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雨
周末,重慶某公園擠滿了人,有人手握小型音箱汗灑操場;有人在籃球場上“廝殺”;有人在草坪上追逐飛盤……不過最火爆的運動當屬匹克球,嘣嘣的擊球聲和熱鬧的歡呼聲,伴隨場地邊動感的音樂,隊友們用盡全力揮拍。
對國內玩家來說,匹克球有點陌生。但在國外,它已經俘獲了一眾歐美名流:比爾·蓋茨是它的忠實擁躉,卡戴珊家族也靠著它猛蹭了幾波運動咖的熱度。
在小紅書搜索“匹克球”三個字,有幾個關鍵詞:“越玩越上頭”“比飛盤好玩多了”“看看是誰還沒玩上匹克球”。如果把“匹克球”換成“飛盤”,很容易有種穿越回2022年夏天的錯覺。
本質上講,匹克球怎么玩不那么重要,因為它也屬于“小眾運動”。
小眾運動接連“躥紅”,或許你上一次還沒有弄清楚規則和玩法,下一個運動又闖進你的生活。為什么一項小眾運動可以快速風靡,又迅速消散?背后的商業又存在哪些不為人知的邏輯?
腳下的球,手里的盤不斷輪換。小眾運動似乎核心不在玩的是什么,而是和誰玩。
社交屬性是小眾運動必不可缺的。
以飛盤、匹克球、攀巖等為例,都不需要太多的運動基礎和門檻,容易上手,比跑步、跳操等運動的趣味性更多一點。同時它兼具著強娛樂、強社交、強競技的屬性。
也有人接觸小眾運動是因為團建,特別是團隊里有大量年輕人的公司。它既能讓人在運動當中收獲釋放多巴胺的快樂,也能促進朋友或團隊之間的凝聚力,同時還有比較好的運動效果。
此前飛盤快速興起,市場火爆,正是抓住了年輕人的喜好與需求。更具體地說,這些運動和一些手機游戲相較,更簡單易玩,門檻低、不限人數、花樣繁多、對抗性較弱。最關鍵的是小眾運動仍處于起步期,收費較低。
隨著運動市場的火爆,飛盤也不再專屬于年輕人,上至幾十歲的中年,下至十幾歲的少年,都可以參與這些運動。
不容忽視的是,這類運動的突然走紅,背后是平臺在社交裂變下營造出的社群經濟——有共同興趣、認知、價值觀的用戶抱成團,在消費中自發形成的一種無形的關系群體。
當然,飛盤遇冷,匹克球上位,這離不開社交屬性。
記者采訪了過多名玩家,他們表示很多玩飛盤的朋友會遇到組不起來局的情況,匹克球不同,下班說去打就去打了。而且如果在匹克球的比賽中找到一個合適的球友或者搭檔,會彼此建立起很深的聯系和默契,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點。
同時,隨著生活工作節奏加快,許多人沒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去攢人組局。匹克球一局雙打帶替補只需要8個人,而飛盤則需要15~20人。同時,匹克球既能夠滿足大家運動量上的需求,又能實現精準社交。
一個運動被大眾喜歡,除了因為它本身的樂趣以外,社交屬性、潮流屬性和它背后所代表的生活方式,人們才愿意來消費他們寶貴的時間和金錢。
不管是飛盤、槳板、匹克球,他們都有著三大共性:輕運動、社交、新潮,其核心是維持社交的活躍度。
在美國,匹克球起源于中產、成熟于銀發,并在全球大封閉的契機下迎來暴發性增長;在國內,匹克球繞過了所有平緩的發展階段,在老年群體和年輕群體中齊頭并進,兩路開花。
綠茵場上的熱鬧,不只屬于某一項運動。過去聞所未聞的運動消費方式,如今已占據運動場上的半壁江山。
盡管已經“火出圈”,大眾的熟知度也與日俱增,但從目前來看,小眾運動仍存在一個尷尬的現實——不賺錢。
以飛盤為例,一家俱樂部的創始人算過一筆賬:俱樂部成立的最初一個月,采取的是平攤場地費的收費方式,俱樂部和教練不收取額外費用。

課程體系化后,一場50人左右規模的飛盤運動人均收費45元,其中包含場地、新手培訓、礦泉水暢飲等費用,再刨去給教練的課時費、裝備的損耗,俱樂部基本能夠收支平衡,盈利空間微乎其微。用他的話來說,經營俱樂部目前還是“用愛發電”,而這一說法也得到其他小眾運動俱樂部的印證。
小眾運動的參與者數量暴漲,但目前市場并沒有催生出新的盈利模式。“小眾運動熱度較高,但產業拉動價值過小,距離發展成為產業型、全民型運動的道路還很長。”專家分析道。
“年輕人喜歡拍照分享,我們針對年輕消費者推出的匹克球體驗套餐中就配備了專業攝像師,攝影師們負責抓拍消費者運動時的‘高光時刻,這類增值服務很受年輕人歡迎。”一名匹克球從業者告訴記者。
為了加快變現方式,小眾運動的從業者們絞盡腦汁,除了基礎的聯名賣產品、拍照,其還將重心放在跨界合作。
目前匹克球俱樂部開始和咖啡、小酒館等社交屬性較強的業態進行異業合作。“匹克球、咖啡、小酒館都具有社交屬性,有些年輕人到咖啡店喝完咖啡后,在咖啡店的后院可以來一場匹克球比賽,這種新模式也值得探索,可以讓匹克球被更多的年輕人了解。”
在裝備制造方面,他也希望和更多國內的小眾藝術家合作,提升產品的潮流調性。
“和飛盤的盤面一樣,匹克球拍的拍面也可以繪制不同的圖案,高顏值的、充滿藝術感的拍面圖案會吸引更多年輕人。”
記者調查發現,匹克球在多地舉行快閃活動,也有品牌與小眾設計師推出節日限定的球拍禮盒,同時加贈干濕分離健身包等小禮品,吸引更多消費者。
匹克球文化正在慢慢形成,隨著相關協會、企業的推廣,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玩家加入,匹克球相關產業鏈也會與更多的業態融合,或許能成為下個飛盤或者羽毛球。
小眾運動一個接一個的暴紅,其背后是資本、自媒體的杰作,還是社交平臺無意中帶火的?
復盤飛盤暴火的思路,總離不開引人注目的所謂“飛盤媛”在社交平臺所帶來的流量,部分從業者直接表示,自己看中的也是女性市場,“因為有女孩,就會有男孩。”
中國不缺愛運動者,缺的是愛運動的氛圍。
實際上,資本、自媒體和社交平臺,就像主席臺上的看客。他們需要找到一款運動,可以持續地火,并找到快速變現的路徑。
匹克球能帶來的在穿戴上的“可炫耀性”跟飛盤的瑜伽褲也能比一比。例如阿迪達斯和斐樂都上架了匹克球專業球衣。在女性款式上,匹克球裙被做成露臍的兩件式,相較于傳統的網球裙更輕盈,也更能凸顯好身材。
當時飛盤出圈,為提高消費者的儀式感和參與感,不少小眾運動俱樂部還紛紛引入代拍業務,“出片”已成為俱樂部的一大賣點。匹克球的社交路線也少不了“運動+美照”,這也成為潮流運動的特征,既吸引更多人加入小眾運動,也推進了穿搭購物和運動代拍的產業鏈條發展。
隨著小紅書、抖音、綜藝節目對小眾運動的推廣,年輕人不再滿足健身房的鋼筋水泥,開始渴望走向戶外,兼具社交與運動屬性的項目頻頻“出圈”。
報告顯示,近3年來,國內新增攀巖、潛水、飛盤、陸沖、橄欖球等九大類共90多萬家潮流運動相關企業,從參與人群來看,90后是主力人群,玩家年齡主要分布在18歲到40歲之間。
飛盤、匹克球運動的對抗性稍弱,不容易造成身體傷害,對玩家的身體素質要求較低。當然,小眾運動還被打上了中產戶外運動的標簽。相關品牌和報道頻繁提及比爾·蓋茨等富豪,似乎參與匹克球運動就是一種身份的象征。
隨著運動逐漸網紅化,它們已經不只是運動,而是投射著豐富的社會符號。不管如何,這些運動的出現都實實在在地滿足了部分人的運動需求和精神需求,并且催生了相關的產業和市場。
不過,小眾運動的“熱”與“冷”正是由社交屬性決定的。隨著社交媒體的關注點轉移,這些運動的熱度也自然會降低。不過在年輕人眼中,追崇流行、潮流的運動,是社交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世上沒有什么一成不變,喜新厭舊的浪潮里,小眾運動一直在我們所忽視的角落蓬勃生長。而對于年輕人來說,是誰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趕緊追上去,站在潮頭浪一把——趁它還沒過期。
站在商業化的十字路口,小眾運動做好“小而美”的生意,還有從10到100的路要走。
隨著人們對戶外的熱愛前所未有地提高。飛盤、陸沖、匹克球、腰旗橄欖球等運動曾經都局限在小眾的圈子里,并沒有得到太多關注,卻又在短時間內迅速“出圈”,得到大量年輕人的關注和追捧。
一張張打卡照片,匯集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年輕人對待小眾運動有三部曲:動起來、玩起來、拍個照。能讓大部分人都動起來和玩起來,必然要求這些運動本身具備普適性和大眾性。
匹克球等小眾運動的商業化發展仍處于初期的探索階段,即便深圳、上海、成都等地區涌現了一些知名的俱樂部,但全國性的頭部俱樂部仍在孕育之中。
以飛盤為例,盡管各地已經舉辦了不少賽事,但卻極度缺乏專業的教練,這也使得真正意義上的專業賽事很難舉辦起來。
艾克飛盤創始人透露道,廣州有多家飛盤俱樂部,其中飛盤愛好者的人數達到上萬人,但專業的教練卻僅有兩位數規模,大部分俱樂部由老玩家、兼職來擔任教練,有的甚至沒有教練。
除了教練,賽事的規則也成為了阻礙運動專業化發展的問題之一。飛盤、匹克球等運動缺乏全球性質的賽事體系,就使得這些運動缺乏一定的嚴肅性,難以走向更廣泛的人群。
換個思路,很多網紅品牌也是如此。初期依靠爆品快速崛起,再加上社交話題玩法迅速吸引大量用戶。但隨著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有的創新爭取留下消費者,有的卻走向蕭條。
從飛盤暴紅到遇冷用了不到一年,緊接著匹克球走進大眾視野。難道每一項小眾運動的熱度只有一個春夏秋冬?小眾運動能活多久,離不開年輕人的需求。
飛盤之后,不少網友紛紛猜測,匹克球過后,下一個暴火的小眾運動又是誰?
運動并不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項目,而是滿足大眾日常的生活方式。因此每一項運動都會沉淀用戶,有跟風就會有熱愛。
一個健康的生態是可持續的,活動規則、教練支持、賽事制度、俱樂部體系和積極的輿論氛圍,都是長期發展的關鍵環節。
年輕人在變化,需求在變化,未來一定還會出現很多個“飛盤”。可長遠來看,小眾運動會長紅下去,至于是不是你腳下的那顆球,那就是個大大的問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