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慧
(安順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安順 561000)
2021 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明確提出,應進一步加快我國農村智能化與數字化建設,嚴格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而鄉村旅游是實現城鄉資源流動和農村產業結構轉型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實現農村經濟現代化發展[1]。大力推廣鄉村旅游的進程中,高質量、內涵式發展也是農村農業經濟的必然發展趨勢,社會各界都開始關注旅游產業發展所形成的知識效應,為此鄉村智慧旅游應運而生。現階段,學術界所討論的鄉村智慧旅游主要集中在智能服務系統設計、發展模式和路徑、游客感知等領域,缺乏系統性總結鄉村智慧旅游的研究。本研究基于當前的智慧旅游建設成果,為鄉村智慧旅游構建CBB 模型框架,并闡述鄉村智慧旅游行業CBB 模型框架構建機理,以期能夠推動鄉村旅游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智慧旅游,就是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統一整合與整理各類旅游信息,從而提升旅游服務便捷性與信息時效性,使游客旅游需求得到滿足。國家旅游局2015 年頒布的《關于促進智慧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到2020 年,創建系統完善的智慧旅游價值鏈。鄉村智慧旅游是為發展鄉村旅游、建設智慧旅游所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是鄉村旅游的一種優化和升級。鄉村智慧旅游是指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為鄉村旅游展開立體化和全方位的數字賦能,智慧化收集和處理相關信息,同時及時發布信息,方便不同的主體制定科學決策,不斷創新旅游服務與管理模式,使鄉村旅游業形成現代化、健康發展的旅游形態。
基于核心利益相關者訴求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通過保障體系、應用體系以及支撐體系共同組建鄉村智慧旅游框架。鄉村智慧旅游基礎框架包括:1)鄉村智慧旅游應用體系。以鄉村智慧旅游利益相關者為目標對象,直接體現旅游利益相關主體的訴求,其中包括企業營銷平臺、社區參與平臺、游客服務平臺以及綜合監管平臺。2)鄉村智慧旅游支撐體系。該體系核心信息技術包括云計算、互聯網、移動通信、傳感系統以及人工智能技術,各技術彼此融合與關聯,為鄉村智慧旅游發展提供技術支持。3)鄉村智慧旅游保障體系。建設運營鄉村智慧旅游產業,必須有科學保障體系,其中包括監管、政策、法規以及資金等環節,以實現鄉村智慧旅游的有效發展[2]。
從根本上說,鄉村智慧旅游的核心是鄉村各個旅游要素的一種智能溝通系統,該系統的實現,對現代化信息技術具有嚴重依賴性,其中包括采集信息、編譯信息、融合與分析信息等技術,如何實現各信息的互匯互通,是鄉村智慧旅游研究的重點。設計鄉村智慧旅游框架,類似于工程學頂層設計思維,其意義在于,通過高起點對底層進行布局籌劃,將系統整體協調性、關聯性以及匹配性凸顯出來,在框架構建中實現資源共享,從而形成節約、高效的鄉村智慧旅游發展理念[3]。
鄉村智慧旅游系統框架所涉層面比較多,如技術手段、參與者等。因此,在研究智慧旅游框架時,基于當前國內智慧旅游理論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創建“一心”“三體”及“四基”的鄉村智慧旅游框架[4],具體框架結構如圖1 所示。其中,“一心”指的是鄉村智慧旅游體系相互溝通與支撐的中心。“三體”指的是管理體、公眾體以及經營體三大主體。“四基”指的是具有基礎支撐功能的信息、平臺、設備以及技術四大客體。通常來說,需要智能數據處理中心創建“四基”與“三體”之間相互支撐的關系。所以,應與農村旅游發展現狀相結合,將鄉村智慧旅游商務系統、智慧服務系統以及智慧管理系統作為開發重點,對各業務系統進行開發優化,從而形成多視角、全方位的綜合性鄉村智慧旅游應用體系。

圖1 鄉村智慧旅游框架結構圖
作鄉村智慧旅游行業CBB 模型框架設計的中樞,“一心”主要是借助云計算、海量存儲以及數據解析抽取等實現“四基”與“三體”信息的相互融通與搭載,實現旅游信息智慧儲送目標。
首先,公眾體支持鄉村智慧旅游體系。所謂公眾體,其實就是潛在鄉村旅游主體或者鄉村旅游公眾[5]。智慧旅游體系中,利用相關技術與設備,向智能數據處理中心智能化上傳個人的購物、游覽、住宿以及飲食等信息,再通過智能數據處理中心向終端信息提供機構傳達旅游資訊,從而獲得鄉村智慧旅游發展所需信息。
其次,經營體支持鄉村智慧旅游體系。所謂經營體,就是經營鄉村旅游行業的個人或企業,其主要目的在于營利。鄉村智慧旅游的經營體,包括農家樂、鄉村風情旅游區以及鄉村特色手工藝品、特色農產品、特色餐飲服務經營主體,同時還會有間接參與發展鄉村智慧旅游的企業。1)鄉村風情旅游區。在鄉村旅游景區創建GIS、環境、監控以及客流等景區信息數據庫,對智慧景區系統進行創建與開發,創建智能旅游線路推薦與導覽平臺。將旅游服務提供給游客的同時,也能夠為經營體與管理體制提供環境、客流量等相關信息,從而將智能信息支撐提供給經營體制與旅游經營主體[6]。2)農家樂。在鄉村旅游景區創建住宿、特色餐飲等服務體系,通過無線或者有線網絡,利用手機終端、電子觸摸屏等設備將管理體系、產業等有關農家樂的旅游信息發送給旅游公眾。3)鄉村旅游土特產或者工藝品經營者。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將上市農產品或工藝品數量、種類等信息發布在網絡平臺,以供鄉村游客線上訂購或者瀏覽。生產銷售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的經營主體,也可創建網絡信息下的農產品管理模式,例如,通過平臺向經銷商或游客提供農作物種植、生長以及成熟的相關管理信息。4)鄉村智慧旅游間接參與企業。通信、電商以及金融等企業在發展鄉村智慧旅游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C2C(個人對個人)、金融支付、B2B(商家對商家)、電商B2C(商對客)、O2O(線上對線下)以及ABC(代理商、消費者以及商家共同搭建消費、生產和經營一體化模式)等電子商務模式。
最后,管理體支持鄉村智慧旅游系統。從根本上說,管理體指的就是參與有關鄉村旅游活動的一些管理部門。鄉村智慧旅游行業CBB 模型框架中,不同的環節彼此融通,而且信息數據也呈現多樣化形式,種類非常多,運作智慧旅游系統必須有序規范與引導相關管理體系。因此,管理體需要通過標準的信息支持、規范、技術以及資金管理平臺,為鄉村智慧旅游發展提供服務與協調支持[7]。1)標準規范。發展鄉村智慧旅游過程中,相關參與主體有著復雜的結構構成,而且利益訴求有所差異,再加上所掌握的信息技術手段不同,導致建設智慧旅游體系過程中,如果無法對各參與者所提交的標準規范進行協調,可能就會導致技術、設備的差異性,相關數據信息也會彼此排斥,這與鄉村智慧旅游發展初衷相背離,最終嚴重浪費鄉村旅游資源。2)資金技術。在開發鄉村智慧旅游系統期間,管理體必須幫助其他參與體解決人員素質、技術以及資金等各種因素的限制,同時為不能創建智能系統的旅游主體提供政策與制度支持,從技術與資金等層面將其納入智慧公告管理系統的項目中。例如,創建公共智慧旅游系統。將市場監測、環境監測、公共交通監測以及水質監測等智能應用系統創建在鄉村公共場所。3)信息服務平臺。通常,鄉村智慧旅游體系內存在非常龐大的數據信息量,再加上不同的參與主體有不同的訴求,而且利益也有所差異,導致管理體必須從社會公眾、游客、管理者、行政人員以及旅游企業等各個服務對象視角出發,對旅游服務渠道與需求進行梳理,構建以游客為服務對象的鄉村智慧旅游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由此才能夠實現鄉村智慧旅游系統內數據的有序性,確保旅游參與主體多且有條理性。
首先,設備支持鄉村智慧旅游系統。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1)基礎設施體系。在鄉村智慧旅游發展中,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智慧旅游必須突破的第一個關口,基于基礎設施建設現狀,進一步優化與改進基礎網絡等相關旅游設施設備,為應用體系、信息資源體系、服務體系以及應用支撐體系建設提供技術支撐。現階段,國內物聯網在鄉村智慧旅游中應用的支撐體系還不夠完善,而在鄉村智慧旅游行業中運用物聯網,必須有完善、健全的基礎設施支撐。盡管很多城市正在創建或創建完成了智能交通體系、無線網絡體系等,然而智慧管理、旅游共建共享等系統還在初步建設階段,很難對智慧旅游產業發展形成支撐力[8-9]。2)應用設備。主要包括射頻識別器、氣體感應器、紅外感應器、激光掃描器、全球定位系統、液晶觸摸顯示器以及交通流量統計器等相關設備。
其次,技術支持鄉村智慧旅游系統。鄉村智慧旅游發展中,智慧旅游是一項比較復雜的系統工程,通常所涉及的現代科技比較多,例如,移動通信技術、物聯網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傳感器網絡技術、無線通信技術等。此外,支持鄉村智慧旅游系統的技術還包括GIS 采集、管理、分析、存儲、運算、顯示以及描述技術系統。
再次,信息支持鄉村智慧旅游系統。對于鄉村智慧旅游系統來說,信息技術扮演著核心角色,信息資源是旅游企業與政府旅游部門業務開展的關鍵支撐,在創建多元渠道數據中心的過程中,整合相關信息資源,一次錄入后,實現多渠道融合。各個軟件系統實現信息互通互聯,提供標準數據接口,以實現旅游信息的準確性、共享性以及完整性[10]。
最后,平臺支持鄉村智慧旅游系統。運用大數據、5G 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因地制宜推出“鄉村智慧游”平臺,提供集“吃、住、玩、游、購、娛”于一體的“一站式”鄉村旅游服務,構建數字鄉村旅游新業態。
近年來,我國不斷提升信息技術在農村旅游產業發展中的應用深度與廣度,先后形成很多具有突出示范意義、較強引領作用的智慧旅游企業與城市,且在國內已經初步形成智慧旅游體系。鄉村旅游行業備受國家重視,發展鄉村旅游業被公認為是縮小城鄉差距、增加農民收入以及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分析創建鄉村智慧旅游CBB 模型,對農村經濟發展新動力的探索具有助推作用,能夠實現鄉村智慧旅游行業向現代化、科技化服務業轉移,對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具有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