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要求,江蘇省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校教育集團緊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開展“立人教育”,具體而言,就是要做到立德為先,全面推進高質量思政課程建設;立言為徑,探索提升課堂質量的新路徑;立志為要,培育自主發展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立人教育;立德;立言;立行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22-0026-03
【作者簡介】徐瑛,江蘇省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校教育集團(江蘇蘇州,215163)黨總支書記、總校長,高級教師。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目標和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具體要求。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關鍵一環就是打造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實質上就是要實現人的高質量發展。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校教育集團緊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設計、開展學校的“立人教育”,即立德為先,全面推進高質量思政課程建設;立言為徑,探索提升課堂質量的新路徑;立志為要,培育自主發展的時代新人。
一、立德為先,全面推進高質量思政課程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辦好思政課,做好引路人是教師的責任和使命。“立人教育”首先要立德,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1.在思政課內容的設計上制定系列主題
學校結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選擇能入腦入心的教育主題,開展了“回望紅色經典”“看今朝英雄人物”“觀身邊感動人物”主題系列教育活動。
在“回望紅色經典”主題系列教育活動中,學校主要開展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德育處帶領少先隊員走進新四軍太湖游擊隊紀念館,探訪蘇州革命先烈的故居等;二是由各年級教師結合教材內容,鎖定一個紅色經典人物,進行主題教學,如四年級結合《小英雄雨來》一課,開展“走近雨來”講故事比賽、“雨來是英雄”課本劇展演等,讓雨來的英雄形象入腦入心;三是利用班會、課后延時服務時間,讓學生賞析紅色經典影片。
在“看今朝英雄人物”主題系列教育活動中,學校選擇了兩個主題開展思政教育:一是聚焦當代的文學家,二是聚焦當代的科學家。每周晨會課,我們安排學生來宣講這兩類人物,講講這兩類人的貢獻、品質、精神等。講得特別好的學生會在每周一國旗下講話時,講給全校的師生聽。讓全體師生接受榜樣的引領和精神的洗禮。
在“觀身邊感動人物”主題系列教育活動中,學校鼓勵學生及時發現身邊的榜樣,用身邊的榜樣激勵全體學生,促進全體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2.在思政課教師的培養上關注專業引領
要提升思政課的質量,關鍵在教師。為此,學校從教師隊伍培養、完善課程資源、拓展思政課型等方面來提升思政課教師的專業能力。
首先,學校組建思政教研隊伍。學校德育處和教導處相關人員組合引領,配備專職領銜教師,制定思政課教研活動計劃,定期開展教研活動。
其次,不斷完善思政課網絡資源庫。學校整合信息中心教師和思政課教師的力量,不斷完善思政網絡資源庫,讓一線思政教師能及時獲取最新的信息,從而讓思政課更富時代性。
最后,學校定期開設思政大課,拓展思政課型,鍛煉思政教師的專業能力。每學期的開學第一課、成長典禮上的思政演講、畢業典禮上的立志課、新生開學的立人課都是學校的思政課。此外,學校還鼓勵師生積極向上,開展熱愛生命、勤勉學習、敬畏自然等思政主題教育活動。
二、立言為徑,探索提升課堂質量的新路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培養創新人才是國家的需要、時代的需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新時代教育的重要使命。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在課堂,為此,我們要著力建構高質量的課堂教學,觀照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如何提升小學階段課堂教學的質量?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我校的做法是關注學生的語言表達。
教師常常覺得學生的思維看不見、摸不著,尤其對年輕教師來說,很難把握學生思維發展的起點和最近發展區,因此也較難定位教學起點,確定教學目標。鑒于此,學校積極探索,借助思維的外殼——語言,來判斷學生的思維水平,確定教學的起點和難點,進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第一,做好課前分析,通過學生預習后寫下問題的方式來確定教學起點。創新源于問題,引導學生養成愛提問、善思考的習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學校引導教師關注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尤其關注學生預習后產生的問題,然后根據這些問題判定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況。
第二,做好課中分析,通過分析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度來把握學生的思維表現。高質量的課堂交流一定是清晰且有深度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傾聽學生的語言表達,引導學生說清楚自己的觀點和思考的過程。為此,學校制定了聚焦師生言語表達的課堂觀察量表,通過觀察語言表達來分析學生的思維呈現曲線,以此來改進、優化教學。
第三,做好課后分析,通過分析學生的練習情況以及學習小結來判斷學習成效。批改學生的課后作業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狀況最直接的方式,對此,學校引導教師不僅關注學生作業的正確與否、質量高低,更要思考錯誤背后的思維根源,還原思考的過程。學習小結就是讓學生用語言來說自己的思考過程,或者自己寫出錯題的解題思路,以此發現思維的堵點和錯點。這樣的做法,是通過語言讓思維可視化,從而幫助教師有效把握學生的思維水平、思維方式、思維過程,進而能在后續的教學中有的放矢。
依托語言表達,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同時還能幫助教師循言導思,提升課堂教學的思維含量,為培養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三、立志為要,培育自主發展的時代新人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我校注重引導學生從小種下夢想的種子,樹立遠大志向,進而成長為自主發展的時代新人。
1.結合慶典立志,激活成長動力
我校每年都會舉辦十歲成長禮活動,在活動中,我們不僅引導學生學會珍愛生命、感恩父母長輩,還會引導學生立下志向,確定努力目標,初步開始進行生涯規劃。在成長禮活動中,有個環節就是寫一封信,寄給十年后的自己。信里,學生要寫下自己十年后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描述自己的樣貌及學習、生活狀態,圍繞這樣的生活和人生目標,激勵自己從十歲起,立志要做的幾件事。信寄給自己,蓋上十歲時的郵戳。這樣的活動讓志向的種子在歲月里萌芽、生長、開花、結果。
2.閱讀人物傳記,尋找心儀榜樣
每個兒童都是不一樣的,每個兒童的內心都有向善的種子,教育就是要幫助兒童找到那顆有旺盛生命力的種子。我校以優秀人物傳記的閱讀為契機,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優秀人物堅韌勤勉的品質,體會為了夢想而不懈努力的過程,學習遇到困難時不氣餒、不逃避、勇于面對的精神。在傳記里,學生找尋自己成長的引路人,用榜樣引領自己成長。
3.制定研究計劃,從小聚焦興趣
我校歷來關注學生興趣的培養,致力于為學生搭建各種研究的平臺。學校鼓勵學生申報研究計劃,對于可行的研究項目,學校為學生配導師,給資金,促推學生形成研究團隊,持之以恒地對感興趣的項目進行研究。目前,我校學生對二十四節氣、科學動能、濕地氣候等方面已經進行了持續的研究。研究的過程也是綜合性學習的過程,有助于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發展,研究的過程也是鍛煉意志、發展品質的過程。
4.家校協同育人,研制成長計劃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頒布以來,指導家長進行科學的家庭教育便成了我校的常規工作。我校在家校協同育人中,特別重視親子溝通的指導,幫助家長意識到融洽的親子關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基礎。在立志成才方面,家長積極觀察孩子,發現孩子興趣點,學校聯合家庭為學生的興趣發展共同研制成長計劃。學校向家長反饋學生的在校表現,為學生制定適合的發展項目,并通過學校和家庭的通力合作,鼓勵學生保持興趣,努力讓學生收獲成就感、幸福感,進而助推個體的主動成長。
總之,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校教育集團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的基礎上,結合學校的“立人教育”,探索立德、立言、立志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江蘇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責任編輯:呂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