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建國
小時候,喜歡聽二爺講故事,講家鄉的革命故事。
二爺16歲參軍,經歷大大小小的戰斗30多次,床頭的小木箱里珍藏著五六枚獎章,是他硝煙洗禮的見證。
我家住在豫西北大山深處的邵原村,村子往北一千米,有個叫北寨的地方。重巒疊嶂里、綠樹掩映間,有兩排低矮的土坯房。旁邊不遠處,還有一塊革命烈士紀念碑。
我六七歲的時候,常隨年近古稀的二爺來到這里。他認真清除雜草,對著連綿的山巒、茂密的樹林久久佇立,有時眼角還含著淚水。然后坐在石礅上,給我講一些往事。
“有次反掃蕩,戰斗很激烈。身邊戰友倒下了,我們接著向前沖,掩護群眾撤退……”講到動情處,二爺神色莊重。
1938年4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唐天際司令員率領八路軍晉豫邊抗日游擊隊自山西陽城縣南下進駐濟源邵原,拉開經略王屋山戰略樞紐、建立晉豫邊抗日根據地的序幕。二爺就是那年入的伍,他在這里戰斗了七年多,隨后參加中原地區的解放戰爭,直至負傷退伍。
晉豫邊抗日游擊隊在邵原北寨舉辦游擊干部訓練班,培養軍政干部,同時發展壯大人民武裝,在黃河以北、同蒲鐵路以東的廣袤區域沉重打擊日寇,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腳下土地是鮮血染紅的,和平生活是生命換來的。”上學后,每年老師都領我們過來祭奠英魂,邀請像二爺這樣的老戰士、老黨員講故事,勉勵我們傳承革命精神,努力學習、立志報國,長大后奉獻社會。
那時起,我逐漸懂得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道理,懂得了和平來之不易、少年當自強不息的道理。
“家鄉的紅色印記,只是中原大地的滄海一粟,以后有機會可以到外面多走走、多看看。”中學時期的歷史老師說,河南是中國共產黨開展活動、建立黨組織最早的省份之一,是全國抗戰的最前線、主戰場之一,是刻滿光輝足跡、承載紅色基因和奮斗精神的光榮之地。

老師的話,給予我尋找紅色印記的動力。多年來,每逢節假日,我喜歡赴紅色之旅。鄭州二七廣場、信陽新縣、駐馬店確山、開封蘭考、安陽林州、新鄉劉莊……這些地方,都曾留下我和朋友們尋找紅色印記的足跡。追尋曾經的崢嶸歲月,聆聽熱血英魂艱苦奮斗的故事,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感悟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既感到心靈的震撼、熱血的沸騰,也堅定著自己前行的方向。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縷魂。”大革命時期威震全國的鐵路工人運動,土地革命時期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燎原烽火,抗戰時期中原大地抵御外辱的英勇壯舉,解放戰爭時期千里躍進大別山的金戈鐵馬,新中國成立后為國家強盛和人民福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革命英烈和先鋒模范,時時讓人心潮澎湃,感覺渾身充滿了力量。時至今日,以楊靖宇、吉鴻昌、彭雪楓、焦裕祿、史來賀等為杰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身許國、流血犧牲、甘于奉獻、忘我奮斗的感人事跡,依然令人內心激蕩、感奮不已。
祖國的繁榮昌盛,是所有中國共產黨黨員和中國人民奮斗、犧牲得來的。河南的壯美山河,也是靠無數人的鮮血和汗水染就的。一段段紅色記憶,一個個紅色故事,一處處紅色印記,銘刻著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原兒女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爭取勝利的光輝歷程。
看到這些醒目的紅色符號,瞻仰栩栩如生的英雄浮雕,回想波瀾壯闊、艱苦卓絕、不屈不撓、奮發圖強的革命歷程,不由得就會憶起小時候二爺說過的話:“建設好我們的國家,守護好和平的生活,多做有益于社會的事,是對先輩們的最好告慰。”
偉業垂千古,精神勵后人。在追尋紅色印記的旅途中,每到一處,都會發現絡繹不絕的參觀者,有老人、中年、青年、少年兒童,有軍人、工人、教師、中小學生,不同的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接受著相同的思想洗禮。大家緬懷革命先烈,向熱血英魂致敬,并從大別山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等紅色精神譜系中汲取崇德向善、踔厲奮發的正能量,在追思過往、升華境界中砥礪初心、堅守本心,轉化成建設幸福家園、創造美好未來的實際行動。
這是一種“紅旗不倒、火種綿延”的傳承,是“繼往開來、賡續不息”的傳承。歲月留痕,滄海桑田。長期以來,在這接續的傳承中,在無數中原兒女的拼搏進取、不懈奮斗中,河南這片鐫刻著眾多紅色印記的沃土,始終在中部地區崛起中奮勇爭先,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新時代、新征程,廣大河南人民必將繼續追尋紅色的印記,銘記昨天的歷史,賡續紅色的基因,傳承偉大的精神譜系,匯聚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河南的磅礴力量,奮力譜寫出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