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東

戶外音樂節起源于歐美,近20余年來在中國遍地開花并逐漸形成草莓、迷笛等戶外音樂節品牌。音樂節不僅可以促進消費,拉動內需,帶來直觀的經濟效益;還可以提升城市文化旅游競爭實力,推動城市發展。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鼓勵、支持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舉辦戶外音樂節,以此推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現以武陵山國際森林音樂季為例,分析文旅融合背景下,戶外音樂節在業態植入、場景營造、表演形式、觀看形式、直播技術等方面如何進行融合創新。
音樂節既是一種產業形態,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文化資源。自2000年國內戶外音樂節起步以來,這種有著較強資源整合和旅游帶動能力的文化活動深受各地政府的青睞。20多年來,戶外音樂節輻射地域更加廣闊,經濟拉動效應更加突出,音樂類型也從單一的搖滾樂發展為多元的爵士樂、民謠、藍調、嘻哈、搖滾、朋克和流行音樂。迷笛音樂節、摩登天空音樂節、草莓音樂節、泰山音樂節、春浪音樂節等音樂節品牌也逐漸發展壯大并穩步走上了商業化道路。2022武陵山國際森林音樂季在重慶市彭水縣摩圍山景區拉開了帷幕,此次音樂節利用一系列創新實踐,打造了一場非同凡響的音樂盛宴。
演出場景創新:在森林露營基地搭建不規則舞臺
2022武陵山國際森林音樂季選址于平均海拔1500米的彭水縣摩圍山景區。因該地夏季平均氣溫在25℃左右,晝夜溫差較大,加上森林覆蓋率高、負氧離子含量豐富且露營基地基礎設施完備,摩圍山景區日漸成為遠近聞名的夏季避暑勝地。
區別于傳統舞臺表演區域舞臺方正且以LED視頻系統為主的設置,2022武陵山國際森林音樂季的舞臺表演區域摒棄了傳統構造,以燈光渲染的森林為背景,以摩圍山避暑露營基地現成的木質露營平臺為基礎,依山就勢地改造并擴建,以搭建表演區域,其中最大的異形舞臺區域為主舞臺,是交響樂團的落座區域;與之呼應的兩個圓形木質平臺表演區域是芭蕾舞表演、獨唱、民俗歌舞的表演空間。三個看似獨立實則一體的表演區域,實現了與自然森林景觀的有機融合,營造出一種別具一格的沉浸式森林演出氛圍。
同樣區別于以往舞臺區域與觀眾區域各自獨立的設置,區別于音樂廳或傳統劇場觀眾需西裝革履、正襟危坐的觀演體驗,武陵山國際森林音樂季的觀眾區域為以舞臺為軸心,輻射四周的木質露營平臺,平臺上擺放帳篷或露營椅,融入景區傳統的避暑露營業態,打造可同時容納5000余名觀眾就座的沉浸式森林劇場,營造集音樂與露營于一體的體驗空間。
舞臺技術創新:營造沉浸式體驗
音樂季良好的音樂氛圍很大程度上依賴優質的音響系統和環境、氛圍的營造。武陵山國際森林音樂季通過巧妙地利用燈光系統及音響系統營造了沉浸式的演出氛圍,為觀眾帶來了沉浸式的音樂體驗。
巧妙利用燈光系統營造沉浸式演出氛圍
1.燈光設計原則
主創團隊前期認真勘查場地,確定了三大燈光設計原則:首先,需要協調統一舞臺區域照亮及直播拍攝照度;其次,需協調現場環境與氛圍燈光光比,既不能對觀眾造成視覺污染,又要適當展現現場的森林環境;最后,燈光架、燈具等破壞整體觀賞環境的設備不宜過多顯露。
2.設備選擇
依據以上設計原則,武陵山國際森林音樂季共使用近300臺各式燈具,以高亮度、高顯色(Ra≥95,R9≥90)LED成像面光燈、LED搖頭染色燈、LED帕燈、小光束BM燈為主;燈桿以單個300×300斷面的黑色TRUSS架立柱為主。
3.面光、側光、逆光、環境光的創新
因場地限制及整體舞美要求,現場舞臺區域無法搭建TRUSS燈光架。為此,主創團隊巧妙利用森林中的樹干,將燈光架立柱與之結合,上挑T型橫桿,這樣僅露出小部分燈具,即可滿足燈光懸掛需求,場內所有面光及側光均按此方式設置。
如何讓夜晚的森林更浪漫,燈光是最好的助力因素。導演團隊之所以選擇在摩圍山景區舉辦音樂節,就是因為他們早已確定了以森林為舞臺背景的思路。此次,主創團隊沒有在交響樂團落座的舞臺后方安裝傳統舞臺表演必備的LED屏,而是布設了光束燈與煙機,利用若隱若現的森林以及側后方露營帳篷光影勾勒出的朦朧美感,增強整個舞臺區域的氛圍感。同時,主創團隊在觀眾視線盲區的地面布置LED投射燈,照亮森林、樹木、草坪及天空;在觀眾視線范圍內布置柔光石頭燈,通過現場調整光比,使現場的視覺效果與燈光效果相得益彰。這樣一來,天與地、森林與草地、舞臺與觀眾渾然一體,一場光與影的盛宴,一場科技與藝術的碰撞,注定了武陵山國際森林音樂季的非同凡響。
合理利用音響系統塑造沉浸式音樂體驗
在武陵山國際森林音樂季的音響設計上,因演出場地森林茂密、觀眾區域不規則,演出現場的聽音環境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為此音響技術團隊確定了四大設計原則:第一,現場音響系統應完美表達各種風格和情緒的音樂;第二,現場音響系統應完美還原人聲;第三,現場音響系統應具有極高的清晰度、寬廣的聲壓動態范圍;第四,即使場地采用了不規則的多區域音響劃分方式,也要盡可能地形成最佳的聲場覆蓋,同時縮小音箱與聽眾之間的距離,使SPL最大化,最大程度減少風噪、人聲等造成的音質受損。
1.設備選擇
因現場舞美設計要求,需在可視范圍內盡量弱化音響設備的“存在感”,再加上表演場地和觀眾區域的不規則性,武陵山國際森林音樂季的音響系統使用了德國TWAUDIO VERA系列小型線陣音箱。
(1)使用8只VERA36作為主擴全頻音箱
VERA36音箱六個單元在一個只有70厘米寬、31厘米高的箱體里面同時運作。箱體的中間是中頻號角,由兩個8英寸錐盆揚聲器驅動。中高音單元包括兩個1.4英寸的壓縮驅動單元,推動新開發的10度垂直覆蓋的波形器,與中頻單元安裝在同一個軸心上。在水平覆蓋角度上,可以選擇80度和120度。中低頻重放由兩個10英寸長沖程低音單元負責。值得一提的是,400Hz以下的4個錐盤揚聲器同時發聲,從而保證提供堅實的中低頻和強勁的沖擊力。其最大聲壓為141dB/1m 。
(2)使用4只VERA33作為主擴超低音箱
VERA33含一個在前的18寸單元,一個在后的15寸單元。在主動(bi-amp)操作模式下,用相應的預設,可以產生不同的輻射特性。心形輻射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削減背后的能量,可以在整個低頻頻譜內削減超過15dB的聲壓;其端射模式能在最大化提升前面能量的同時,削減后面的部分能量。這種有指向性的低頻設置,能使聲音更加堅實有力和有音樂感,在多混響的聲場中,這一點尤其顯著。
(3)使用8只TW M15C音箱,用以中置補聲及演員返聽
單元類型:1×15″LF/1×1.4″HF;頻率范圍(±3dB):50~19000Hz;額定功率(節目/ 峰值):800/1600W;覆蓋角度(水平×垂直):75×50°高頻號角,可旋轉;最大聲壓級(1M):131dB。
(4)使用35支德國NEUMANN KM 184小振膜話筒,用以現場樂隊演奏
該話筒為心型指向,無變壓器平衡電路,是一款功能強大的高靈敏錄音及現場擴聲話筒,配有防風屏和話筒連接,能輕松應對高聲壓電平,在超負荷之前能達到138dB,但同時自身雜音很小,能夠捕捉到管弦樂器等樂器的細微差別。KM 184非常適合管弦樂器、打擊樂器、鋼琴、豎琴等樂器的現場演出。
2.聲場處理
在演出現場,主擴全頻音箱因舞美搭建要求,最終采用分散式布局,以兩只音箱為一組,在舞臺前區擺放四組,使其散射角度可以滿足觀眾區近80米的聽音寬度。同時與中置補聲音箱一起,通過音頻處理器及調音臺的精準延遲調試,使不規則舞臺前方主要收音區域的聲像定位準確,并且整個聽音環境內無聲音延遲現象。此外,通過精準調試音箱角度,有效抑制獨奏及獨唱節目因話筒回授聲引起的嘯叫。
表演團隊的創新:節日樂團為主的交響音樂會
與傳統戶外音樂節表演陣容不同,2022武陵山國際森林音樂季的表演主體為重慶節日交響樂團。從樂團建制上,節日樂團這種非“常設”樂團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其創新點在于樂團成員并不固定,僅在特定的音樂節進行演出。在世界范圍內,瑞士盧塞恩節日樂團、韋爾比耶節日樂團和匈牙利布達佩斯節日樂團等盛名已久,它們集世界頂尖水平的英才于一爐,且樂團成員“召之即來揮之即去”。這些樂團每場演出的成員可能不同,故能時常給觀眾帶來一些驚喜。
在借鑒國外節日樂團豐富經驗的基礎上,重慶成立了中國西部地區首個節日樂團——重慶節日交響樂團。作為武陵山國際森林音樂季的表演主體,重慶節日交響樂團從全國范圍內專門邀請了國家一級指揮及具備高超演奏技藝和聲樂水準的中青年音樂藝術家進行排練和演出。
除重慶節日樂團外,武陵山國際森林音樂季首次邀請重慶芭蕾舞團、重慶嬌阿依藝術團、金鐘獎“美聲組”冠軍、山歌王、“苗族歌王”等重量級音樂人物聯袂演出,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場東西方音樂文化盛宴,打造了武陵山國際森林音樂季品牌,為常態化開展森林音樂季,促進“大武陵”特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節目形式的創新:可看、可聽、可互動的音樂會
不同于傳統的音樂會、演唱會,戶外音樂節為觀眾提供了更自由的活動空間和音樂氛圍,多元、青春、熱情是它的基本特征,以“95后”為代表的年輕群體是音樂節的主力軍。于多數受眾而言,戶外音樂節是一場針對年輕人的音樂盛宴,所以流量明星、搖滾樂隊、獨立音樂人均是各大音樂節的主力陣容。
2022武陵山國際森林音樂季的表演主體以交響樂團為主,融入了芭蕾舞團、民俗歌舞表演者、男低音歌唱家、女高音歌唱家、苗族民歌王等,組成了新鮮感十足的陣容,以《卡門序曲》《斯卡布羅集市》等傳統西洋樂以及《阿依踩》《幺妹住在十三寨》等東方民俗樂為主線,專題策劃了上半場的七夕交響音樂會與下半場的苗鄉民俗音樂會。此外,2022武陵山國際森林音樂季還以小提琴獨奏、芭蕾舞表演、獨唱、對唱、表演唱等多種形式,增加了音樂季的看點。2022武陵山國際森林音樂季以戶外音樂季為主題,將交響樂、流行音樂、芭蕾舞等與武陵山片區的民俗歌舞融為一體,實現高雅藝術與民俗文化的和諧交融,在提升市民游客藝術審美水平的同時,也成為“音樂+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一次全新嘗試。
觀看形式的創新:“線上+線下”音樂會
武陵山國際森林音樂季探索了“線下演出+線上云直播”雙軌并行的呈現形式,可以打破時空限制,進一步拓大受眾范圍。在數字技術的有力支持下,武陵山國際森林音樂季進行線上云直播,最大程度地消弭了線上線下的時空疏離感。其作為一次有益嘗試,為觀眾打通了不受時空限制的藝術欣賞渠道,也為藝術家提供了與觀眾近距離互動的開放平臺,更為增強文化活動多樣性和探索文化活動觸達方式提供了成功樣本和嶄新思路。
直播技術的創新:首創三級導播體系
為確保森林音樂季線上直播的每個終端都能為受眾帶來流暢、高清的觀看體驗,此次武陵山國際森林音樂季不論是人員配備、機位設計還是導播聯動都是重慶戶外音樂季上史無前例的一次創舉。
直播機位史無前例
作為全國首例森林山地交響樂直播,為保障直播效果,經前期場勘,2022武陵山國際森林音樂季采用了18個機位的多機位錄制方式,機位涵蓋氛圍全景、大全集、中景、特寫及游機;組建了含導播、直播、攝像、攝影、技術支持、現場制片等33人的直播團隊。
首創三級導播體系
因演出舞臺、團體、環境的復雜,廂載式轉播車無法靠近演出現場,為呈現更好的直播效果,2022武陵山國際森林音樂季首創了三級導播體系的網絡直播。其中交響樂區域作為一級導播,配備了7個機位畫面;舞蹈演唱區域作為二級導播,配備了8個機位畫面;現場氛圍大全集作為三級導播即總輸出。最終,一、二級導播及游機信號輸入三級導播臺,進行對外直播信號的輸出。
直播內容多平臺分發
本次直播通道共安排了16路專線,以確保直播信號的安全與流暢。并第一時間將其現場畫面分發至人民網、華龍網、群眾文化云平臺、惠游重慶、彭水融媒體中心、苗鄉彭水、武陵文旅等10余家平臺,實現了廣泛的受眾觸達。據統計,2022武陵山國際森林音樂季直播全網觀看量突破280萬,讓更多觀眾通過線上直播感受到了森林交響音樂會的獨特魅力。
直播安全保障
為保障武陵山國際森林音樂季線上直播的安全,直播團隊在演出前一天帶妝彩排時,按照正式直播的標準進行了同步錄制,制作了備播帶,同時,在活動當天采用了延時直播,并利用專用延時系統進行信號排隊,確保播出安全。
音樂節與旅游的核心受眾有高度的一致性,去音樂節打卡、去音樂節舉辦地旅游成為大眾一種全新的文旅消費方式,可以顯著帶動音樂節所在地區的旅游經濟發展,提升其知名度。我們相信,戶外音樂節的演出方式會更加多元化,線下和線上兩者共生、互補將成為文化旅游產業的新形態。
(作者單位:重慶演藝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