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然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生活既有物質層面的,也有精神層面的。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群眾在物質生活不斷獲得滿足的基礎上,對精神生活的質與量也有了更高的追求。這就需要廣大的文藝工作者齊心協力,為滿足群眾新時代下新的精神需求而不斷努力。
文化館是國家總體文化態勢中扎根基層的“根脈”,是承擔著文化更新使命的“干細胞”。而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各不相同,所以文化館要秉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在積極接納吸收有不同愛好、傾向的群眾的基礎上,著力完善自身布局。如石景山區文化館自1997年以來,先后創建了京劇、評劇、河北梆子、合唱、話劇、舞蹈等12支館辦藝術團隊,2023年4月18日又正式成立了曲藝團,為打造“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藝術局面作出了探索,更為京韻大鼓 、梅花大鼓、河南墜子等曲藝曲種的活化與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筆者認為,讓優秀傳統文化“活下去”和“活起來”是一體兩面的,也是文化館不可切割、不可有所偏重的責任。一個曲種如果只掌握在幾位藝術家手中,那只能慢慢變成“博物館藝術”。只有在群眾文化的沃土上開枝散葉,它才是鮮活的、有力的、生機勃勃的。
仍以石景山區文化館曲藝團為例(以下簡稱“曲藝團”)。曲藝團現有成員127人。經初步了解,經常參加活動的成員中,三分之一有相對不錯的表演水平,經常參加街道社區的演出,其中有些甚至還在市區兩級的曲藝比賽中取得過成績;另有三分之一愛好曲藝,部分可以表演的節目,但僅限于在生活中自娛自樂,很少真正上舞臺;剩下的三分之一,或是單純的愛好者,或是愛聽愛看、有學習追求的曲藝零基礎成員。根據這種情況,曲藝團把活動分成了兩個方向,一是提高節目質量、努力打造好作品,二是普及曲藝知識,讓更多愛好者參與進來,這樣的“差異化戰略”有效增強了不同成員對曲藝的共同黏性,為曲藝團的整體發展求取了“最大公約數”。
(一)打造好作品的嘗試
如曲藝團成員們表演的音樂快板《騰飛,石景山》,就是曲藝團邀請專家,結合群眾文化的特點而定向打造的節目。之所以選擇了音樂快板的形式,是因為曲藝團成員中的大多數愛好廣泛,“跨界”的現象較為普遍,歌曲和舞蹈也是他們能夠掌握的藝術技能,所以音樂快板可以讓演員們在一個節目中展示多方面專長,進而讓他們能夠在舞臺上更加有獲得感。此外,曲藝團成員多數不是專業演員,水平也參差不齊,將音樂加入快板中可以起到“揚長補短而齊平”的作用,讓更多的團員參與到演出當中。事實證明,這樣的設計是成功的。《騰飛,石景山》因為輕快的節奏、猶如舞蹈的隊形變化和朗朗上口的唱詞而多次獲得好評。
總的來說,曲藝團要在滿足大家參與熱情的同時,還要匯聚更多的名家,打通曲藝藝術的雙向流動渠道,在推動藝術精華沉下去的同時,更讓愛好者變成擁護者,在擁護者中產生傳承者,讓曲藝藝術在共有、共享、共建的和諧氛圍中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二)普及曲藝知識的努力
在創編好節目、努力打造高質量作品的同時,曲藝團也重視零基礎成員們的需求。面對這“三分之一”,曲藝名家的授課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因為在曲藝的層面,雙方的總體水平不啻霄壤,授課往往會衍變出“講不通、聽不懂”的尷尬局面。這對時間和資源都是一種浪費。因此曲藝團會對成員進行摸底,掌握零基礎者的數量。在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他們的學習傾向后,再請有基礎的團員和他們結成學習對子。等零基礎成員們有了一定的功底,再循序漸進地聘請專業演員、藝術名家來進行有針對性指導。如此既能推動成員們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和諧發展態勢的形成,也能助力零基礎成員們扎牢根基、邁穩步子。
對于文化館藝術團隊,更多的演出是展示成員交流、學習成果的重要方法,也是曲藝團越辦越好的重要方式。目前,曲藝團每月的活動以周為單位展開,前兩周每周的周日上午和周一上午,分別開展快板三書類曲種和鼓曲唱曲類曲種的普及和提升活動,主要形式是結成對子的團員相互學習、鞏固基礎。后兩周則為每月一次的演出做準備。曲藝團成員們自報節目,經篩選確定后即開始重點排練。現在曲藝團每月一次的演出,已經成為了廣大曲藝愛好者重要的精神食糧。他們會很早就預約入場席位,等待演出開始。通過觀看演出,又有很多曲藝愛好者加入到了曲藝團的隊伍當中。
同時,曲藝團還發動成員,積極聯系所住社區,以節目或專場演出參加各類活動。早在曲藝團成立前,石景山區文化館就會組織曲藝愛好者在每年的學雷鋒紀念日、重陽節、元旦、春節等重要時間節點和節日中開展演出活動。在曲藝團成立后,活動的力度進一步加強。與此同時,曲藝團還根據受眾的需求和宣傳需要,有針對性地分別創作故事性較強和時效性明顯的作品,前者如相聲《5G時代》《我是志愿者》等,后者則有倡導垃圾分類的群口快板、宣傳創城工作成績的京東大鼓和褒揚社區醫務工作者的相聲。這些節目有效發揮出了曲藝“輕騎兵”的優長,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歡迎,在為曲藝團擴大知名度的同時,更提升了成員們的成就感和凝聚力,讓他們對曲藝團更有熱情,對節目創演也更加上心。
不少群眾性藝術團都有過非常活躍的時期,一兩年至五六年不等。但隨著團隊中參與者年齡的增長,青黃不接的情況出現,團隊的活躍度會慢慢下降,具體表現為新創節目數量不足,傳統節目也無人演出。最終,藝術團隊可能會名存實亡。筆者曾經多次目睹過這樣的情況出現。如某舞蹈隊,曾結合某一時期膾炙人口的歌曲創編了多支廣場舞。這些舞蹈觀賞性和鍛煉身體的實用性兼備,好學易記,頗受群眾歡迎。但隨著時間推移,有些隊員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常來參加活動和演出。而自我造血能力的缺乏也導致隊伍青黃不接,舞蹈隊最終慢慢走向衰落。這很值得注意和借鑒。團隊要保持年輕的生命力,就必須不斷有新鮮血液補充進來。曲藝團就有針對性地開展了一系列建設后備力量的工作,送曲藝進校園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項。該活動的目的是要在學生的心目中埋下曲藝的種子,并為將來的“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作好準備。考慮到節目主要是演給大學生和中學生觀看,所以曲藝團在選取節目時充分考慮,力求做到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與知識性、趣味性的均衡,介紹北京住宅樣貌的傳統相聲《夸住宅》,歌頌革命先烈的快板書《劫刑車》,弘揚孝道的北京琴書《長壽村》,節奏遲疾得當、描景濃淡相宜的岔曲《風雨歸舟》等均是非常好的選擇。曲藝團曾把這些經典節目匯編成一臺曲藝晚會演給同學們看,寓教于樂,讓同學們對曲藝有了直觀的感受,為他們將來喜歡上曲藝甚至學習曲藝打下基礎。從實際效果來看,這種考量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曲藝團幫助多所學校成立了校園曲藝隊,并定期為小演員們排演節目,和他們互動演出、交流心得,讓喜歡曲藝的同學在學校當中就可以實現自己的愛好。有些同學現在已經在北京市級曲藝比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成為了潛在的曲藝“生力軍”。
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綜合性平臺之所以能成為當前相當規模人群消遣生活的選擇之一,原因在于不同地域、不同年齡、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社會身份的人們都能在這些平臺上精準找到或者接收到符合自身喜好和傾向的內容。要做到這一點,除了大數據和精準算法外,海量的信息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要打一個比方,那一個平臺就是一個吞吐量巨大的“碼頭”,能在接收到不同內容的同時將不同內容輸送出去,最終產生效果顯著的“虹吸效應”。而曲藝要在未來取得新發展,就必須要注重這一“碼頭”的作用。曲藝團就錄制了快板、單弦、相聲的打法、唱腔技法和表演技巧等一系列短視頻。它們長則一分半鐘,短則四五十秒,將曲藝藝術的詼諧幽默融入其中,符合平臺的內容規律,也符合受眾的時間期待,對深耕垂直領域、擴大有興趣群體比較有效。
就此,筆者認為,群眾文化館館辦團隊應該進一步開拓視野,要在現實領域培養力量的同時,重視對網絡平臺的巨大效能。只有同時在這兩個維度發力,才能讓團隊的根基扎得更牢、步子邁得更穩、道路走得更遠。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