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竹青
夏日里,倏然而至的云朵滴下如豆般的雨點,洗刷得村道潔凈,瓦房透亮,花草爭艷。街道上一個個來往的村民,邁著矯健步伐,臉上都掛著甜甜的笑容。6月22日,《科學導報》記者在忻州市神池縣義井鎮易地搬遷新村富康村了解到,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該村發展規模化養殖業,擺脫了貧困走上了富裕路。
據村支書介紹,富康村是由長梁村、石洼村、后窯子村、羅家窯村、馬家山村五個交通閉塞、生態環境差的自然村組成。搬遷后,院落沒有了從前寬敞,致使部分村民無法進行規模養殖。富康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在充分了解村民的養殖意愿后,很快為村民建立起養殖小區。養殖小區打破傳統“散、小、亂”的家養模式,以科學的養殖方式集約規模化發展,新增肉羊300余只、肉牛30余頭,現存欄肉羊800余只、肉牛50余頭,拓寬了產業發展道路,增加了村民收入,同時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82萬元。
“在園區養羊,條件好多了,生產的和懷孕的都能分開,不用起五更睡半夜地操心,收入也穩定了。”養羊大戶陳麗軍高興地說。
養殖小區的建立除了方便了養殖家庭,也讓種植大戶陳建生可以松一松一直緊繃的弦:“養殖戶進入小區后,可以在自己家的地里種草料,減少了野外放養的牲口誤食我們的莊稼,我那些收成不好的地也能種成草料賣給養殖戶,在特殊年頭,莊稼成熟不了時,青苗也可以賣給養殖戶,不僅不會糟蹋了土地和莊稼,還能增加一些收入。”
說起修建養殖小區,富康村的駐村工作隊員感慨萬分,道盡艱辛:“搬遷的時候,我們可是費了勁了,老百姓糾結的最大難點就是我們去了新村,牲口往哪弄?富康村原來的5個村里邊,都有養牛、養羊的大戶,最難辦的就是這部分人。他們心里愿意搬遷,卻舍不得牲畜,我們想要給解決養殖問題,也只能開空頭支票。一遍遍地勸說、走訪做工作,好不容易搬下來,只能在院子里,離我們的搬遷初衷還相差甚遠。現在好了,養殖小區建好了,我們給老百姓的承諾終于兌現了,再也不用擔心養殖戶偷偷回到舊村搭帳篷的問題了,心里的大石頭可算是落了地啦!”
走過富康村村委會路南的這片灰色的建筑群,聽著牛羊的叫聲此起彼伏,鄉親們喜在臉上,樂在心頭。村支書表示,“下一步我們將大力鼓勵村民引進優種羊,引導全村養殖戶科學化飼養、規模化發展,達到產值高、效益高的新型養殖模式,促進搬遷村民的增產增收,打造富康村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