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斌
“舊廠房也可上新設備,專家的這句話為我們節省了2000萬元。”6月28日,山東魯怡集團總經理王新向科技日報筆者講起企業轉型的故事,始終對這句話念念不忘。
在山東省科協日前啟動的媒體采風活動中,類似的故事還有不少。得益于科協的牽線搭橋,有企業通過專家找到了技術,有企業通過科普找到了訂單,還有企業找到了新賽道,煥發出了“第二春”……
作為中國科協打造的服務品牌,“科創中國”聚焦產學研金用多方力量,加速成果轉化,促進經濟發展。
山東省各市縣科協乘著“科創中國”的東風,深入經濟主戰場,拉出供需兩張清單,瞄準痛點,對癥下藥,讓國家級學會資源下沉基層,推動科學家與企業家精準對接,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科技活力。
在各地實踐中,入選“中國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的山東省泰安市將實踐做成了樣板。
成為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之后,力博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力博重工)副董事長張媛告訴筆者,“雙碳”目標深刻地改變著礦業領域,用戶需要與之匹配的新技術、新裝備。力博重工的新產品按需生產,產品雖好,但需要行業專家和用戶的肯定才能促成更廣泛的推廣。
通過山東科協搭橋牽線,力博重工與中國有色金屬學會成功對接。此后,連續舉辦三屆“科創中國”智能礦冶加工技術和裝備高端論壇,參會者對力博重工的新技術新產品表達了濃厚的合作意向;力博重工還與中國恩菲、中國黃金等企業建立起合作關系,推動2022年銷售額同比增長10%……
科協是科技工作者的群眾組織。在國家層面上,中國科協擁有210多個全國學會,覆蓋理科、工科、農科、醫科和交叉學科五大門類;而在省級層面上,山東省科協主管150多個省級學會,覆蓋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
“科協的資源也是企業的資源,我們致力于將科協資源轉化為企業成長的動力。”山東省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袁慎慶這句話,在各地都能找到對應案例。
由于自家蘋果、葡萄在種植種類、產量品質方面一直得不到提升,山東巴富洛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貴臣的創業信心受到打擊,一度陷入迷茫。
關鍵時刻,山東省科協發出邀請,中國農業大學原副校長王濤教授來了,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段長青教授也來了。
專家找的問題具體,開的方子對癥,為李貴臣打造了一條葡萄酒產業鏈和一個國家蘋果現代化標準示范基地。
如今,笑容洋溢在李貴臣的臉上:“現在我們果園里的蘋果都是論個賣、葡萄論穗賣。通過專家指導,我們節省了70%的人工成本,綜合效益提升了20倍。”
因為市場環境變化,前兩年,專攻針織服裝的魯怡集團陷入困頓。對于他們的遭遇,山東省泰安市科協黨組書記、主席董磊看在眼里記在心上。這兩年,他廣邀各方專家調研泰安企業,目標就是要達到或茅塞頓開,或點石成金的效果。
王新告訴筆者:“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伏廣偉的到來,讓我們的企業經營峰回路轉。”
對魯怡集團“望聞問切”之后,伏廣偉對癥下藥:“紡織行業不是夕陽產業而是朝陽產業,需要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你們應該更加注重品質的提升和產品的多樣化;與其新建廠房,不如進行技術改造。”
這個藥方一方值千金。不建新廠房,要“把錢花在刀刃上”,把節省下來的錢買高端設備,提升競爭力。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來,很多企業減產甚至停產,但魯怡集團卻因為質量上等、品種齊全、交貨迅速,訂單紛至沓來,銷售收入達到了創紀錄的7.2億元,同比增加30%。
王新強調:“如果不是聽從伏廣偉理事長的建議,我們可能撐不過2020年。”
作為“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山東省泰安市運用科技創新助力高質量發展的路子很實,“企業提需求、科協搭平臺、學會送服務、產業得提升”成為背后的邏輯鏈條。
董磊向筆者表示:“我們將‘科創中國品牌做實,為產業、為企業‘扶梯子,鋪路子,搭臺子,開方子,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有困難找科協、找專家,在新賽道上不孤單、不膽怯。”這句話,是山東三英科創公司(以下簡稱三英集團)董事長鄭三英的肺腑之言。
在三英集團創業的第44個年頭里,鄭三英將目光瞄準了醫療健康行業。她想拓展賽道,卻顧慮重重。民企轉型,必須考慮巨大風險。
非常時刻,泰安科協將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中國針灸學會會長劉保延請到了三英集團。
一番促膝長談之后,鄭三英心中的擔憂消解了,她決定搏一把。在泰安科協的撮合下,三英集團先后對接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針灸學會,走進了創業的“第二春”。
泰安因泰山而得名,寓國泰民安之意。在當地,類似企業還有不少,他們希望轉型,渴求指點,而滿腹經綸的專家學者們也找到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臺。
如今,以“科創中國”為名,山東科協將舞臺搭建好了,科學家與企業家的雙人舞正在山東各地上演。
從下崗職工轉變為創業者,呂才科直言做對了兩件事:通過專家找到了技術和通過科普找到了訂單。
呂才科創辦的山東大禹集團致力于解決水處理行業的疑難雜癥,沒有技術寸步難行。他的苦惱是:“一來,我們公司規模比較小,不容易與大專家牽上線;二來,沒有長效技術咨詢機制。”
正因為此,難度極高的山東康平納集團智能染色項目讓呂才科犯了難。
投資30多億元的上述項目在運行之初便遇到了難題:其所在的工業園周邊煤礦礦坑水硬度、色度等指數超標,如何將水處理并達到工業用水標準?
泰安市科協了解到此情況后,先后多次牽頭邀請中國化工學會工業水處理專業委員會滕厚開等專家開展水文、地質、水平衡等調研和研討活動,兩次召開專家論證會。
通過實地調研、技術對接會等活動,中石油天津化工研究設計院的專家協助論證工藝設計,形成“煤礦礦坑水水質提升和利用”項目的整體策劃書和建設思路。
“引薦專家,給予資助;全程跟進、一抓到底,確保合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這是呂才科眼中的科協服務,這一項目最終不僅解決了康平納一企之困,更立足于整個工業園區需要,實現了廢棄水資源的循環利用,解決工業用水緊張、用水成本高昂、水質超標等問題。
筆者了解到,在上述動作背后是泰安市科協“堅持問題導向,圍繞供需精準發力”和“為每個產業鏈聯系對接至少1個全國學會”的典型做法。
他們建立供需兩張清單——梳理企業需求,讓問題需求向上流,建立起人才、技術、項目“需求庫”;拜訪全國學會、省級學會及高校科研單位,建立起覆蓋產業鏈的創新“資源庫”;將“需求庫”與“資源庫”精準對接。
值得注意的是,嘗到甜頭的呂才科積極參與到科協組織的科普活動中,而有了科協“背書”,很多用戶正是在此類活動中發現了大禹公司的價值,并轉化為了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