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明
在英國劍橋大學,學生特別喜歡閱讀的一本書叫《夜間攀爬者》,該書介紹了劍橋每座標志性建筑應該如何爬上去的具體方法。就是這樣一本看似消遣的閑書,卻在1958年被劍橋12名學生運用到了極致,他們竟將一輛舊奧斯汀牌轎車弄上了劍橋大學評議堂21米高的屋頂上,一時成為轟動英國的大新聞,被譽為劍橋的傳奇。
坐落在岡維爾與凱斯學院的劍橋大學評議堂,被稱為劍橋的心臟,每年畢業典禮都在這里舉行。1958年6月的一天,師生們一夜醒來,竟然發現評議堂的屋頂上放著一輛破舊的奧斯汀牌轎車。而以當時的起重條件,很難將一輛完整的轎車放到如此高的樓頂上。當天,學校雇了一輛吊車試圖將車放下來,但沒有成功,只好請來消防員和市政工人,花了近一周時間,在將這輛“空中汽車”分解成零件后,才將汽車從屋頂卸下來。
在此后長達50年中,“屋頂汽車”之謎一直困擾著劍橋師生。直到2008年6月,當年參與“屋頂汽車”計劃的學生相聚慶祝“惡作劇”50周年時,“屋頂汽車”計劃的始作俑者、時年已經72歲的彼德·戴維才首次披露了詳細內幕。
當年,22歲的戴維是岡維爾與凱斯學院的一名學生,那天,他在研讀完《夜間攀爬者》后,驀然生出了讓評議堂的空曠屋頂變得更有趣的想法,于是靈機一動,決定將一輛廢棄的轎車弄上去。
他當即邀請了11名要好的同學,講解了“屋頂汽車”計劃,要求大家嚴格保密,并將計劃實施時間定在劍橋一年一度的“五月(劃艇)賽事”結束后。因為這時路過評議堂的學生,都是慶祝劃艇比賽結束而喝得醉醺醺的劃手,沒人會注意到他們正在實施的“屋頂汽車”計劃。
大伙兒先找來一輛廢棄的舊奧斯汀轎車,將它推到評議堂附近的一個停車場。在“五月賽事”結束那天,他們開始了緊張而有序的工作。戴維將包括他在內的12人分成了3個合作小組:
第一組是地面小組,負責將轎車拖到評議堂墻邊;第二組是橋梁小組,負責將一塊木板架在評議堂屋頂和岡維爾與凱斯學院一個塔樓窗戶之間2.4米寬的空隙上,再由繩索、鉤子和滑輪組成的簡易吊車工具遞送到屋頂上;第三組是抬吊小組,需要站在評議堂的屋頂上,用自制的A字形簡易吊車將轎車吊上屋頂,該工具是他們用腳手架和鋼繩制造而成的。
當戴維他們將轎車吊到12米空中時,3名喝得醉醺醺的劃手正好慶祝歸來,并發現了在半空中搖擺的轎車。為了引開3名劃手的視線,地面小組中的兩名女大學生用“美人計”將3名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去,告訴他們,半空中搖擺的轎車不過是一只氣球而已,3名喝醉酒的劃手竟然信以為真。
由于簡易吊車在設計時少了一根穩定繩索,當轎車被拉上屋頂時忽然從1.5米的高處墜落到屋頂上,發出了巨大的響聲。為了不被發現,他們趕緊將轎車推到評議堂屋頂的最頂部,然后收起簡易吊車工具,通過架在空中的木板匆匆離開。
第二天,這輛停在評議堂屋頂的破舊轎車,猶如一塊橫空出世的“天外來石”,驚呆了劍橋所有師生。
岡維爾與凱斯學院院長休·蒙蒂菲奧爾經過調查,獲悉“惡作劇”是由戴維等12名學生所為。為了表揚他們“驚人的創新能力”,蒙蒂菲奧爾親自將一箱香檳酒送到戴維等人的宿舍,但在公共場合,他卻始終堅稱對“惡作劇”者的身份毫不知情。
戴維在介紹完“惡作劇”的全過程后感慨道:“‘屋頂汽車事件震驚了整個劍橋,也震驚了世界。當時,我們非常害怕被開除,但結局卻很意外,校方不僅沒有追究我們,還指示蒙蒂菲奧爾院長一定不要暴露我們的身份,并獎勵一箱香檳酒以示祝賀。畢業后,我們帶著劍橋的‘創新精神努力工作,做出了令劍橋驕傲的成績。感謝蒙蒂菲奧爾院長的寬容,否則,我們也不可能再次相聚,我也不可能在這里侃侃而談50年前的那場‘惡作劇。對此我要說,我們之所以能擁有一個健康的人生,完全得益于母校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寬容的成長環境,更有這個環境賦予我們的精神和信念。”
(四月摘自《文史博覽》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