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佳麗 ,徐文君 ,穆世明
(河南財政金融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中明確指出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助力鄉村振興。《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提出,加快數字農業農村建設,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大力發展數字農業”。《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導則(2018—2030 年)》指出,應重點研發農業農村大數據采集挖掘及可視化技術,著力發揮信息技術創新的擴散效應,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并創新農村流通服務體系。但目前在農產品交易環節中,依舊存在供需不平衡、中間環節過多等問題。數字化轉型是傳統農產品供應鏈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如何將數字化技術應用于農產品生產流通過程,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成為重要問題。
學者們對農產品供應鏈數字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兩大方面:一是數字化技術對農產品供應鏈的影響,數字化有利于促進農產品供應鏈信息化管理、綠色化發展、資源整合等[1-4];二是數字化技術在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應用路徑,主要從大數據在供應鏈中的應用、人才運營、管理方法、政策完善等多方面展開[5-8]。就數字化對農產品供應鏈各環節的作用、供應鏈各主體進行數字化發展的路徑缺乏完整研究,課題組結合農產品供應鏈問題,厘清數字化對農產品供應鏈的影響,探索農產品供應鏈數字化發展路徑,為農產品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農產品供應鏈是農產品流通過程上游、下游各環節主體組成的網絡體系,傳統農產品供應鏈如圖1 所示。現有農產品流通從農戶經由貿易商、集散市場、零售商等環節到達最終需求方。信息流動主要發生在相鄰上下游主體之間。

圖1 傳統農產品供應鏈
農產品供應鏈中涉及的中間環節較多。生產者和需求方過于分散,現有農產品種植以農戶小規模種植為主,末端需求方難以直接對接,難以從農戶處直接采購,致使農產品供應鏈鏈條加長。
運營過程中,供應鏈各主體考慮自身利益最大化進行多方博弈,造成層層加價,出現“農戶低價賣,消費者高價買”現象,農戶收入較低。同時,農產品從供方到消費者手中經歷多次轉運,由于農產品具有易腐爛、物流條件要求高等特點,運輸過程中產品新鮮度等損耗較大。
生產和銷售信息不對稱。下游企業與種植者聯系較弱,加之需求隨機性較大,種植者無法掌握實際需求,難以結合市場需求種植,導致有時農產品集中供應,遠超當地需求量,最終競相低價銷售,阻礙農業健康發展。當下農產品B2B、B2C 平臺,如萬農網、新思農電子商務平臺可提供透明的價格和交易渠道,但供需雙方難以互通信息,合作農產品種植、銷售等,供需之間依舊割裂。
產品質量信息不對稱。農產品生產過程由種植者把控,生產者擁有質量信息,供應鏈流通環節多,質量信息難以追溯確認,消費者難以辨認產品有機認證、綠色性信息,使得消費者難以估價,間接出現逆向選擇,導致劣質產品驅逐優質產品,不利于農產品種植者增收,造成質量信心喪失。
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五號)》,全國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占比91.7%,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年齡55 歲及以上占比33.6%。農戶有了解信息技術的愿望,但接受和應用難度較高。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2 年底,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到224.36 萬家,農產品更多以農戶售賣為主,組織化水平不高。且受傳統觀念、經濟效益和農產品經營特點影響,不少供應鏈人才不愿從事和研究農產品行業,人才的缺乏直接導致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緩慢。雖然現有政策大力振興鄉村、鼓勵人才下鄉、投入精力與財力,但是較薄弱的基礎加上我國高等院校鮮有設置專門的農產品連鎖經營專業,導致傳統農產品供應鏈轉型升級困難重重。同時,數字化成本較高,對于小規模種植的農戶來說,壓力較大。
農產品供應鏈數字化是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對傳統農產品供應鏈實施數字化改造,實現農業生產、采購加工、物流、銷售、服務等環節信息流動與共享,可有效提高農產品生產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產品質量,提升農產品標準化程度。數字化賦能農產品供應鏈發展機理如圖2所示。

圖2 數字化賦能農產品供應鏈發展機理
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為依托,改造農產品種植及生產過程中的相關設施與流程,優化產業鏈的布局與結構,提升農產品生產效率。例如,將遙感技術與數字技術相結合,預測未來天氣變化,監測土壤實際情況,以便種植人員及時掌握農作物生長狀況和預警信號,調整種植生產方案,從而實現農作物高收高產與科學化、合理化生產。
通過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數字技術,促進供應鏈各環節數據實時共享和信息反饋,連接供需雙方,縮短中間環節,減少運輸時間,降低產品損耗。在大數據環境下,在數據與算法相結合的基礎上,物流方與農戶相聯合,在農產品原產地建立基礎性冷藏倉庫,向供應鏈上下游提供物流動態信息和產品狀態信息。結合不同農產品的實際運輸需求,打造智慧冷鏈物流體系[9],實現全程溫度、濕度的監測,從而確保產品的品質,有效降低產品在流通中的損耗。
借助大數據挖掘農產品價值,開發多種運營模式和營銷模式,促進農戶增收。運營模式方面,如“線上+線下”農產品零售、旅游觀光農業等,可借助物聯網等技術,打造“線上+線下”的現代物流與數字化訂單農業融合新模式,實現農產品供應鏈的標準化與數字化管理,提升農產品的經營效率。營銷模式方面,形成綠色營銷、精準營銷等,借助互聯網平臺,通過平臺銷售、推廣農產品。借助信息反饋機制,準確定位消費者需求,進行精細化管理。并將互聯網平臺獲得的信息向生產端進行反饋,實施訂單農業,真正實現生產到消費,消費到生產的深度對接[9]。
以大數據、二維碼等為依托,實現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全過程的數據監管與追溯,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二維碼標簽和區塊鏈技術,消費者利用移動終端設備掃描農產品包裝上的二維碼,查詢農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真實信息[10]。保證產品信息的透明化和公開化,削弱消費者對產品質量安全的擔憂,保障消費者權益的同時確保農產品的質量。
搭建農產品信息共享路徑,結合現實中農產品交易訴求,構建平臺體系結構及功能模塊,暢通數據等要素。解決農產品流通中信息不對稱引起的信息孤島問題,促進產銷直供,有效提高農產品交易效率。利用神經網絡等預測農產品主要產地及主要需求地的需求量,共享各地供需信息,實現供需信息可視化、價格透明化,保障農產品供應,解決農產品供應鏈中因信息不對稱引起的供需雙方利益失衡問題。可視化產品種植、生長、收獲全過程,使產品形態、質量“摸得到”。完善平臺運營管理,在智慧平臺建立處罰機制,對于不配合處理或者提供虛假需求和供應信息的,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相應處罰。
結合區塊鏈分布式數據存儲、加密算法特點,構建農產品支付框架,實現產品流和資金流同步匹配,有效保證交易數據的真實性,為交易提供良好憑證。探究農產品全過程追溯路徑。政府可作為監管方,委托第三方認證機構進行農產品等級認證,如有機認證、綠色認證。將認證數據直接接入智慧平臺,生成溯源碼,結合物聯網技術,實現農產品全程可追溯,清晰呈現產品源頭及經歷節點。利用開放式監控平臺和共識機制,實現產品一碼溯源,對問題產品及時跟蹤,發現問題源頭,并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形成問題追蹤管理體系和問題歸納庫,保證產品質量安全。
設置合理的激勵機制,如質量提高獎勵等,引導農戶等在種植農產品時關注產品質量,促進農業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的應用,促使農業管理更加高效、生產更加綠色,在源頭提高農產品質量。除此之外,關注精神獎勵,表彰優秀種植者,提高種植幸福感及社會認同感,激勵農戶等學習先進種植技術,形成良性循環,促進農產品供應鏈向質量型和效益型轉變,提升農民收入和幸福感。
積極探索創新,持續打造特色品牌。進行地方專題調研,突出區域優勢,為特色農業高效發展提供廣闊空間。結合農產品的性質、特點,打造品牌獨特賣點,利用電商銷售農產品。樹立獨特的農產品品牌形象,促進產品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進一步轉化為品牌優勢,通過合理定位匹配消費者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提升農產品的銷量。
加快4G/5G 基站、物聯網、傳感器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數字技術及應用深入到農村生產生活中。通過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引入智能化技術設備,提高農產品生產加工效率、質量安全及新鮮度,助力農業高質高效發展,農民富足富裕。同時,設置專崗吸引一部分人才投入農村、回歸農村,充分發揮大學生等返鄉人才的作用。開展數字化相關培訓,通過農業信息化技術培訓和互聯網培訓,提高農產品種植者數字技術應用水平,豐富其種植技術知識,增強其市場意識,使其能夠快速識別消費者需求,如有機水果、蔬菜等,調整種植方法,提效增收。
綜上所述,數字化轉型是傳統農產品供應鏈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針對現有農產品供應鏈鏈條冗長、專業化和數字化程度較弱、供需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數字化技術可推動實現供應網絡中信息透明化、可視化,暢通農產品交易渠道,提升農產品交易效率,確保農產品交易安全,保障農產品質量。因此,課題組通過梳理數字化對農產品供應鏈各環節的作用機理,建議從人才素養、激勵機制、平臺管理等方面構建農產品供應鏈數字化發展路徑,推進數商興農,助力農產品的產銷對接和供應鏈的高效運行,提高農戶(農村合作社)收益,實現農民增收致富;需有效減少因信息不對稱、地理距離等因素而產生的高價采購、低價出售情況,保障供需雙方利益,實現互利共贏;應指導合作社、農戶等生產經營者,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為鄉村振興添加新動能,最終服務鄉村發展全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