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桐淦
①
內地干部援疆,一屆3年。2016年底,海門市原副市長張華,在擔任了3年的南通市對口支援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縣前方工作組副組長兼伊寧縣委常委、副縣長之后,行李已經托運,準備踏上歸程,突然接到通知,繼續留疆,擔任前方工作組組長,兼任伊寧縣委副書記。
有種說法是,張華已經登上伊寧飛上海的航班,伊寧縣委書記楊新平硬是把他從機艙里拽了下來。
楊新平說,他是2016年8月從鄰縣調來伊寧擔任書記的,履新的必修課中,當然優先安排會見援疆干部,他知道,張華他們這一批援疆干部,還有3個月就到期了。楊新平形象地笑稱,“援疆干部是舅舅家的兄弟,只知道干事,不需要回報。伊寧人非常敬重他們!”特別是張華他們這一屆,伊寧縣的干部群眾反映更是好。他們不但種草,還種樹,在樹木難以生長的伊犁河谷,栽下了一棵棵希望的“大樹”——譬如硬件可以與國內一流校舍媲美的“伊寧縣南通實驗學校”、中國西部地區第一座縣級三甲醫院、以北歐康養中心為模本的伊寧縣社會福利中心……楊新平“異想天開”,這樣的“親戚”可不可以多留些時日呢?
為了與“舅舅家的兄弟”套近乎,楊新平認真理了理“舅舅家”的社會關系,縣委辦為他準備了一本書——《張謇,一個偉大的背影》。書是張華寫的,張華在張謇的家鄉海門常樂鎮當過一任鎮長,在鎮長任上,他干了兩件大事:一是千方百計、千辛萬苦建起了張謇紀念館,這個館現在是國家三級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另一件大事是完成了這本獨具特色的人物傳記。
周末兩天,楊新平把書認真看完,也頓悟,眼前的這個張華有點張謇精神,而且也踏著張謇經世修身的節拍,在伊寧干了幾件可圈可點的實實在在的事情。楊新平與張華見面的深談,從張華《張謇,一個偉大的背影》開始了。
張華感慨,張謇一生始終秉持著一種追求卓越、胸懷全局的戰略思維:辦一縣事,要有一省的眼光;辦一省事,要有一國的眼光;辦一國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楊新平對張華說,張謇倡導的“父教育而母實業”的理性救國理念,如今由你們在伊寧的土地上書寫了精彩篇章。楊新平還與張華探討,“父教育而母實業”有哪幾種不同的解讀,哪種釋義更接近本意?
張華認為,“父教育”與“母實業”不是先后關系,不是遞進關系,而是父母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至親至密關系,教育可以改良實業,實業可以輔助教育。用張謇先生的話說,“實業與教育迭相為用”,通過實業壯大國力,又通過教育為國家培育人才。
談話越來越投機,楊新平向張華征詢伊寧的發展良策,張華說中央關于新疆發展的方略也要求我們大處著眼、小處落筆。教育取得長足進步以后,就要在“實業”發展上做文章。“要堅持就業第一,增強就業能力,引導各族群眾有序進城就業,就地就近就業,返鄉自主創業。”張華向楊新平獻策,伊寧各族群眾的就業不能坐在田頭看山頭、坐在山頭看田頭,而應跳出“山界”外,在更寬廣的視野中找出路,找適合邊疆農牧民轉型就業、增收致富的產業。譬如南通作為全國最大的紡織產業基地,現在每年的銷售已近3000億元,但受土地成本、用工成本、資源成本、電力成本等方面的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而南通紡織產業面臨的這種困境和矛盾,就是伊寧承接產業轉移最大、最好的機會。
楊新平說,這不是真正的東部向西部轉移、讓東部深度融入國家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嗎?“父教育,母實業”,你才干了一半,把學校建了就想走,甘心嗎?好文章、大文章在后頭呢!
就這樣,張華留下來了。《群眾》雜志2017年7月刊上,張華在《老百姓就愛實干型干部》的文章中,公布了二度援疆的“謎底”:舍不得,放不下,離不開!
②
楊新平和張華一道為伊寧的明天把脈,從因地制宜和實事求是考慮,作為北疆第一縣,伊寧應該在發展上多做點開拓性的試驗。張華認為,就像在大海上航行的船一樣,對付風浪,最好的辦法是保持適當的速度前進。靜態的穩定是不長久的,動態的穩定,才是真正的、長遠的穩定。所以,發展中的穩定,才是根本的穩定。或者說,只有發展,才能穩定。
經過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的充分論證和規劃,伊寧縣紡織產業園在縣城郊區啟動了。產業園按一區兩園的發展格局建設,兩園,即家紡服裝產業園和織造產業園。兩園整體規劃4平方公里,根據保守預計,一區兩園建成后將帶來3.5萬噸紗線、10億米坯布、1億件服裝服飾、1000萬套家紡的生產規模,年產值150億元,年實現稅收7.5億元,新增就業3.5萬人,輻射帶動相關的配套服務業就業1萬人,產業園建設帶動周邊房地產、服務業和公共事業的發展,在產業集聚、促進就業的同時,伊寧縣的社會形態轉型和城鎮化的推進,將取得空前的發展機遇。
張華大致盤算了一下,南通和伊寧相比,南通的土地價格是伊寧的5至10倍;新疆棉花的產量占全國的87%,原料獲取極其便利;電費占紡織企業成本的1/3,南通工業用電每度0.8元以上,伊寧紡織產業用電僅為0.35元/度;南通工業成品物流轉運復雜,伊寧是亞歐鐵路的中轉站,離霍爾果斯口岸只有90多公里,物流可直達中亞五國;南通用工主要依靠外來人員,月薪4000-5000元/人,伊寧本地有10萬以上富余勞動力,人均月薪2500元上下,遠低于南通地區。至于產業政策上的優勢就更多了,新疆有培訓補貼、用工補貼、物流補貼、廠房租金補貼等等,可以說,內地發展的一系列“痛點”,幾乎都是伊寧看得見的“亮點”。從這個意義上說,南通和伊寧的關系,就不是原來單向的“產業援疆”了,而是一種雙向的、互利互惠的“產業合作”。
從農牧業為主,一步跨入4.0時代的工業社會,從農民、牧民一步轉換為產業工人,中間越過了農耕、手工、蒸汽、機械、電子時代的社會嬗變,這樣的改變,對伊寧來說,是不是可以稱得上創造性的彎道超車?
然而,理想極為斑斕,現實卻是雜色。
先期建成的是家紡服裝產業園,1.5平方公里,2017年8月15日開園,9家企業開工,吸引了本地1805人就業,其中,99%是伊寧縣的各族農牧民,女性占95%以上。這么多女工集中在一個園區,又基本上是農牧民進城,會是一種怎樣的工作場景?
在后來的一次招工動員會上,一位名叫麥孜然木·賽甫丁的鄉鎮女干部的大會發言,能讓我們見到當時的一些端倪。家紡服裝產業園首期投用后,從田頭、山頭來到工廠的各族女工多數不能適應,語言溝通、規章執行、人際交往、技術培訓等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園區建設指揮部立即決定,每50名員工配備一名專職協調員,作為員工與廠方之間的橋梁,協調員從在職鄉鎮干部中抽調,英塔木鎮首批招工52人,麥孜然木以協調員的身份跟著進了園區。麥孜然木新疆師大本科畢業,原來的工作崗位是英塔木鎮團委書記,憑著共青團干部的活力和陽光、知識女性的體貼和溫柔,協調員工作本應得心應手,然而,她的發言卻道出了另外的心酸和萬般苦楚。
家紡服裝產業園首批1800多名員工來自全縣20個鄉鎮,其中英塔木鎮52名,女工為主。她們絕大部分都是很少走出家門的農村婦女,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縫紉技術是零,不能用普通話交流,組織紀律、學習意識都很差。
從進園的第一天起,麥孜然木就和她們同吃同住同行,無論是在車上、宿舍、車間、餐廳,她們在哪兒,她就在哪兒。在車間,她要給指導的師傅當翻譯,鼓勵員工認真學習生產技能。下班了,她要送她們回到村里,有時還要家訪,深入家庭解決問題。
張華說,想起這段經歷就心潮激蕩,內心深深地為這些少數民族農牧民兄弟姐妹的華麗轉身而高興。他們有的本來是零技術、零經驗,他們是在青年的年紀、有的甚至在壯年的年紀,由政府提供培訓經費和生活保障,學會了本應在青少年時期就掌握的生活和工作技能。如同見著超齡兒童終于學會了走路和說話一樣,盡管還有點跌跌撞撞和懵懵懂懂,讓人心疼得流淚,但骨子里全是高興!
伊寧縣紡織產業園已今非昔比,園區規劃總面積已調整至20平方公里,依托全球最大的家紡產業集散地——江蘇南通國際家紡產業園,實現東西協作,同步發展。目前已啟動107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建設,其中建成投入生產的已達45萬平方米,在建62萬平方米。這里現在同時掛牌伊犁(江蘇)紡織服裝產業園、江蘇援疆(南通)產業園,這意味著南通的市級援疆項目已經升格為江蘇省的省級援疆項目,將成為伊犁州繼霍爾果斯口岸、清水河工業園區之后,第三個千億級產業園區。
現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已正式命名新疆伊寧縣紡織產業區為“全國紡織產業轉移試點園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考核后認定,伊寧縣紡織產業區為“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
③
在伊犁讀到一份根據錄音整理的材料,2017年9月6日,時任江蘇省委書記李強考察江蘇援疆工作后,與新疆的領導和江蘇的援疆干部座談,講到當時還處于雛形的伊寧縣紡織產業園時,李強動情了,他高度肯定這種帶有創新精神的援疆模式,也點贊張華:“今天在伊寧縣紡織產業園區,接觸了南通援疆工作組組長張華,他是第二輪(援疆)的、第一輪三年結束后留下來的。他的4個大的園區建設思路(打造大平臺、發展大產業、推進大就業、實現大穩定),我認為非常好,把新疆的優勢、伊犁的優勢分析得很到位,再把江蘇現有的優勢融進去,我相信一定會更加卓有成效。因為科學規劃,精準發力,落小落細,所以才扎實有效。”李強在另一處又說,“剛才給我們做介紹性發言的南通援疆工作組組長張華同志,很有思路,很有干勁。尤為重要的是,他特別熱愛伊犁這個地方,特別熱愛園區建設這項工作,這個園區就像他的親生兒子一樣,所以他愿意繼續援疆,奉獻青春,我很感動。如果沒有這種激情,對事業發自內心的熱愛,再怎么干也干不好。”
李強45分鐘的講話中,有4處講到了張華和南通,從講話語氣中聽得出來,這些都是他現場視察后的即興感慨。所以,我特意在伊犁調看了根據錄音整理的全部文字實錄。
我后來問張華,李強書記講話中對他把園區當“親生兒子”一樣看待很感動,他在現場的感受如何?張華說,李強書記像點穴一樣,點中了他心中最柔軟的一塊。因為他有一個親生兒子,人生至今,他感到有件事特別對不起兒子。孩子讀五年級時,張華踏上了援疆之路,2014年4月,張華援疆的第一個任期,擔任副縣長,正從教育入手切入正題。有一天在一所氈房小學聽課調研,妻子來電話了,哭著講不出話來。斷斷續續聽清楚后得知,兒子上體育課時胳膊摔斷了,為了保證手術質量,決定不用麻醉接骨。妻子本來打算暫不告訴張華,但在手術室門口,聽著兒子在手術床上撕心裂肺的呼救,妻子實在忍受不了,才含淚打來電話。張華說,那一刻,他才真正體會到了什么叫骨肉相連,什么叫五內俱焚,什么叫鞭長莫及……
所以,當時任江蘇省委書記李強贊揚張華,像對待“親生兒子”一樣對待伊寧縣紡織產業園時,張華怎能不百感交集?
其實,張華除了親生兒子外,還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張華2013年冬天首次援疆,擔任縣委常委、伊寧縣副縣長的同時,還兼任了一屆茶依其溫村的黨支部第一書記。6年之后,“老書記”張華在肉孜節那天,回到了村里,回到了鄉親們中間,鄉親們當然興奮,歡迎他“回家看看”。
新年大餐是在張華親戚艾依沙木·艾克熱木家吃的。艾依沙木是個泥瓦匠,在昭蘇打工,兩天前趕回來的,他家的小院打掃一新,一排生活用房,一排附屬用房。走進小院,我們便被迎進客廳的炕上,因為過節來客較多,餐桌布置成L形。盤腿坐下后,馓子、油果、瓜子、水果和冰糖茶是餐前小點,涼粉、燴菜、大盤雞、手抓肉和白酒上來,才是肉孜節大餐的開始。維吾爾族人喝酒是不需要理由的,高興時,喝酒;悲傷時,喝酒;送別時,喝酒;相聚時,喝酒。更何況是新年呢!但維吾爾族人喝酒又很講究程式感。譬如,喝酒時女性是不上桌的,但女主人中途要來致詞敬酒。
那天,女主人布沙熱木·阿布都熱木的祝酒詞是一段款款情深的演講,她說:“張華兄弟進門就悄悄問我們,家里房子建了,還有多少債務、還有什么困難,我和老公都很感動。我們現在生活很好,你們都看到了。建房還有一萬多塊錢債務,今年肯定能還掉。請大家放心!昨天,女兒從學校打來電話,說張華叔叔在南通的朋友又去學校看她了,還請她在山東臨沂師院同宿舍的同學吃飯,她要我告訴張叔叔,她會珍惜機會,好好學習,也希望兩家永遠是親戚!”至此,我才完全明白,張華的這家維吾爾族親戚,是在他援疆以后、擔任茶依其溫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時的結對幫扶對象,主人一家四口,兩個孩子讀書,生活負擔重,女兒去年考取了山東臨沂師院,張華和他在南通的朋友,愛心接力,全額資助。難怪女主人祝酒幾番哽咽,如此動容。
2013年11月至2023年4月,十年,江海之子張華,把39歲至48歲的人生黃金年華,獻給了新疆伊寧哈薩克自治縣。
揚子江—伊犁河,伊犁河—揚子江,因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不,因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更加激情澎湃地融匯到了一體。
(摘自2023年5月5日《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