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夏竹

田連元先生所著的《田連元短篇評書開場白選集》剛剛出版,短短幾日讀完醍醐灌頂,酣暢淋漓。全書分為上下兩冊,均為田連元先生從藝60年中個人創作并公開演出過的評書短段,內容涉獵廣泛,題材創作精彩,人物細節緊湊,是一本值得傳頌的佳作。接下來筆者將通過這部作品集“精”“妙”“廣”“博”的四大藝術特征,來分析田連元短篇評書的藝術手法、藝術魅力以及在新媒體時代的傳承與發展。
評書小段是評書表演的一種重要藝術形式。評書小段時長通常在十分鐘至半小時之間,時間較短。因此,故事情節通常需要精簡,去掉冗長、無關緊要的部分,使情節發展更加緊湊、生動。
(一)夸張。評書小段通常采用夸張的手法來突出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評書藝人通過抒情、夸張、渲染等手法,將角色或情節描繪得更加生動鮮明,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評書短段《嫦娥奔月》中,對“嫦娥一號”奔月的飛快速度擬人描寫可謂惟妙惟肖,“嫦娥就往起飄,后羿一把沒抓住,夠不著了。趕快說快拿箭來。后羿,箭射得好,傳說射九日嘛,那倒不可能,箭射得準倒是真的,等把弓箭找來,搭箭上弦,再找嫦娥,找不著了,嫦娥吃了不死之藥比航天飛機都快,蹭,一萬米上云彩去了。”巧妙的敘述手法,既用評書來生動形象地講述了嫦娥一號的探月旅程,也贊頌了“嫦娥奔月”的奇跡。
(二)形象性。評書小段通過語言的描述和聲音的表現,塑造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如英雄、文人、惡人等不同類型的人物形象。這些形象生動、個性鮮明,迅速使觀眾代入和共鳴。在田先生的作品集中,人物形象之豐富堪比連環小說,有《事故的故事》中各種境遇的人物的特色描寫,《石秀賣肉》中通過生動描述殺豬的情節來襯托石秀匠法嫻熟的人物形象等,這些都活靈活現地把人物形象鮮明的性格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善于運用成語、俚語。評書藝人在評書小段表演中,善于運用成語、俚語等語言技巧,從而加強評書故事情節有趣、有味的特點和表現力。這也體現出漢語言文化博大精深與靈活多樣的特點。《大鬧玉清池》中對日偽軍的描寫“日偽軍感覺自己就像熱鍋上的螞蟻,蒸籠里的螃蟹,沒有不難受的時候!”俚語的巧妙運用將拉近與觀眾之間的審美距離,用看似生活化的語言加深了觀眾對書中人物的理解與認知。
評書小段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因此評書藝人需要擁有出色的講故事能力。他們必須具備清晰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生動的想象力,以便將故事情節生動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使觀眾產生共鳴。筆者認為,田連元短篇評書的創作具備“精、妙、廣、博”的四大特征。
“精”—“篇幅精美”。整部作品集均為短篇評書,篇幅精良,其中還包括田先生在不同場合演出的幾十部評書短段。《事故的故事》總共分為4集,每集評書時長不超過5分鐘,卻精彩地講述了4個截然不同的演員在演出中因為演出事故而發生的詼諧幽默的生活故事,短小精煉卻又栩栩如生,意蘊悠長。這是他長期工作在舞臺上的工作寫照,來自生活又精于生活,沒有多年舞臺演出的基礎是寫不出來的,更不要說精彩地用評書這門藝術來演繹演員的藝術人生。
“妙”—“構思巧妙”。田先生的這部作品集中作品通過創新的構思引人入勝地帶入到不同的故事情境中去,例如《梁上君子》這個段子讓一個犯罪青年鬼使神差地躲在了天棚頂上,卻不知天棚與縣長家里通著,他通過天棚窺探看到了縣書記堅持原則送子伏法,自己受到教育自愿同去。“棚頂窺視”這是多么巧妙的安排設計,正所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廣”—“涉獵全面”,作品除了幾段改寫的傳統評書外,幾乎囊括了近現代不同歷史時期的鮮活故事,為了不影響思維頭腦的靈活性,“不打麻藥做眼睛手術”的軍神劉伯承;為了理想和信仰在廣州起義的周文雍和陳鐵軍,為了理想他們視死如歸,宣布了他們的“刑場上的婚禮”,成為千古絕唱;井岡山斗爭時的“黃洋界上的空山計”;朱總司令化裝越過敵占區的大智大勇;“兩彈一星”的功臣錢學森是如何擺脫美國的牽絆;回國建業的水稻之父袁隆平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難解決人類的吃飯問題;巾幗英雄王玉榮勇敢機智地擊斃歹徒,救出被劫持的幾十名兒童,堪稱公安戰線上的經典事例。該作品集涉獵面廣,可謂歷史事情的紀念冊。
“博”—“博識洽聞”。五四紀實短篇評書《大震之后》,如實地記述了汶川地震之后,國務院總理與失去父母的兒童,解放軍官兵與人民群眾,武警官兵與災區人民,公安干警與受災群眾的真情實事,體現了社會主義國家在天災人禍面前不畏艱險、團結奮斗的精神,這是制度的勝利,民族精神的展現。用短篇評書介紹一個城市的人文歷史變化,這里的“話說本溪”首開先河,用樸素的語言介紹一個城市的基本情況、發展過程和人文歷史,容易讓人引發思鄉之情。
評書是傳統藝術表現形式的“活化石”,有史料可查,它起于秦漢,興于唐宋,盛于明清。千年歷史,未曾消失。正如宋理宗時講史說書人王防御,人們贊他“聳動九重三寸舌,貫穿千古五車書,世問奇事皆能說,天下鴻儒有不如·····”,舊社會平民百姓是無暇看《二十五史》《資治通鑒》的,百姓的歷史知識大多是從說書人的口述中得來,“千年事非一口述,百代朝綱任憑說”。忠臣良將、英雄豪杰、奸佞小人早在人民心中形成各自形象,大都與時代潮流呼應,這說明說書人始終與人民同心、同理,始終傳播社會的正能量。隨著時代的發展,評書也在適者生存地變化著,從宋朝《東京夢華錄》里的“勾欄瓦肆”到明清的寺廟書場,乃至近代的書舍、茶館、劇場。現代傳媒載體擴大了評書的影響,廣播有了廣播評書,電視有了電視評書(包括動漫評書),網絡普及了網絡評書,評書藝人對短篇評書的傳播和發揚,會使更多人了解和熟悉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瑰寶,增強觀眾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榮譽感。而短篇評書如何在新媒體時代綻放自己的藝術魅力,這需要曲藝工作者們的共同努力,使更多的年輕觀眾熱愛曲藝、傳承曲藝和傳播曲藝。
首先,打造評書品牌。評書本身是最具影響的曲藝門類之一,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因此,可以通過制作優質的評書節目、推廣評書文化等方式來打造評書品牌,提升評書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力。評書可以在新時代打造屬于自己的評書品牌,短篇評書的優勢在于它更貼近于生活中的“講故事”,而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都可以通過講故事這樣的表演方式展現自己的口才和表演技能,通過電視和網絡平臺,用短篇評書這樣的表演方式進行曲藝競賽或文藝演出,將會讓更多的年輕人投身到評書的創作熱情中去,讓更多新時代的年輕人了解評書并熱愛評書。
其次,評書傳承需要文化創新。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審美觀念的改變,評書表演形式也應與時代接軌,推陳出新,將評書與現代技術結合可以為現代評書開拓新的可能性,評書藝人可以將現代技術融入到評書表演中去,評書短段相比長篇評書節奏更緊湊,情節的矛盾沖突更強。在評書藝術自身給觀眾帶來豐富想象空間的前提下,評書的表演情境中融入現代舞美,乃至調度復雜的機械和虛實結合等高科技,牽引產生疊加的震撼藝術效果·····當然,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評書也可以通過自媒體平臺進行宣傳和推廣。評書節目可以通過網絡直播、短視頻等方式呈現,有效利用社交媒體進行互動和宣傳,如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與觀眾進行互動,提高評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最后,應提升評書的教化功能。評書表演可以積極引導觀眾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同時,在當代社會中,評書創作也應關注當下的社會問題和熱點事件。縱觀當前評書作品的創作,現代精品節目少,導致年輕的評書演員依舊在說傳統書目,評書藝人可以結合當代社會人們的需求,有說有評地說出現代人的聲音,如職場故事等。這部作品集中的很多短篇評書都十分具有時代性并且弘揚了正確的價值導向,傳統藝術與現代題材的碰撞,會在新時代注入新的生命力,同時也能通過評書這種藝術形式積極傳遞正能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6月2日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田連元先生這部作品集,既集結了自身多年為曲藝事業嘔心瀝血的佳作,又為當代評書愛好者和從業者鋪設了入門的臺階和學習深造的基石,愿更多的年輕人為講好中國故事而努力,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之路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陳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