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徐靜 供圖徐靜 張丹 向明 李忠民

雙溪薛府
當前,對于風土民居的保護開發,主要以發展展覽展示業、旅游休閑業為主。不過,駐扎于福建省屏南縣雙溪薛府的森克義社團隊,通過數年的實踐,逐步探索出一種風土民居保護利用的新模式——開放式生活社區 他。們擯棄了傳統單一的再利用方式 保,留了風土民居的部分原有功能,延續了民居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同時進行相應的現代化改造,吸引外部力量加持,共同助力雙溪薛府生活社區的營造和發展,為傳統民居保護與發展提供了生動范例。

薛府后院(繡樓)
近年來,隨著第三產業的發展,我國風土民居建筑都被再利用起來,但利用模式都比較單一,名人故居、歷史大宅院多被改造成了展覽展示場所,如博物館、紀念館等,而數量眾多的普通民居則多被改造成了商業場所,如民宿、商鋪等。
國內學者曾多次對風土民居的再利用進行了探討和分析。其中,冀晶娟等通過對傳統民居的調查,將民居再利用方式分為四大類:傳統文化展演類、村落公共服務類、商業旅游服務類、辦公及認養類。(冀晶娟、肖大威所著《傳統村落民居再利用類型分析》)學者朱琳等人通過調查,總結出了民居空間置換的四種模式:傳統民居博物館模式、鄉村生態旅游模式、文化創意產業園模式、專題藝術館模式。(朱琳、楊興柱所著《國內傳統民居空間置換研究綜述》)但是,到目前為止,國內針對風土民居利用的研究尚未成體系,且由于涉及學科范圍較大,地域風土人情各異,大家在對風土民居價值排序時容易錯位:要么定位過高,被打造成了純展示性博物館,無法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要么定位過低,被隨意開發成商業場所,無人關注其承載的歷史記憶和文化意義。所以,許多風土民居的改造利用并未發揮出其背后的精神文化價值。
福建省屏南縣雙溪鎮的薛府大宅,正是在民間團體森克義社的保護與利用下成功實現了完美升級。
2022年7月,國家文物局印發《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筑保護利用的意見》,明確社會力量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參與文物建筑保護利用,包括文物建筑本體保護修繕、歷史風貌維護、旅游文創開發、文化傳承發展等文物保護利用全過程。這說明相關部門已經意識到民間力量在文物建筑改造利用中的重要作用。其實在此之前,已有多地在探索民間力量介入傳統建筑改造利用的新路子。其中,福建省屏南縣雙溪鎮的薛府大宅正是在民間團體森克義社的努力下成功實現了完美升級。他們注重保留風土民居中的歷史記憶和風土味道,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有效改造利用,從而實現本土化“軟著陸”。
雙溪薛府位于福建省屏南縣雙溪鎮后街1號,主宅由薛文濤故居(建于清乾隆年間)和李如碧故居(建于清嘉慶年間)組成,總占地面積1400平方米。據《薛氏族譜》記載:“薛維廣乾隆年間舉家遷移城邑雙溪,為屏南薛氏始祖,薛文濤為其第二子。”不過追根溯源,屏南薛氏家族其實都來自中原地區。他們帶來的中原文化與本土的閩越文化進行深度融合,形成了本族獨特的家風文化。雙溪薛氏世代忠烈、仁厚、好善,家族顯赫,人才輩出。據《屏南縣志》載,薛氏共有文武舉人四名,貢生秀才無數。
在此,不得不重點提到薛府的一位傳奇女性—李如碧。李如碧為薛文濤繼配,因丈夫、兒子早逝,她不得不一人扛起家庭重擔,帶領薛家子女勤勞持家、建屋造房。她非常重視后代的教育,在院內開設私塾培養后人。薛家孫輩、曾孫輩都努力進取,后在科舉場上大放異彩,雙溪薛府因此成為屏南地區顯赫一時的書香門第。府內現存題有“鄉魁”“文魁”“品學事優”“父子登科·兄弟明經”等字樣的文匾和皇帝圣旨,見證著薛氏家族的無上榮光,也見證著李如碧對薛氏家族的巨大貢獻。福建學政李嘉瑞曾賜予李如碧“女中豪杰”匾額嘉獎。薛氏族人更是將繼配身份的李如碧寫入家譜,彰顯其重要身份和地 位。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薛家人口外遷,薛府逐漸荒蕪廢棄。至2016年,主宅已空無一人。自此薛府便加速破敗,主宅多處木構腐敗霉爛,內部精美木雕被盜一空,只剩檐邊殘缺的泥灰塑還依稀閃爍著黯淡的光彩。
也正是在這一年,藝術家程美信先生帶著一群年輕人來到屏南縣進行鄉村藝術實踐。他們在對屏南縣的古村古宅進行深入調研了解后,深受觸動,決定合力組建一個公益組織,致力于古村保護、古建修繕、鄉村旅游、民宿餐飲、文化策劃、生態農業等方面的工作。于是,一個名叫“森克義社”的公益組織由此誕生。

薛府正廳(明廳)

院內天井

森克義社將薛府改造成一個能為當地社區居民提供生活服務的開放式場所,并逐步將薛府及周邊環境構建成一個開放式和諧生活社區。

薛府圖書館
面對瀕臨破敗的薛府大宅,他們決定采取保護行動。森克義社在雙溪鎮政府的協調下,主動與薛氏族人溝通交流,并通過租賃方式獲取了薛府大宅的承包經營權。
經過一年的籌備,2017年6月,森克義社正式啟動薛府修繕工程。他們計劃將薛府改造成一個能為當地社區居民提供生活服務的開放式場所,并逐步將薛府及周邊環境構建成一個開放式和諧生活社區。
空間場所的利用。薛府的空間利用按照區域主要分為兒童活動區域、休閑生活區域、民宿區域以及展示區域。其中,主宅廂房被改造為圖書館,包括成人圖書館和兒童圖書館;太師壁后方擺放了一架鋼琴,被設置為鋼琴彈奏空間;院落天井則被開發成了一露天影院,每到周五、周六晚上這里會放映中外電影,供社區居民觀看。二樓房間均被改造成為民宿,用于接待客人。目前薛府共有六間民宿,均配置了空調、衛生間等現代生活設施。另外,鑒于薛府家族歷史文化厚重,森克團隊對薛氏宗族的歷史做了詳細的研究和梳理后,將明廳空間設計成展廳,對其家族歷史進行展示。他們還將薛府留下來的老舊生活用品進行了分類整理,置于后院繡樓一樓的空間進行展陳。可見,對薛府空間的再利用是十分多樣化的。
森克團隊注意到,雙溪沒有一處兒童游樂場所。于是,他們將薛府大部分空間打造為孩子們的學習和游樂場所,面向幼兒園至初中的孩子開放。其中,院落一隅的兒童玩具屋和露天沙坑頗受歡迎,可以任由孩子們在這里進行興趣探索和自由社交。薛府為孩子們提供了一片廣闊天地,孩子也給薛府注入了生命活力。
庭院空間同樣兼顧了社區居民的參與使用。院內圖書館就是專為社區居民打造的,吸引著家長帶著孩子來館內看書。天井電影院更是吸引了眾多社區居民帶著孩子來這里觀影和交流。外來的客人也經常坐在庭院里和當地居民聊著各自不同的生活和經歷。薛府成了促進社區居民之間、本地居民與外來客人之間和睦交流的重要平臺。
當然,除了日常活動場所,薛府也對外開放“非固定”活動空間。比如,薛府經常給來此參觀的專家、學者提供溝通交流和會議場所,還為熱衷于中式婚禮的新人提供婚紗攝影場所……真正做到了實現空間功能利用最大化。
雙溪薛府為孩子們提供了一片廣闊天地,這些孩子也給薛府注入了生命活力。
教育內容的活化。社區公益課程開發是薛府活化利用的重要部分。薛府曾因私塾教育而興,森克團隊繼承其傳統,決定專注發展社區教育。他們既注重挖掘薛府內部的傳統私塾文化教育資源,又注重引入外界先進的文化教育資源,合力做好教育內容活化,使薛府成為重要的知識文化學習和交流平臺。
比如,森克義社程美信先生專門邀請了瑞典的索菲亞女士來到薛府做義工老師。她在這里居住了半年,帶領孩子們一起學習英語。她的教學方式風趣幽默,吸引了眾多孩子甚至家長前來學習,激發了大家對英語的學習興趣。當然,還有本土從事英語培訓的丁丁老師、J u l i a老師,就連早已退休的李老師也來到薛府參與公益英語教學。沒有教案和黑板,他們就以自然和生活為素材實施教學,生動而特別。再如,有著文物知識背景的義工老師在這里開設了陶器文物課程,吸引了附近的孩子們熱情參與。又如,愛好文藝的義工老師聯合社區媽媽力誠一起做了十幾場“童心即詩”詩歌分享會。他們在和孩子們讀詩、談詩的過程中,又收獲了孩子們創作的40多首詩歌,一舉兩得。薛府明廳太師壁后的鋼琴終日開放,既可供義工老師教孩子們彈唱,也可供社區居民以及來客嘗試體驗,從而促進了人與人的交流。

薛府塾院沙坑區

薛府天井電影院

薛府明廳后鋼琴區

元宵節活動

薛府檐角古樸厚重
雙溪薛府在外力的碰撞與融合中既保持著其原有的風土文化和生活習俗,同時又給社區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
在義工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幫助下,薛府開展了英語、陶器、詩歌、鋼琴、象棋等多種社區公益課程,開拓了社區居民的視野,實現了社會效益最大化。
風土文化的弘揚。薛府活化利用的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弘揚當地風土文化,建立社區居民文化自信。森克團隊在改造和利用傳統古民居時始終遵循著一個核心—現場性,即生活在此、工作在此。他們駐扎在薛府生活和工作數年,以薛府為中心,同時向整個屏南縣輻射,收集屏南縣域內各個代表性古村落和古民居的素材,然后做成宣傳報紙、展示手冊發放給社區居民,讓社區居民領略本地民居文化的風采,深入了解風土民居的現狀,從而逐漸形成保護風土民居的自覺意識。
雙溪鎮是屏南縣舊縣治,街上尚存有舊縣衙、文廟、城隍廟、古廟宇、古宗祠以及百年老字號店鋪等眾多明清風土民居建筑。雖然鎮中街巷狹小,但建筑錯落有致,曲巷通幽,別有一番韻致。森克團隊通過攝影和現代油畫將這些建筑文化遺產轉移到另一個空間進行呈現,激發了社區居民和孩子們對傳統建筑的濃厚興趣。于是他們因勢利導,開設油畫創意課程,引導孩子們用手中的筆記錄下雙溪鎮的人文之美。

雙溪鎮安泰藝術城公益藝術教育中心

薛府公益課程

薛府圖書館

?
尤值一提的是,屏南的民俗文化因糅合了中原移民遺風與閩越土著文化,自成一派特色。每年逢小年前后,屏南縣都會開展戲曲、歌舞表演以及傳統樂器演奏等各類民俗活動,熱鬧非凡,精彩紛呈。森克團隊主動申請將民俗活動移至薛府大宅內舉行。2022年屏南縣小年夜晚會就在雙溪薛府中舉辦。后來,“虎年虎將故里過福年”活動啟動儀式暨“四季屏南·鄉村有約”春季旅游產品發布會也在這里隆重舉行。另外,雙溪鎮每年元宵節都舉辦舞香火龍、舞白蛇燈、彩坪巡游、踩高蹺、花燈巡游等活動,薛府也成為整體活動中的重要一站。彼時,社區居民都會帶上孩子們積極參與,同慶同歡。薛府已然成為傳承和弘揚屏南本地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平臺。
雙溪薛府在外力的碰撞與融合中既保持著其原有的風土文化和生活習俗,同時又給社區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
雙溪薛府的開發利用,不僅需要進行內部資源整合和優化,同時也需要借助外力的加持來提升。在雙溪鎮休閑文化產業發展的早期階段,雙溪薛府與屏南縣其他各個古村落社區及開發團隊之間的合作和互動較少,后期隨著互動增多,便逐漸形成了更大的“社區面”。
屏南縣的白水洋景區、鴛鴦溪大峽谷等影視基地,每年都吸引了眾多導演和影視創作者來到這里拍攝作品。受此啟發,森克團隊對雙溪薛府及屏城廈地古村(廈地古村社區也由森克義社負責改造利用)風土民居的改造利用過程以及舉辦的社區公益活動進行了拍攝和記錄,并制作成紀錄片供大家觀看,讓大家切身感受到風土民居在改造利用中經歷的變化以及給社區居民的生活所帶來的改變,從而加深大家對于風土民居保護利用的理解。

薛府內兩小兒對弈

薛府民宿空間

屏南小年夜活動在薛府舉辦

薛府公益課堂

廈地古村先鋒書店
2015年以來,屏南縣通過引進文創團隊,由政府主導、藝術家策劃、新老村民參與、企業支持的方式,在龍潭、漈下、四坪等古村落開展鄉村文創實踐,探索文創促進傳統村落活化與發展的新機制。這些古村落在保持其原真性的基礎上進行適度開發,并引入了文創產業,植入了現代生活設施,使之保持了濃郁的生活氣息。比如,龍潭村創設了公益藝術教育中心,專門教社區居民畫油畫,既陶冶情操,又創造經濟效益;同時,村內還開設了隨喜書屋、四平戲博物館、黃酒博物館(品酒屋)等其他生活休閑場所。如此既不影響其原來的生活狀態,又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可謂兩全其美。正是這些傳統古村活化利用的成功實例,給了森克團隊活化利用薛府極大的靈感。他們將薛府各大空間進行資源再分配和功能劃分,努力實現對薛府有限空間的最大化利用。與此同時,薛府縮小面向群體,專注社區生活營造,得到了社區居民的一致認可,開創了中小型風土民居利用的新模式。
當前,雙溪薛府面向社區的活化利用基本取得了成功。其作為屏南縣風土民居保護利用的典型案例,每年吸引了大批學者、專家和游客來訪。這個過程中,又進一步促進了社區與外界頻繁互動和交流。如此,雙溪薛府在外力的碰撞與融合中既保持著其原有的風土文化和生活習俗,同時又給社區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
程美信先生表示,只有充分了解社區,才能面向社區、建設社區。薛府面向社區進行的活化利用也是自身融入雙溪社區的一個過程。森克團隊通過長年在社區生活和工作,充分理解社區文化和精神,逐步探索社區所缺和所需,不斷創新活化內容,從而實現了薛府空間的高利用率。
當然,未來薛府還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如何更好地展示薛府深厚的家族文化以及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推動薛府與廈地、龍潭、漈下、四坪等古村社區之間實現更好的有效聯動?這些都是未來有待探索和完善的問題,也給薛府空間未來的活化利用提出了新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