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為



摘 要:中國皮影藝術的發展歷經風雨劫難、起落興衰,并非一帆風順。禮泉皮影在明清時期甚至更早就已產生,其后不斷發展壯大。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對研究我國古代社會的生產發展、民俗、宗教、風情、意識形態等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關鍵詞:禮泉皮影;傳統手工技藝;主要價值
一、皮影戲的興與衰
皮影戲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傳統表演藝術,最早誕生于兩千年前的西漢,俗稱人頭戲、影子戲、驢皮影,有的地區叫“皮猴戲”“紙影戲”等,是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來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與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并配以音樂。皮影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人認為皮影戲是現代的電影始祖。
從清朝一直到民國初,中國皮影戲藝術發展到了鼎盛。很多皮影藝人子承父業,數代相傳。從影人造型制作、影戲演技唱腔到流行地域,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望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臺唱戲。連本戲(連續劇)要通宵達旦甚至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幾個影班搭臺對擂唱戲,熱鬧非凡。
盛況空前的皮影戲,它的誕生卻跟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有關: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因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綿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的淵源。
皮影的制作比較復雜。首先,將皮子泡制、刮薄、磨平,藝人們將各種人物的圖譜描繪在上面,用各種型號的刀具刻鑿后,再涂抹上顏色。雕刻時一般多用陽刻,有時也用陰刻。繪畫染色講究,女性發飾及衣飾多以花、草、云、鳳等紋樣為圖案,男性則用龍、虎、水、云等紋樣為圖案。忠良人物為五分面,反面人物為七分面。人物造型與戲劇人物一樣,生、旦、凈、丑角色齊全。制成的皮影高的可達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皮影人的四肢和頭部是分別雕成的,用線連綴而成,以便表演時活動自如。一個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縱,藝人手指靈活,常常玩得觀眾眼花繚亂。藝人不僅手上功夫絕妙高超,嘴上還要說、念、打、唱,腳下還要制動鑼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塊1平方米大小的白紗布做成的。白紗布經過魚油打磨后,變得透亮。演出時,皮影緊貼屏幕活動,人影和五彩繽紛的顏色真切動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場地限制,演員也不需正規訓練,所以深受人民喜愛。在皮影戲盛行的地區,人們會親切地稱它為“一擔挑”藝術。
然而,中國皮影藝術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它曾歷經風雨劫難、起落興衰。到了清代后期,有些地方官府害怕演出皮影戲的黑夜場所聚眾起事,便禁演影戲,甚至捕辦皮影藝人。皮影藝人還曾受清末白蓮教起義牽連,以“玄燈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抗日戰爭前后,又因社會動蕩和連年戰亂,民不聊生,導致盛極一時的皮影行業萬戶凋零,一蹶不振。
1949年后,全國各地殘存的皮影戲班、藝人又重新開始活躍,從1955年起,先后組織了全國、省、市級的皮影戲會演,并屢次派團出國訪問演出,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頗有成果。
二、禮泉皮影的發展和壯大
(一)禮泉皮影的歷史演變
禮泉縣皮影是在我國農耕社會基礎上產生的一種藝術,是陜西古代人民思維與物質觀念的產物。它的題材、內容、藝術形式都是為適應古代人民生活和居住特點而產生的,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點。它符合百姓的審美,深受大眾喜愛,具有美觀大方、形象夸張、刻工精湛細膩、色彩明快、雅俗共賞等特征。
禮泉皮影主要分布在禮泉縣境內及周邊地區。深厚的文化積淀和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是禮泉皮影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前提。在皮影的發展演變過程中,通常以西安為界將陜西皮影分為東西兩路,禮泉皮影屬于西路皮影(也有將禮泉皮影歸為以灰皮為主的北路的說法)。東路皮影以華縣(今華州區)、渭南為主,其形制小巧,高約28厘米,男性多為豹頭深目,女生角色妖媚秀麗,民間工藝性強。西路皮影分布在西安以西禮泉、乾縣等地,其形制較大,高約40厘米,頭臉多為通天鼻梁,具有粗獷的特點。
雖然禮泉皮影的產生年代不詳,但種種跡象表明,禮泉皮影產生的年代十分久遠,或在我國皮影產生之初就已誕生。《陜西皮影珍賞》一書記載:“明清時期的灰皮制作技術以禮泉縣北屯鎮為最好。灰皮制作技術是我國皮影制作史上的一項絕技,以制作的皮子色澤好、質地好、上色好而著稱。高超的技術需要上千年不斷總結和實踐。”[1]由此可以斷定:禮泉皮影在明清時期以前甚或更早就已產生,只可惜此項技術現已失傳。另據《環縣道情皮影志》一書記載,新中國成立初期,許多老藝人都談到自己的皮影箱子是從禮泉、涇陽一帶購買。說明在清朝時期禮泉存在大量的皮影作坊,制作的皮影不僅供貨給本地皮影藝人,還遠銷外省各地。[2]從清末到20世紀70年代,禮泉皮影曾一度銷聲匿跡,進入80年代,禮泉皮影的制作工藝空前發展起來。
(二)禮泉皮影的藝術表現形式及知名簽手
禮泉皮影戲,多以弦板腔形式演唱。臺內只有五六個人,這些民間藝人是一專多能。拉二弦的藝人兼吹嗩吶、吹長號,包括營造馬嘶、雷鳴效果;甩節子的藝人兼敲銅鑼;坐鼓的藝人兼撥硬三弦、敲手鑼;拉二胡的藝人兼拍镲、吹笛子。拉二胡的有1至2人。簽手助理專供皮影劇中人,整理、安裝、排列順序。簽手更是多才多藝,既是唱家,又是挑家,還要彈拉。演唱時,彈、唱、道白,嘴、眼、手、腳、腿全都用上,生、丑、凈、旦全部角色藝人一人承當,全身使勁,詼諧有術。人們贊譽禮泉皮影戲是“一口說唱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
禮泉皮影戲,能演出各種傳統劇目,尤其是神話、童話和寓言故事,能表演騰云駕霧、鉆天入地、斬頭砍臂、吹胡子甩梢子,還能表演現代劇。禮泉皮影戲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和獨特的藝術技巧,現場十分熱鬧。這種強烈的吸引力,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禮泉的皮影社數量之多,技藝之精,在陜西可謂遙遙領先。著名的簽手有楊五、王文、丁鳳山、丁鳳勤、丁繼勝、丁俊魁、丁懷璽、程德恒、劉志儉、馮起章、韓士英、桓志恒等人。著名的簽手王天德,男,1903年出生,禮泉縣新時鄉鵓鴿寨村人,藝名麥選兒,祖輩四代傳人。他七歲隨父學藝,吹拉彈唱,藝多才廣。他先是坐鼓,到20歲當簽手,取祖父唱文戲、父親唱武戲的長處,文武兼蓄,繼承并弘揚了皮影戲的傳統藝術。唱腔圓潤,高昂豪放,演技超群,真切動人。特別是王天德的“馬線”戲,堪稱一絕。“馬線”戲交戰雙方,各乘坐騎,手持槍戟交戰,時而人在馬上交戰,時而人下馬,人與人戰,馬與馬咬,馬尾對馬尾,后蹄踢蹦而戰,反復上馬戰、下馬戰,速度之快,動作之敏捷,令人目不暇接。這種奇特的“馬線”戲,只他一人兩手操作,觀者無不為之震驚。他不僅自己演唱,還自己編腳本。他的演唱本有130多本,大多是自編自唱的手抄本。刻制皮影也是他的拿手工藝。他刻制的皮影,造型逼真,古樸典雅,形態自然,線條明晰,色澤光潔清亮。1953-1958年,他帶皮影班社多次參加陜西省木偶、皮影演出,曾榮獲一等獎,至今陜西省電視臺還保留有他的錄音。1959年,縣上調他進縣人民劇團,將弦板腔搬上大戲劇舞臺,變人唱皮影演為活人演唱弦板腔。王天德老人把自己畢生精力獻給了影戲事業,一生矢志不渝地堅持著“字音不正不唱,意念不確不唱,朝代不明不唱,皮影狼藉不唱,頭身不稱不唱,道具不全不唱,樂器不試不唱,場次不清不唱”的八不唱原則。1981年老藝人與世長辭,享年78歲。在他臨終的前5天,老伴辭世3周年那天,他還為群眾演了《摘星樓》,臨終的前一天,他還伏在炕頭上修皮影。
張冉村的楊五皮影社以演弦板腔出名,早年被列為咸陽、興平、禮泉、乾縣一帶四大名班之一。王都村的劉延禮皮影社于20世紀60年代曾赴山西演出,他還為來西安人民大廈的法國啞劇藝術團演出弦板腔《西游記》,受到外賓高度贊賞。東張村的張國正皮影社于1975年11月代表禮泉縣弦板腔皮影隊參加全國木偶、皮影調演,演出《一棵苗》;1981年又出席了省文化系統表彰會。程家村的程德恒、王店村的張彥分別參加了省上的會演。
南寨村的梁思熔,從小喜愛皮影戲,喜歡繪畫。他潛心于皮影雕刻藝術,創作設計了5800多件皮影,有3600多件遠銷英、法、美、日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創作刻制的皮影有《紅樓夢》《三國演義》《白蛇傳》《西廂記》,曾獲國家工藝美術“百花獎”及省、市獎項。1988年,他攜帶380件皮影精品參加國家第七屆訪日團,一行8位藝人前往日本東京、京都、大阪等8個城市進行皮影刻制、繪畫、剪紙等藝術表演,其中有30幅作品被日本人收藏。
2010年,“禮泉皮影”被列入陜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屬于傳統手工技藝類別。
(三)禮泉皮影的主要價值
1.皮影是一種植根于民間的藝術,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對研究我國古代社會的生產發展、民俗、宗教、風情、意識形態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禮泉皮影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皮影作為一種藝術品,經常與外國藝術進行交流,展示了我國人民的藝術成就,為世界了解中國作出貢獻。
3.禮泉皮影造型夸張,刻工精湛,色彩艷而不俗,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
(四)禮泉皮影的瀕危狀況
1.現代電視、廣播、互聯網的普及,使人們基本上全天都能收看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而皮影戲受到冷落,制約了皮影的發展。
2.作為一種藝術品,銷路不暢制約了皮影擴大生產,藝人們不斷轉型,導致從業者愈來愈少。
3.資金匱乏,使皮影的保護、搶救、傳承難以全方位實現。存世藝人年事已高或患病在床,出現了后繼無人的狀況。
三、結 語
習近平總書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面對禮泉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危機狀況,禮泉縣政府高度重視,立即付諸搶救行動。從2004年起,縣政府每年拿出專項資金10萬元,納入財政預算,并逐年以10%的幅度遞增,用于地方文化搶救和保護。禮泉縣把禮泉皮影作為縣域品牌文化的重要內容和傳播載體,建立了保護傳承機制,使禮泉皮影得到了有效的傳承和發展。此外,政府強化了對皮影的保護措施:通過保護傳承人達到保護作品的目的。為此,禮泉縣已經命名了一批皮影藝人為民間藝術家,確認了相關傳承人的地位,并對傳承人在政策上予以傾斜;縣政府還組織專家和學者對皮影的相關資料進行系統搜集和整理,編入本縣縣志;舉辦和參加藝術節,擴大禮泉皮影的影響,提高人們對皮影的認識水平,增強保護意識。
源遠流長的禮泉皮影正在禮泉這塊沃土上扎根開花,春色滿園。
(咸陽市禮泉縣文化館)
參考文獻
[1] 沈文翔,陸萍.陜西皮影珍賞[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7.
[2] 康秀林.環縣道情皮影志[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