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穎

6月20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柏林總理府同德國總理朔爾茨共同主持第七輪中德政府磋商。磋商前,李強同朔爾茨舉行會談。兩國總理與出席磋商的中德雙方人員合影。圖/新華
6月24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強在結束第七輪中德政府磋商并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對法國進行正式訪問并出席新全球融資契約峰會后,乘包機回到北京。
此次歐洲之行,是李強3月上任總理以來的首次外訪。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此前在例行記者會上介紹稱,李強總理上任后首訪選在德國和法國,充分體現了中方對中德和中法關系的高度重視。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中歐高層開啟了新一輪密集互動期。先是去年11月,德國總理朔爾茨訪問中國,成為中共二十大閉幕后首位訪華的歐洲領導人。此后,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接連到訪中國。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也在上月出訪了德國、法國和挪威三個歐洲國家。
“首先,歐洲始終是中國外交的一個重要方向;其次,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中歐重啟線下交流,高層往來密切,此次訪問可以視為這波熱潮的延續;第三,符合中歐關系發展的內在需求,目前雙方都有穩固合作、提高合作質量的需求。”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
當地時間6月18日晚,李強乘坐包機抵達柏林勃蘭登堡機場。李強在機場發表講話稱,這是一次傳承友誼之旅、深化合作之旅。
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此前表示,中德政府磋商機制由兩國總理共同主持,是中德合作的超級發動機。他還指出,李強總理上任后首訪首站選在德國,充分體現了中方對中德關系的高度重視。
6月19日上午,李強在柏林總統府會見了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李強指出,中德沒有根本利害沖突,合作基礎扎實,發展動力強勁。施泰因邁爾則表示,德國愿做中國可信任的合作伙伴,共同維護貿易自由化,應對氣候變化等挑戰。
本次訪問的“重頭戲”是第七輪中德政府磋商。共有外交、經貿、工業、財金、司法、交通、教育、科技、衛生、環保、發展等22個部門的負責人,分別舉行了對口磋商。
這一機制從2011年開始舉行,此后兩國輪流在2012年、2014年、2016年、2018年和2021年舉行第二至第六輪政府磋商。本次第七輪中德政府磋商,既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的首次線下磋商,也是兩國新一屆政府首次全面對接。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從默克爾政府到朔爾茨政府,中德關系所處的背景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歐洲對中國的定位以及對華政策也在不斷調整,尤其是新冠疫情和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之后,更是如此。同時,德國領導人更加意識到與中國脫鉤不現實也不可能,雙方需要加強合作。
多年來,德國一直是中國在歐盟最大貿易伙伴。根據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發布的報告,截至2022年底,中國已經連續7年成為德國全球最大貿易伙伴。2022年雙邊貿易額為2276.3億美元。
德國聯邦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協會董事會主席邁克爾·舒曼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他表示,德中關系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幾十年來相互尊重,并達成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合作。
崔洪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無論是從機制本身還是從實踐效果上看,中德政府磋商機制都成為了中國和歐洲甚至是中國和西方國家之間合作的亮點和典范,而且已經從最初的經貿合作為主,到現在拓展到外交、安全、人文、能源等各個領域的合作。
崔洪建還認為,中德關系表現出很強的韌性。在全球貿易普遍下滑的背景下,中德雙邊貿易額依舊保持增長的態勢。很多德國企業仍在繼續加大對華投資,中國也一直把德國視為歐洲的主要合作伙伴。在德國內部,盡管新政府上臺后在對華政策上存在分歧,但中德關系的內在發展規律和合作互動的基本面,不會因這些內外因素而轉移。
法國是李強首輪外訪的第二站。自今年4月馬克龍總統訪華以來,兩國元首為中法關系繪制了新的發展藍圖,中法間雙邊關系熱度持續不減。兩國分別舉辦了文化、科技、產業等領域的多場交流活動。
當地時間6月21日中午,李強搭乘包機從德國慕尼黑轉抵巴黎奧利機場。李強表示,今年4月,習近平主席同馬克龍總統達成一系列戰略共識,繪就了中法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美好藍圖。中方愿同法方一道,將兩國元首繪制的藍圖轉化為“施工圖”。
當天下午,李強出席中法工商界歡迎晚宴并致辭。他表示,抗擊疫情三年,法國在華企業逆勢增長,中國人講患難見真情,經過風雨洗禮,中法合作的大樹必將更加堅挺。
今年以來,中法合作持續深化。4月的中法企業家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雙方36家企業簽署制造業、綠色、新能源、創新等領域18項合作協議。法國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信心持續增長。商務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5月,法國實際對華投資同比增長429.7%。這五年來,中法貿易總額更是實現了從600億美元到800億美元的跨越。
隨著中法雙邊貿易額和相互直接投資穩步增長,中法經貿合作的韌性和活力極大增強,這其中,工商界人士發揮了重要作用。4月,馬克龍帶領超過50位法國企業首席執行官的豪華代表團訪華。這次訪法期間,李強也特別同法國工商界人士交流座談,還參觀了施耐德電氣集團巴黎創新中心。
6月22日下午,李強在巴黎愛麗舍宮會見馬克龍時表示,中法、中歐各有優勢,要進一步加強合作,在深化核能、航空航天等傳統領域合作的同時,挖掘在環保、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先進制造等新興領域的合作潛力,實現互利共贏。
馬克龍也表示,法方高度重視法中關系,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愿同中方通過法中戰略對話、高級別經濟財金對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加強協調,深化航空航天、核能、農食等領域合作。歡迎中國企業來法投資,拓展綠色環保、新能源等新興領域合作。
法國行程的最后一天,李強還在巴黎出席新全球融資契約峰會閉幕式并發表講話。他指出,作為全球經濟的重要引擎,中國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持續動力。無論世界風云如何變幻,中國都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擴大高水平開放、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讓世界各國分享中國發展的機遇。
崔洪建認為,此次李強總理訪法是一個雙多邊結合的行程,將讓兩國合作穩步推進。此外,中法雙方在保護多邊主義、應對全球性問題上的合作也有示范意義。中國參與法國主辦的新全球融資契約峰會,也向世界市場展現中方高水平的對外開放,讓世界更多了解中國市場和投資環境,以促成更多的合作。

6月22日下午,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巴黎愛麗舍宮會見法國總統馬克龍。圖/新華
在為期六天的此次歐洲之行中,李強多次就“去風險”進行闡述,成為全球輿論關注的焦點之一。
在與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的會談中,李強指出,中方一貫支持開放合作,認為最大的風險是不合作,最大的安全隱患是不發展。次日,德國總理朔爾茨也明確表示,德方歡迎中國實現發展繁榮,反對任何形式的脫鉤,去風險不是“去中國化”。
朔爾茨的表態有很強的針對性。3月末,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訪華前就中歐關系發表“原則性講話”時表示,歐盟不希望與中國“脫鉤”,但需要重新平衡中歐關系。她還指出,“外交去風險”和“經濟去風險”是實現歐盟對華“去風險”的兩條主線。
對于這樣的說法,秦剛上個月訪歐時也特別表達了關切。秦剛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談論“去風險”,首先要思考什么是風險,風險在哪里。中國不輸出自己的制度,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對外輸出的是機遇不是危機,是合作不是對抗。
崔洪建認為,目前對于德國政府來說,無論是出于黨派競爭的壓力,還是來自美國的影響,他們亟須找到新的政治平衡。“如果說真的有所謂的風險,那這個風險絕對不是來自中國,德國政府也清楚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朔爾茨在本次表態中,特意將‘去風險和‘去中國化進行區分。”
邁克爾·舒曼也表示,德國民眾和工商界期待李強此訪能夠達成建設性對話,加強雙方的合作基礎。但兩國也必須意識到適應不斷變化的全球格局的必要性,德方采取平衡的方式應對中國的崛起,是邁向繁榮未來的重要步驟。
在法國,李強也直接對中法工商界人士明確指出,中法良好的政治互信使我們在相互依賴中看到穩定性、確定性和共同的發展機遇,而不是風險。法國總理博爾內在本次的會談中重申,歐盟堅持戰略自主,不支持“脫鉤斷鏈”。歐洲外交關系委員會(ECFR)本月早些時候的民調也顯示,歐洲人更愿意將中國視為戰略伙伴,而不是競爭對手。
中德建交50余年來,雙方在各領域交流合作日益深化,逐步升級為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中德經貿合作超越社會制度和發展水平差異,形成結構性互補。此外,中德陸續簽訂文化交流協定、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與教育交流合作協議,密切中德政、商、研各界交往。
中法兩國則將于明年共同慶祝中法建交60周年,共同舉辦中法文化旅游年;法國將擔任2024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和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主賓國。
在崔洪建看來,最終還要看德國如何落實朔爾茨“去風險”而不是“去中國化”的表態,是不是能夠將這個觀念推廣到整個歐盟,去影響更多國家。此外,中歐雙方要想達成更好的合作,需要進一步加強政策對接和協調,及時解除企業界人士的擔憂,同時要妥善處理競爭,提升經濟合作的韌性,拓展經濟合作的領域。
今年是中歐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20周年。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中歐關系也面臨新問題。過去一段時間,受中美關系陷入低谷的影響,中歐關系也遭受沖擊,出現不小的波折。
丁純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歐盟在2019年提出的對華關系“三重定位”,即合作伙伴、經濟競爭者和體制性對手。這種定位也能體現出中歐關系的復雜性。
不過,今年以來,中歐交流加速,既有中德、中法領導人的互訪和會談,也有中法歐的三邊會晤。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今年前5個月,歐盟為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與歐盟貿易總值為2.28萬億元,增長3.6%。在雙向投資方面,2022年歐盟對華投資達到100億美元,同比增長96.6%,主要集中在汽車、生物制藥技術、化學品和消費品制造等行業。
丁純認為,加強中德、中法關系,有助于帶動中國和歐盟的整體關系發展。
崔洪建則指出,中歐需要通過持續的交流對話,來推動認知、政策和具體合作進一步恢復到正常軌道,鞏固合作共贏的主基調。中歐之間保持高頻度、高層級的交流對話,也將為不確定的世界經濟和國際政治注入確定性。
“首先,歐洲始終是中國外交的一個重要方向;其次,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中歐重啟線下交流,高層往來密切,此次訪問可以視為這波熱潮的延續;第三,符合中歐關系發展的內在需求,目前雙方都有穩固合作、提高合作質量的需求。”
在過去中歐關系的發展進程中,美國是影響中歐關系的重要和關鍵的外部制約因素。但新冠疫情之后,美歐出現幾個關鍵的矛盾點。先是美國政府推出《通脹削減法案》,多項補貼政策和稅收優惠僅面向美國本土企業或在美運營的企業。在歐盟及法、德等主要成員國看來,美國這一做法是典型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其次是,俄烏沖突陷入僵局,歐洲經濟也面臨“能源危機”和增長乏力的窘境。
“德國和歐盟內部存在多種不同觀點,很難形成具有凝聚力和統一的對華政策。”邁克爾·舒曼指出,德國在對華關系上的立場舉足輕重,有可能影響整個歐盟的方向。在這種背景下,德國必須謹慎行事,不要與美國走得過近。朔爾茨很清楚這一點,他知道獨立和平衡的必要性。
丁純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近年來,法國等歐盟老成員國不愿意做美國的“跟班”,近期,馬克龍等歐洲政要更是就加強歐洲戰略自主密集發聲。
在與法國總理博爾內舉行會談時,李強表示,中法都堅持獨立自主,都致力于維護平衡、穩定的國際秩序,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他還指出,中方始終視歐盟為多極世界中的重要一極。中歐加強合作是基于各自利益的戰略選擇,不針對、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
丁純認為,在中美歐大三角的格局中,歐洲并不愿意選邊站。他認為,在未來歐洲追逐戰略自主的意愿不會消退,而中方強化中歐關系的主張一如既往,強調雙方關系以共贏為主軸,共識大于分歧,合作大于競爭。
崔洪建則指出,中國在處理美歐關系時,不斷在強調一個重點,即“不針對第三方”。對于中美歐三方關系,他認為,各國需要堅持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原則,堅定真正的多邊主義,共同去維護自由貿易。他同時表示,歐洲在處理中美歐關系時,更需要有勇氣去反對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這樣才符合世界多極化的趨勢,同時也有助于建立起良性互動的大國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