該地區的人民在音樂律動方面具有較強的天賦,能夠伴隨歡快的音符進行有節奏的律動,再結合手鼓等地方特色樂器,對地區音樂進行了完美體現。觀眾也能夠通過新疆音樂了解當地人民歡快和奔放的舞蹈特色,如同置身于美麗的新疆一般。我國各個民族在音樂上的差異性較大,而這也恰恰體現了國內音樂所獨有的區域性特點。[3]
(四)我國民族音樂傳播過程的變異性
伴隨著國家不斷發展,各種歌曲的傳播手段也越來越多樣化,這促進了很多好聽的歌曲開始在廣大地區進行傳播。然而就民族音樂而言,其傳播的主要方式還是依靠心口相傳,這種傳播方式在傳播的過程中受到傳播人員以及傳播區域的影響,進而導致同樣一首音樂在經過傳播之后就會體現出差異性,例如歌詞、旋律等,更有甚者在表現手法方面也出現了差異。[4]同時,各個民族以及地方的音樂題材也存在著較大差異,因此在傳播的過程中也會出現互相影響的情況。民族音樂在不同的地區就會體現出不同的表現方式,受演唱人員的影響,也會呈現出不同的效果。例如著名的民間歌曲《茉莉花》,其在我國多個地區都有傳唱,然而在風格上卻有著較大的差異,這也體現了我國民族音樂傳播過程中的變異性。
(五)我國民族音樂具有群眾性
我國各族勞動人民在日常勞動以及生活之中都會根據自己的切身感受以及相關的情緒進行歌曲創作,而這也就導致了各種各樣風格的音樂作品誕生。[5]民族音樂使群眾通過歌唱的形式對自身情緒進行表述,表現自己的生活狀態和對日后生活的美好期盼。同時,民族音樂也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廣泛傳播在國內各個場合,從而滿足了人民在情緒上表達的需求。總而言之,我國各族人民的勞動以及生活都離不開音樂,音樂已然成為人民群眾生活的一部分。
二、數字傳播時代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與傳承策略
(一)跟隨時代的腳步,吸取新的精髓
在我國傳統生活中,民族音樂的創作環節,普遍采用口頭創作的方式。然而伴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與進步,越來越多的新興技術開始應用在文化傳播之中,各種文化之間的沖擊也越來越激烈,在多元化文化沖擊之下,傳統文化的影響力被逐漸削弱。在中國范圍內隨處可見的外國樂器和各種流行音樂已經悄然占據了國內的市場,進而導致民族音樂發展與傳承受阻,出現了嚴重的局限性。[6]因此,我國的民族音樂在發展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結合現階段數字傳播時代的特點,應用各種創新的傳播方式,從而確保傳統的民族音樂能夠和其他類型的音樂進行廣泛兼容、協調發展,體現出中國民族音樂所獨有的魅力。對于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承而言,傳承并不意味著固步自封,在數字傳播時代,我們需要始終堅持與時俱進的先進思想,在對民族音樂進行保護的同時,還能夠結合各種新興音樂藝術形式,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國的民族音樂。
(二)與學校教育結合,進行有意識的傳播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我國國內的民族音樂傳播的方式普遍都是集中自發傳播,少見有其他特定形式的傳播方法,大多是在相關的民間組織中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進行發展與傳播。然而,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與進步,這種傳統的傳播方式時效性較差的特點也逐漸顯現,因此,在對民族音樂進行傳播的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進行一些針對性措施的調整,進而促使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承。現階段,很多主要的文化傳承都是以學校為傳承基底,在學校中,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知識添加,通過多種形式將民族音樂傳授給學生。在此期間,學生就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主動去了解中國國內的民族音樂,了解其具體的創作背景和相關的樂器知識,進而促進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7]當前,在數字傳播時代的背景下,多數學校的教學設施都是非常完善的,在民族音樂發展與傳承方面就可以有效利用這一點,形成一個完整的傳播體系。在實際的教學環節中,教師要不斷對相關的民族音樂知識進行研究,并結合現階段數字傳播的特點,在此基礎上開展相應的音樂教學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梳理和鞏固民族音樂理論知識。全面推動我國民族音樂的特色化發展,緊扣當前數字傳播時代的時代精神和時代特點,為國內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依托網絡,構建傳播渠道
相較于傳統的傳播方式,數字傳播時代下,網絡傳播的傳播成本低,且傳播的效率高,而這也是近年來國內流行音樂能夠得到快速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同時,人們的審美觀點也是伴隨著時代進步而不斷發展的,人們在網絡傳播媒介中有著更加集中且統一的審美觀點,而民族音樂方面近年來則忽視了這一點。就當前國內使用最為頻繁的幾個音樂軟件而言,其中近九成的音樂作品都是國外的流行音樂。[8]另一方面,國內網民中80后居多,這類人群對民族音樂的興趣相較于老一輩的人而言相對較低,而這也就導致了傳統民族音樂的受眾面變小。同時,傳統的民族音樂愛好人員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在網絡上的活躍程度相對較低,影響了傳統民族音樂的發展。因此,現階段要想加強國內民族音樂的發展與傳承,最為重要的就是盡可能找準80后人群的音樂關注點,只有創作出吸引這部分人群的民族傳統音樂,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國內民族音樂的發展。
(四)緊貼生活,繁榮作品創作
任何一種文化的傳播都離不開優秀的作品,沒有優秀的作品,自然難以傳承。民族音樂也是如此,沒有好的作品就沒有聽眾,發展與傳承自然無從說起。在數字傳播時代下,對于我國的民族音樂發展而言,其中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確保音樂作品能夠緊貼生活。在信息時代的大環境下,包括民族音樂在內的各種音樂形式都出現了創作動力下降等情況,對音樂文化的傳播產生了不利影響。一個優秀的音樂作品在傳播的過程中能夠帶給聽眾和創作者巨大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是物質上的享受難以企及的。[9]就這個角度而言,在數字傳播時代下,更應該緊貼人們的生活去進行民族音樂創作,創作出更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從而為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滿足。
(五)扎根群眾,擴大受眾范圍
伴隨著國家經濟快速發展,互聯網不斷普及,讓人們的視野得到了拓寬。近些年,伴隨著西方音樂在國內不斷普及,人們喜歡的樂器也越來越趨向于吉他、小提琴等西方樂器,國內民眾的音樂喜好也更加偏向西方的主流音樂。數字傳播時代的到來,意味著我國的民族音樂應該廣泛地吸取相關經驗,扎根于群眾之中,盡可能地夯實群眾聲樂基礎,建立一個針對不同人群的推廣措施。[10]比如,在早教、幼兒園以及小學階段中可以適當增加民族音樂的教學,在社區中也可以推廣相關的民族樂器,在一些公共場所可以適當增加民族音樂表演,進而在國內形成良好的民族音樂推廣氛圍,促使民族音樂的受眾范圍不斷擴大。
三、結 語
總而言之,我國的民族音樂應當充分結合現階段數字傳播時代的特點,應用各種創新的傳播方式,體現出中國民族音樂所獨有的魅力。與此同時,要加強對民族音樂的宣傳,形成一個完整的傳播體系,要廣泛扎根于群眾之中,盡可能夯實群眾聲樂基礎。
(中北大學)
參考文獻
[1] 張兵.我國民族音樂藝術的傳承與創新[J].戲劇之家,2022(34):101-103.
[2] 艾瑩.音樂教學中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合與傳承[J].戲劇之家,2022(31):90-93.
[3] 蘇麗.淺析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發展與創新[J].戲劇之家,2022(29):66-68.
[4] 丁潔.計算機MIDI音序編輯技術在民族音樂開發中的應用[J].電子設計工程,2022,30(12):88-92,97.
[5] 孟猛.“挖基因·煉內涵·融時代·踐產業”:論中國民族音樂產業創新發展之新途徑[J].黃河之聲,2021(5):127-129.
[6] 徐海龍.數字“三”在民族音樂中的文化解讀[J].音樂生活,2021(1):69-73.
[7] 周玉屏.數字化動漫音樂創作中民族音源的開發與運用[J].戲劇之家,2020(36):89-90.
[8] 張宏亮.全球化數字田野中的民族音樂:評《數字時代的東方音樂》[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12):135.
[9] 張文敏.民族音樂文化資源數字化出版范式與商業模式[J].廣西社會科學,2018(11):92-95.
[10] 金悅如.淺析民族音樂市場發展的趨勢、挑戰與創新路徑[J].現代經濟信息,2018(16):385-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