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安璐,王巧玲,張宇,范媛媛,姜莉莉
(重慶市婦幼保健院/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院,重慶 401147)
母乳喂養對母嬰身心健康具有積極促進作用[1],WHO推薦嬰兒出生后純母乳喂養6個月,并在添加輔食的同時繼續喂養至2歲[2]。據2019年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調查報道,我國純母乳喂養率僅29.2%且呈下降趨勢,遠低于43.0%的國際平均水平[3]。O’Campo等[4]在1992年提出,產婦的信心是影響母乳喂養持續時間的重要因素,信心不足可增加母乳喂養提前終止的風險。1999年美國學者Dennis開發了母乳喂養自信心量表(Breastfeeding Self-efficacy Scale,BSES),廣泛應用于產婦母乳喂養行為信心程度的測評[5-8]。哺乳期乳腺炎是產后常見的乳房疾病,發病率為3%~33%[9],表現為乳房紅腫、疼痛并可伴發熱等全身流感樣癥狀,嚴重者可進展為乳腺膿腫[10],從而導致母乳喂養效果降低、持續時間縮短[11],是造成母乳喂養終止的主要因素之一,約25%的患者因此放棄母乳喂養[12]。目前關于母乳喂養自信心的研究多集中于正常產婦[5-8],且對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母乳喂養效果方面[11],對其自信心的研究比較缺乏。本研究在調查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母乳喂養自信心的基礎上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影響因素,以期為制訂針對性的母乳喂養策略提供參考。
1.1 對象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就診于重慶市某三級甲等醫院乳腺科的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作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哺乳期乳腺炎診斷標準;②意識清楚,理解與溝通能力正常;③知情并同意參加調查。排除標準:①患有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等不宜進行母乳喂養的疾病;②因醫學指征需終止母乳喂養;③既往有精神疾病史。本研究涉及15個預測影響因素,樣本量取預測變量的5~10倍,并考慮失訪率將樣本量擴大20%,所需樣本量為90~180,最終確定樣本量為180例。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1.2.1.1 一般資料調查表經文獻回顧、專家咨詢、患者訪談與小組討論后,編制一般資料調查問卷,問卷包括兩部分內容。①調查對象的一般特征:包括產婦年齡、文化程度、產后工作狀態、家庭人均月收入、分娩次數、分娩方式、產假時長等;②母乳喂養特征:包括乳腺炎病史、乳頭凹陷、乳汁量、喂養方式、喂奶時的精神狀態、配偶對母乳喂養的態度、接受母乳喂養技能培訓、母乳喂養知識的了解程度等。
1.2.1.2 母乳喂養自信心量表(BSES)BSES又稱母乳喂養自我效能量表,由Dennis等[13]于1999年開發,經戴曉娜等[14]進行漢化與修訂后,廣泛應用于產婦母乳喂養行為信心程度的測評[5-8,14-18]。該量表包括喂養認知、喂養技能、喂養情感3個維度,共計30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各條目代表從“完全不自信”到“總是很自信”分別計1~5分,總分30~150分,評分越高表明產婦的母乳喂養自信心越強。
1.2.2 調查方法調查者為有5年以上工作經歷且具備母乳喂養指導師資質的乳腺專科護士,并經研究組培訓指導。調查時,調查人員在向調查對象介紹研究目的并征得其同意后,向其解釋如何填寫問卷與量表,當面填寫并回收。共發放調查問卷180份,剔除填寫時間短于3 min的問卷9份,最終回收有效問卷165份,有效回收率為91.67%。
1.3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5.0軟件進行數據錄入與統計分析。對一般資料進行描述性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進行描述,單因素分析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將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母乳喂養自信心得分165例哺乳期乳腺炎患者BSES總分為(95.73±12.51)分,各維度得分分別為:喂養認知(33.61±4.45)分、喂養技能(31.42±4.43)分、喂養情感(30.71±4.58)分。BSES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α系數為0.92,KMO值為0.811,重測信度為0.54,3個維度的重測信度在0.410至0.638之間,表明結構效度及重測信度良好。
2.2 母乳喂養自信心的單因素分析經單因素分析發現,不同分娩次數與分娩方式的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母乳喂養自信心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文化程度、產后工作狀態、家庭人均月收入、產假時長、乳腺炎病史、乳頭凹陷、乳汁量、喂養方式、喂奶時精神狀態、配偶對母乳喂養的態度、接受母乳喂養技能培訓、母乳喂養知識了解程度的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母乳喂養自信心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母乳喂養自信心得分比較(N=165)
2.3 母乳喂養自信心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以母乳喂養自信心得分為因變量,選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13個因素作為自變量(各變量賦值情況詳見表2),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喂奶時精神狀態、母乳喂養知識了解程度、產假時長、配偶對母乳喂養的態度、產后工作狀態、文化程度是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母乳喂養自信心的影響因素,能解釋因變量57.0%的變異。見表3。

表2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各變量賦值表

表3 母乳喂養自信心影響因素的多元回歸分析結果
3.1 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母乳喂養自信心現狀本研究結果顯示,165例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母乳喂養自信心得分為(95.73±12.51)分,低于李怡冰等[8]及邱丹群等[15]調查的產婦母乳喂養自信心得分水平,與韓飛飛等[11]研究結果相似,說明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母乳喂養自信心處于偏低水平。由于本次調查對象大多為初產婦(73.9%),其哺乳經驗與母乳喂養相關知識相對缺乏,且乳腺炎在哺乳早期發生率較高,疼痛等癥狀會降低患者的母乳喂養自信心;此外,哺乳期乳腺炎治療階段的用藥可能使患者擔心藥物會給嬰兒帶來不良影響而拒絕哺乳,從而降低了母乳喂養自信心。上述原因表明,醫務人員應更加重視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母乳喂養問題,加強針對性的專業指導,提升患者對母乳喂養的認識,并協助其解決母乳喂養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3.2 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母乳喂養自信心的影響因素
3.2.1 文化程度與相關知識了解程度本研究結果顯示,文化程度、母乳喂養知識了解程度與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母乳喂養的自信心呈正相關,與韓飛飛等[11]、汪維等[19]研究結果一致。文化程度體現個體掌握知識和獲取社會資源的能力水平[11],文化程度越高的患者對母乳喂養知識的掌握越多,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越強,對母乳喂養的內心認同感越高,從而表現出更強的自信心。而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獲取母乳喂養知識的渠道普遍較單一[20],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認知與重視程度也較低,導致其信心不足。有學者指出,全媒體健康教育容易被產婦認同與接受[21],個體咨詢、社區干預、設施干預有助于提高母乳喂養率[22],且在孕前、孕中與產后分階段實施母乳喂養知識宣教更有利于樹立產婦的母乳喂養自信心[23]。因此,醫護人員在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健康宣教中,應注重患者的文化程度差異,選擇適宜的宣教方式及針對性的宣教內容,并充分使用紙質資料、圖像視頻、網絡平臺等多種途徑,在孕前、孕檢期間宣傳母乳喂養相關知識,在孕中依托產檢強化相關技能,在產后加強醫院與社區母嬰合作協同管理,為孕產婦提供連續性、規范性、整體性的母乳喂養指導與管理,從而降低哺乳期乳腺炎的發生率,提升孕產婦母乳喂養的自信心。
3.2.2 產后工作狀態與產假時長本研究顯示,工作繁忙程度與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母乳喂養自信心呈負相關,而產假時長與其呈正相關,這與邱丹群等[15]、任海燕等[24]的研究結果一致。產后返崗是產婦停止母乳喂養的重要原因[25],患者由于生產過程、家庭變化、照護嬰兒等壓力,加上疾病導致的乳房紅腫、疼痛等癥狀,更易產生抑郁、焦慮情緒與無助感[26];而返崗工作期間喂奶、擠奶、存奶均不便,工作環境對母乳喂養的支持度常不足,加之工作本身的壓力,進一步加重了患者的身心負擔,進而降低母乳喂養自信心。可見,醫護人員應對工作壓力大、產假時間短的患者給予更多關注,并強化返崗后工作期間母乳喂養相關知識與技能的指導。有研究表明,在對該類患者的護理、宣教工作中采取問題解決療法(problem solving therapy,PST),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自信心[27]。國務院2021年發布《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提出將產假延長30~90 d[28]。同年,國家衛健委等十五部門聯合印發《母乳喂養促進行動計劃(2021-2025年)》[29],提出充分保障哺乳期女職工權益。因此各用人單位還需積極響應相關政策,為改善患者母乳喂養自信心提供友好的工作環境,提升母乳喂養的社會支持度。
3.2.3 喂奶時精神狀態本研究顯示,喂奶時精神狀態與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母乳喂養的自信心呈正相關,與既往研究[14]結果相似。機體處于應激狀態或承受壓力時,應對問題的能力會有所下降[14]。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受多種因素影響,其精神狀態更為敏感,可直接導致應對母乳喂養及相關問題的能力與信心下降。朱芮霖等[30]研究指出,母嬰依戀可以有效緩解母乳喂養時的緊張精神狀態。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可以鼓勵患者增加嬰兒撫觸等活動,提高母嬰依戀水平,并輔以有效的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的精神壓力,提高母乳喂養自信心。
3.2.4 配偶對母乳喂養的態度本研究顯示,配偶支持與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母乳喂養的自信心呈正相關,與戴淑艷等[31]研究結果相似。配偶的態度及患者對配偶態度的感知均對堅持母乳喂養的信念有著重要影響,配偶態度越積極,則越能主動學習相關知識與技能,并可在遇到母乳喂養問題時攜同其他家庭成員給予患者足夠的支持[22,31]。因此,醫護人員可開展以家庭為中心的疾病管理與母乳喂養宣教,讓家屬尤其是患者配偶共同參與并主動學習相關知識與技能,與患者共同承擔母乳喂養的責任,從而增強患者母乳喂養的社會支持力,促使其堅持母乳喂養。
調查結果顯示,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母乳喂養自信心處于較低水平,喂奶時精神狀態、母乳喂養知識了解程度、產假時長、配偶對母乳喂養的態度、產后工作狀態、文化程度是其影響因素。醫護人員應通過拓展宣教渠道、改善宣教形式并給予足夠的心理護理等途徑實施針對性的干預,同時鼓勵其家庭成員主動參與患者疾病管理并學習相關知識;社會各機構也應進一步保障母乳喂養條件,從而提升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母乳喂養自信心,促進疾病康復與母嬰健康。未來,應進一步了解哺乳期乳腺炎臨床表現、治療方式等對母乳喂養自信心的影響,以進一步完善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母乳喂養自信心的干預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