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小虎
2022年10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開幕。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文化館是國家設立的重要文化陣地之一。作為省文化館的業務干部,要以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施全民藝術普及為己任,把深入學習宣傳大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重大的政治任務抓緊抓好,帶頭學習領會,將學習宣傳工作不斷引向深入。廣大群文工作者堅持守正創新,創作傳遞正能量的優秀群眾文藝作品,抒寫偉大時代,讓群眾文化活動價值引領更突出、形式更新穎、內容更豐富、手段更多樣、質量更過硬、參與更廣泛、傳播更高效、品牌更耀眼,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和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引領廣大人民群眾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在今后的工作中,就如何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助力我省公共文化提標提效新征程,筆者結合《百花》雜志工作實際,談幾點自己的想法。
一、增強創新能力,開拓新服務形式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造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為我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們要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新思想、新戰略、新目標、新舉措,把學習報告精神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為目標,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民藝術普及、文化活動品牌塑造、群眾文藝精品創作、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等方面不斷創新探索、示范引領,充分發揮省文化館在我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努力提供更多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作為公益性行業期刊代表,為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為公共文化建設服務,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一是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激發基層創作活力,繁榮群眾文藝創作,推出精品力作,加強與各級文化館、高等院校、學術團體合作,聚集知名作家、文藝工作者、文壇新秀、學生等作者團體,以精品欄目為抓手,扶持優質作品,打造專屬文化名片,推動群眾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
二是設立雜志年度人物獎項,評選在保護傳承工作中表現優異的非遺傳承人、在公共文化服務中各級文化館優秀干部及雜志優秀作品的創作者,樹立群眾文化品牌概念,多措并舉,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需求,以實際行動為推進我省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三是常態化開展文學作品和公共文化理論文章征稿等工作,在宣傳好中華優秀文化的同時,結合平臺優勢搭建優質作品展示專欄,對群眾感興趣的節目類型進行充分摸排、記錄和系統分析,與民間藝人深入接觸,體驗生活積累創作素材,探索出新的表現內容,深挖和延展富有中華傳統文化生命力的題材和主題,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藝精品,為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二、開展特色活動,拓展宣傳范圍
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這些重要論述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前行航標燈塔和行動指南。所以文化館不僅要開展文化惠民、免費開放、非遺傳習等公益類活動,還要創新活動形式,更新宣傳手段,擴大宣傳范圍。
(一)搭建融媒體平臺,有效統籌資源,促進文化館優質資源數字化
開展線上活動,錄制慕課、講座視頻,舉辦信息征集、知識競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百花微信公眾號、抖音官方賬號、微博官方賬號、頭條新聞、喜馬拉雅官方賬號、微視頻等互聯網平臺發布,以網絡為載體,擴大我省公共文化宣傳范圍,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轉化。
(二)抓住機遇調整辦刊思路,積極主動與全省公共文化工作結合起來,開展定制化內容服務
圍繞大力弘揚和廣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文化館人特有的方式,記錄、書寫、謳歌偉大時代,用優秀的作品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勇攀群眾文化高峰,不遺余力推進文化館事業發展。
(三)以公共文化服務理論為引領
以全民藝術普及為核心,以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等為抓手,以數字文化館建設為契機,轉變優質內容表現形式,完善線上服務功能。將優質作品資源通過配音、記錄、拍攝制作等方式,轉變成有聲雜志、微電影、微紀錄片等形式,多措并舉,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
(四)不斷優化數字平臺,加強數字建設
依托館內文化資源,運用5G、大數據、三維展示等現代信息化技術,提高傳播能力。依靠微信小程序,結合公共文化服務特點,打造精品活動和線上虛擬展廳,不斷豐富線上展覽與互動內容,調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深化數字平臺與觀眾之間的聯結,擴大刊物影響力,讓更多群眾了解我省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產生情感共鳴。
三、打造文化品牌,樹立“百花+”文化傳播新模式
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深入開展,《百花》雜志舉辦了《百花》新春走基層、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研學之旅、建立非遺研學基地等活動,探索“非遺+旅游”文旅融合的新模式,嘗試刊物與文旅融合,促進傳統紙媒向媒體融合方向轉型。此外,搭建線上銷售平臺,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搭建了網絡銷售平臺,開辟“《百花》公益助力鄉村振興”欄目,拓展發行渠道,擔當社會責任。
總之,作為一名基層文化工作者,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在為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努力奮斗取得的偉大成就感到由衷自豪的同時,我將不斷學深悟透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的首要政治任務,努力提高本領,消除“本領恐慌”和“知識短板”,在本職崗位上兢兢業業,努力鉆研,開拓創新。進一步錘煉實干作風,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敢于擔當。持續當先鋒,做表率,敢于直面存在的問題,勇于抓實,抓細,抓出成效。同時結合自身實際狠抓落實,時刻嚴于律己,積極響應時代的主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添磚加瓦。
(中共陜西省文化館第二黨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