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光 李孟倡 譚月仙 賴歡樂 曾燕轉 李奕婷
陽江市人民醫院骨科,陽江 529500
1.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7月至2022年3月期間陽江市人民醫院骨科收治的40 例骨性關節炎合并腘窩囊腫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符合腘窩囊腫的診斷[7],經過MRI 檢查確定為腘窩部病變,患膝關節積液,滑膜增厚;術前患者需要完成手術的相關檢查,且無手術禁忌證;患者雙側腘窩病變處無骨折或其他腫瘤疾病,依從性良好;研究對象及家屬均已知情并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有內科腫瘤疾病、糖尿病、凝血功能障礙、銀屑病關節炎;依從性差,溝通交流障礙或患有精神疾病者。根據手術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兩組,各20 例,均為同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合并腘窩囊腫。對照組采用關節鏡后內側單入路腘窩囊腫+活瓣切除內引流術治療,其中男9 例,女11 例,年齡38~59(49.03±8.01)歲,左側15例,右側5例。觀察組采用關節鏡后內側雙入路行關節清理+腘窩囊腫切除術,其中男10 例,女10 例,年齡39~58(48.91±7.59)歲,左側14 例,右側6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對照組 采用關節鏡后內側單入路腘窩囊腫+活瓣切除內引流術,起始操作同觀察組,后內側入路建立,暴露腓腸肌內側頭肌腱、半膜肌肌腱及其之間囊腫內口,暴露內口并擴大后,關節鏡下可見淡黃色滑液經內口流出,上下方向擴大囊腫的內口至3 cm 以上,同時簡單刨除囊腫內口出囊壁,將關節鏡插入囊腫內檢查,排除其他問題。再次進入關節腔探查無異常情況后,退鏡,放凈關節內沖洗液,對患者進行縫合創口,并且給予無菌敷料覆蓋,棉墊加壓包扎患肢。術后按照患者的疼痛情況利用止痛藥物等進行對癥治療。所有患者術后均給予彈力繃帶加壓包扎,在患者手術后24 h 去除彈力繃帶。麻醉恢復前給予踝泵被動活動,當患者恢復后開始行股四頭肌功能和踝泵練習,并且根據患者關節內其他疾病的處理情況,逐步下床進行適宜的負重行走,術后12 d拆線。
2.2.觀察組 給予患者關節鏡后內側雙入路行關節清理+腘窩囊腫切除術,患者麻醉后取仰臥體位,常規綁止血帶且采取消毒鋪巾,連接關節鏡觀察系統和操作系統。對患者進行止血帶充氣加壓后,建立前內側和前外側切口,前外側稍偏高。并且根據常規順序進行關節腔病變探查和處理,對增生滑膜組織、肥厚內側滑膜皺襞、游離體、損傷半月板、退變的關節軟骨、髁間窩狹窄、前后交叉韌帶等病變組織采取適當的切除、取出、修復、成形、微骨折等處理。患者膝關節屈曲900,將關節鏡鏡頭自前外側入路置入髁間窩,經后交叉韌帶和股骨內髁之間進入到膝關節的后內側間室后,設置內側切口。在關節鏡光源和腰穿針的引導下,于關節線上約0.5 cm、股骨髁后方約1 cm 建立后內側入路,并給予插入刨削系統,對患者切除部分后關節囊的反折部分,暴露出腓腸肌內側頭肌腱、半膜肌肌腱及它們間通向腘窩囊腫的裂口,給予選擇擴大裂口,在原后內側切口上方再建立一個后內側入路,之后實施插入交換棒,在其幫助下將關節鏡轉移到該入路,可以方便醫生觀察囊腔和刨削器,用刨削器清除囊腫的囊壁。當患者切除完畢后,再次進入關節腔仔細觀察且無異常后,退鏡,放凈關節內沖洗液,縫合創口,完畢后進行無菌敷料覆蓋,棉墊加壓包扎患肢,按照醫生囑咐進行復查。
3.觀察指標
(1)觀察術后切口感染狀況、關節內感染情況、血管神經損傷情況。(2)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3)術后3、6、9個月時膝關節功能評價,采用Lysholm 法進行評價[8];腘窩囊腫治療效果評價(Rauschning-Lindgren 分級標準)。(4)隨訪12 個月時囊腫復發情況(膝關節MRI)。(5)患者滿意度:≥90分為非常滿意,60~89分為基本滿意,<60分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4.統計學處理
高校社會服務自16世紀創建的英國格雷沙姆學院開始,經過500多年的繼承和發展,已經逐漸演變。高校社會服務職能與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職能逐漸由分歧、近乎對立走向融合,并且越來越具備類型特點和高校自身特色[8]。
采用SPSS 23.0 軟件包計算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VAS評分、膝關節功能評分)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兩組Rauschning-Lindgren 分級、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患者滿意度采用χ2檢驗和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表1)
表1 兩組骨性關節炎合并腘窩囊腫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例(%)]
觀察組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χ2=3.333,P<0.05)。
2.兩組患者術前術后VAS評分情況(表2)
表2 兩組骨性關節炎合并腘窩囊腫患者術前術后的VAS評分(分,± s)
表2 兩組骨性關節炎合并腘窩囊腫患者術前術后的VAS評分(分,± s)
注:對照組采用關節鏡后內側單入路腘窩囊腫+活瓣切除內引流術治療,觀察組采用關節鏡后內側雙入路行關節清理+腘窩囊腫切除術。VAS為視覺模擬量表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20 20術前5.13±1.09 5.21±1.12 0.724 0.693術后3個月3.28±1.02 4.12±1.05 2.566 0.014術后6個月1.11±0.89 2.03±0.91 3.113 0.002術后9個月0.69±0.42 1.29±0.94 2.606 0.013
兩組患者術后 3、6、9個月時VAS 評分均較顯著低于治療前(均P<0.05),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
3.兩組患者術前術后膝關節功能評分(表3)
表3 兩組骨性關節炎合并腘窩囊腫患者術前術后膝關節功能評分(分,± s)
表3 兩組骨性關節炎合并腘窩囊腫患者術前術后膝關節功能評分(分,± s)
注:對照組采用關節鏡后內側單入路腘窩囊腫+活瓣切除內引流術治療,觀察組采用關節鏡后內側雙入路行關節清理+腘窩囊腫切除術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20 20術前57.28±6.83 57.19±6.91 0.601 0.541術后3個月83.74±4.69 79.27±4.35 3.125 0.003術后6個月92.86±3.27 87.06±3.39 5.507<0.001術后9個月98.34±3.19 91.02±2.87 7.629<0.001
兩組患者術后3、6、9 個月時膝關節功能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均P<0.05),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5)。
4.兩組患者術前術后Rauschning-Lindgren分級情況(表4)
表4 兩組骨性關節炎合并腘窩囊腫患者術前術后Rauschning-Lindgren分級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3、6、9個月Rauschning-Lindgren分級無明顯改變(均P>0.05)。在相應時間點,兩組間Rauschning-Lindgren分級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5.兩組患者術后12個月囊腫復發率情況
術后隨訪12 個月,觀察組復發率為5%(1/20),對照組為20%(4/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057,P<0.05)。
6.兩組患者滿意度結果(表5)
表5 兩組骨性關節炎合并腘窩囊腫患者滿意度比較[例(%)]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χ2=2.057,P<0.05)。
腘窩囊腫是臨床上常見的膝關節周圍囊腫疾病,屬于滑液囊腫,多發于腓腸肌內側頭與半膜肌之間,與關節內的病變密切相關。根據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一般可不做處理,多發生于青少年及兒童,而繼發性腘窩囊腫與關節腔內積液有關,大部分患者合并骨關節炎、半月板損傷等多種膝關節內病變,從而導致患者膝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等[9-11]。臨床上,根據患者囊腫的長徑和病情嚴重程度選擇理想的手術方法或保守治療,腘窩囊腫的治療除了處理關節內病變、擴大囊腫活瓣口,可以給予囊壁切除。關節鏡手術是治療腘窩囊腫較為理想的治療方式,可處理關節內病損并對囊腫進行完整切除,并發癥發生率低,復發率少,且安全性高,相比于傳統的后方入路囊腫切除術(切口長,術中出血量大,疼痛顯著,患者難以忍受,應激反應大),其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術后無明顯瘢痕、對整體美觀造成的破壞力較小、術后恢復快等優勢,克服了傳統手術創傷大、恢復時間長等弊端[12-13],越來越受臨床醫師及廣大患者的青睞。
近年來,關節鏡技術已經成為治療腘窩囊腫的理想方法,給予關節鏡下后內側雙入路作為觀察和操作入路則能使視野更開闊,全面觀察囊腫內部組織結構,徹底清除囊腫壁,并完整切除囊腫,則能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關節鏡后內側雙入路行關節清理,能夠有效處理半月板損傷等關節內病變,縮短手術時間。鏡下刨刀能避免損傷腘窩處神經、血管,顯著降低關節內炎性反應,避免炎性積液造成的液體滲出,在改善膝關節功能活動方面產生更大優勢[14],能有效促進患者術后運動功能和膝關節功能恢復,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葉俊星[15]研究結果顯示并證實關節鏡下雙后內側入路術式具有明顯的臨床效果,患者術后恢復快,安全可靠,明顯減少了復發率,同本研究結果相符。
本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術后切口感染、關節感染、血管神經損傷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均P<0.05);兩組患者術后3、6、9 個月時VAS 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均P<0.05),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兩組患者術后3、6、9 個月時膝關節功能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均P<0.05),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5);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3、6、9 個月Rauschning-Lindgren 分級無明顯改變(P>0.05),在相應時間點,兩組間Rauschning-Lindgren 分級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術后隨訪12 個月,觀察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采用關節鏡后內側雙入路行關節清理+腘窩囊腫切除術治療骨性關節炎并腘窩囊腫,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膝關節功能恢復療效更為滿意,具有復發率低的優勢,患者滿意度高,值得臨床大力推廣應用。
作者貢獻聲明劉東光:撰寫論文;賴歡樂:研究設計;李孟倡、譚月仙、曾艷轉、李奕婷:數據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