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培培 蔣玲 李科 劉敏
河南省人民醫院高血壓科,鄭州 450000
高血壓為常見慢性疾病,我國成人高血壓發病率高達27.9%,且呈逐漸上升趨勢[1-2]。一般情況下,高血壓患者經一段時間的院內治療后,均會回歸家庭社區,多數高血壓患者出院后遵醫囑行為較差,血壓反復升高,對疾病控制及生活質量產生負面影響[3-5]。常規高血壓患者延續干預以電話回訪形式為主,回訪內容主要是健康宣教,較少對患者行為管理進行動態的關注隨訪,而在專業醫護指導不足的情況下,患者行為管理較差,血壓很難達到預期控制目標[6]。有研究顯示,社區綜合支持具有一定動態監測效果,可提升慢性病患者的遵醫囑行為,利于疾病控制[7]。為尋求具備動態監測特征的延續護理,提升患者疾病管理能力,本文對社區綜合支持干預進行改良和完善,對高血壓患者實施醫院社區雙軌道交互干預模式,現報道如下。
2020 年6 月至2021 年6 月在河南省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高血壓患者共139 例,經公式[例數=2σ2(Zα+Zβ)÷δ2][8]計算樣本量為102例,本研究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選擇102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前瞻性研究。(1)納入標準:①臨床癥狀及診斷符合《高血壓基層診療指南(2019 年)》[9]中對原發性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未使用降壓藥的情況下,非同日測量收縮壓≥14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張壓≥90 mmHg;②年齡≥18 歲;③高血壓病史超過1 年;④認知理解功能正常,知曉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神經系統疾病;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煌瑫r參加其他課題研究。(3)剔除標準:問卷填寫有誤或失訪;中途病情惡化或死亡不能繼續參與研究。對照組有1 例患者因問卷填寫有誤不予接收,研究組有1 例患者失訪予以剔除。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表1)。
表1 兩組高血壓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本研究經河南省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2021)倫審第(143)號]。
2.1.對照組行常規延續干預模式 患者入院后建立資料數據庫,包括疾病診斷、家庭住址、聯系方式等。患者出院后第2 日,護士以電話回訪形式開展常規延續干預,內容包括健康教育、用藥指導等,每周進行1 次電話隨訪,每次15~20 min左右,干預1個月后囑患者來院復查。具體內容如下。(1)疾病宣教:向患者講解高血壓疾病相關知識,講解定期進行血壓監測的重要性,每日監測血壓2~3 次,早上7:00、下午16:00—17:00、睡前各1 次,了解血壓動態變化并做好記錄,血壓控制不理想或出現心動過緩及時來院就診。(2)心理指導:及時解答患者疑問,告知患者保持平靜心態,避免激動和過度緊張,精神壓力較大時可向家屬傾訴,宣泄壓力,可通過收聽輕緩音樂平復心情。(3)飲食及用藥指導:嚴格遵醫囑服用降壓藥,堅持長期用藥,不可自行停用或更換藥物,不可擅自增減藥量,用藥后出現皮疹、胃腸道不適及時來院就診;飲食中限制鈉鹽攝入,盡量避免進食咸菜等高鹽食品,增加蛋白質攝入,減少膽固醇攝入,可進食牛肉、瘦豬肉、蛋清、牛奶、奶制品等,增加菠菜、白菜等富含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的蔬菜,減少蔥、蒜等刺激性較強的香辛蔬菜攝入。(4)運動指導:以有氧運動為主,避免選擇需要做推、拉、舉等靜立性力量訓練和憋氣訓練的運動,應選擇全身性、易放松的運動,可進行步行鍛煉。如選擇1 600 m平路,用時15 min 走完800 m,中途休息2 min,繼續完成剩下800 m;選擇2 000 m 緩坡山路,用時25~30 min 走完1 000 m,休息5 min后,用時7~8 min走完500 m,休息3 min走完剩下500 m,下山。每周3次,每次0.5 h,運動以自感不疲勞為宜,運動過程中自感胸悶氣喘,立即停止運動。2 周后,可通過加快步速或走、跑交替等方式增加運動量。
2.2.研究組行雙軌道交互干預模式 (1)建立雙軌道交互干預小組:醫院護士長1 名,負責人員統籌和培訓;醫院護師2名負責數據收集及分析;醫院護士2名負責高血壓延續干預;社區護士2 名負責社區延續干預。護士長組織培訓,培訓人員為小組成員,培訓內容包括高血壓疾病、監測、飲食、用藥運動相關知識,培訓時間為1 周,結束后填寫問卷評價培訓結果,問卷滿分為100分,≥85分為合格,不合格者繼續參與培訓,直至合格。(2)構建醫院延續干預軌道和社區延續干預軌道。①醫院干預軌道:患者入院后建立數據庫,收集內容同對照組。護士建立血壓控制微信公眾平臺,并指導患者關注,每周更新平臺飲食控制、運動鍛煉等相關知識,內容同對照組。每周通過微信平臺進行隨訪1次,解答患者疑問,評估其健康情況。②社區干預軌道:社區護士建立家庭隨訪方案,每周隨訪1 次,隨訪時評估患者用藥情況及血壓測量情況,提供健康指導,糾正不正確觀念,督促其學習微信平臺發布的血壓控制知識。(3)雙軌道交互干預:建立醫院-社區微信管理群,出院前醫院護師對患者進行出院前評估,完善患者信息,并通過微信群與社區人員進行交接,社區護士將隨訪結果反饋給醫院護師,共同調整指導內容,干預時間為1個月,出院后1個月來院復查。
(1)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采用趙秋利和劉曉在2012 年修訂譯制的高血壓患者自我管理行為測評量表(Hypertension Patients Self-Management Behavior Rating Scale,HPSMBRS)[11],該量表包括飲食管理、用藥管理、情緒管理等6 個維度,共33 條目,采用1~5 級評分法,共33~165分,量表評分與自我管理能力成正比。(2)血壓控制。使用電子血壓計測量患者出院前日、出院后1 個月收縮壓和舒張壓水平,收縮壓正常值為90~140 mmHg,舒張壓正常值為60~90 mmHg。
出院前日、出院后1 個月由護師指導患者在醫院獨立室內填寫問卷(HPSMBRS),護師對量表條目進行解釋,不提填寫建議,結束后當場回收問卷。本研究共發放102 份問卷,研究組有1 例患者失訪予以剔除,對照組有1 例患者因問卷填寫有誤不予接收,有效回收問卷100 份,有效回收率為98.04%。
采用SPSS 26.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進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兩組高血壓患者出院前后HPSMBRS評分比較(分,± s)
表2 兩組高血壓患者出院前后HPSMBRS評分比較(分,± s)
注:對照組行常規干預模式,研究組行雙軌道交互干預模式;HPSMBRS 為高血壓患者自我管理行為測評量表;與同組出院前日比較,aP<0.05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例數50 50飲食出院前日26.53±10.53 26.26±10.02 0.131 0.856出院后1個月22.13±9.52a 26.29±10.05 2.125 0.036用藥出院前日15.46±4.56 15.49±5.21 0.031 0.976出院后1個月13.24±5.19a 15.52±5.22 2.190 0.031病情監測出院前日16.29±5.23 16.30±5.30 0.009 0.992出院后1個月14.23±4.63a 16.32±5.28 2.104 0.038情緒管理出院前日22.28±6.25 22.27±6.36 0.008 0.994出院后1個月19.93±5.12a 22.31±6.35 2.063 0.042運動管理出院前日11.78±3.59 11.76±3.58 0.028 0.978出院后1個月10.23±3.49a 11.79±3.60 2.200 0.030工作休息出院前日20.13±6.57 20.15±6.52 0.015 0.988出院后1個月17.96±3.49a 20.18±6.50 2.128 0.036總分出院前日112.47±23.12 112.23±23.15a 0.519 0.959出院后1個月97.72±29.52 112.41±12.29 3.248 0.002
出院前日,兩組患者HPSMBRS各維度評分及總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出院后1 個月,研究組HPSMBRS 各維度評分及總評分與出院前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對照組各項評分均低于出院前日(均P<0.05),研究組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
表3 兩組高血壓患者出院前后血壓控制情況比較(mmHg,± s)
表3 兩組高血壓患者出院前后血壓控制情況比較(mmHg,± s)
注:對照組行常規干預模式,研究組行雙軌道交互干預模式;1 mmHg=0.133 kPa;與同組出院前日比較,aP<0.05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例數50 50收縮壓出院前日141.36±10.26 141.25±10.28 0.054 0.957出院后1個月145.54±10.36a 140.25±12.56 2.297 0.024舒張壓出院前日82.35±4.53 82.29±4.52 0.067 0.947出院后1個月83.26±3.26a 81.02±3.54 3.291 0.001
出院前日,兩組患者收縮壓、舒張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出院后1 個月,研究組收縮壓、舒張壓與出院前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對照組收縮壓、舒張壓與出院前日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
本研究對高血壓患者實施雙軌道交互干預模式,表2 結果顯示,入院前日,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出院后1 個月,研究組HPSMBRS 各維度評分及總評分與出院前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對照組的各項評分均低于出院前日(均P<0.05)。出院前日,兩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院內護理,其自我管理能力相同,出院后1 個月研究組雙軌道交互干預模式可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維持在良好水平;而接受常規延續干預模式的對照組患者,在住院期間接受全面系統的護理干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在院內獲得的疾病控制相關知識逐漸被遺忘,雖接受電話回訪,但因缺乏特定環境、醫護人員面對面宣教的約束以及離開醫護人員的監督產生的懈怠心理,其遵醫囑行為較差[12-15],自我管理能力與出院時相比有所下降。究其原因可能為,在雙軌道交互干預模式的醫院干預軌道構建中,引入微信平臺,定期在公眾號發布高血壓疾病控制知識,結合電話微信隨訪,強化疾病控制的重要性;在社區干預軌道的構建中,社區護士定期開展家庭隨訪,檢查患者血壓監測情況,糾正其不良行為習慣,并通過醫院-社區微信交互溝通,及時反饋患者疾病控制狀態,為下一步控制方案提供參考[16-19]。在該種干預模式中,充分利用??谱o士的專業指導技能和社區護士的區域優勢,強化兩者之間的有效互動,保證患者在離開醫院醫護人員的監督幫助后,通過社區隨訪依然可接受到面對面的專業指導,其疾病控制效果較為理想[7,20-24]。
表3 結果顯示,入院前日,兩組患者的血壓控制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出院后1 個月,研究組血壓控制水平與出院前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對照組血壓控制水平與出院前日對比有所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高血壓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包括用藥、病情、飲食及運動管理等,其自我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血壓控制效果[25-28]。胡康等[29]對高血壓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和血壓控制關聯進行研究,結果提示,不同類別的自我管理行為與血壓控制之間存在關聯,加強自我管理的關注和管理可實現血壓的合理控制。
綜上所述,雙軌道交互干預模式,醫院專科護士與社區護士相互配合,充分利用雙方的優勢,激發患者自我管理的積極性,有利于疾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