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瓊 徐岷
1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五臨床附屬醫院 鄭州人民醫院檢驗科,鄭州 450000;2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檢驗科,鄭州 450000
念珠菌性陰道炎為一種十分常見的陰道炎類型。有數據顯示,臨床約有80%陰道炎患者發病由白色念珠菌引起,且近年此病患病率呈逐步上升趨勢[1]。臨床實踐表明,白色念珠菌感染較為頑固,受個人不良衛生習慣影響,絕大部分女性再次感染的風險較高。早期明確患者的感染類型并予以針對性抗菌治療對改善女性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2-3]。既往臨床將陰道分泌物培養作為鑒別陰道炎感染類型的金標準,此方法耗時較長,臨床應用存在一定局限性[4]。鏡檢法為一種病原微生物檢測的常用方法,但其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可受多種主觀、客觀因素影響[5]。免疫磁珠分離技術為一種新型微生物檢測技術,通過制備致病菌血清抗體即可讓靶物質中的抗原與免疫磁珠表面抗體相結合,從而分離靶物質[6]。目前,該技術已在多種環境、食品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檢測中得到廣泛應用。本研究主要探討免疫磁珠分離技術對白色念珠菌所致陰道炎的臨床檢測價值。
1.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6月至2023年1月于鄭州人民醫院接受陰道分泌物檢查的190名女性作為研究對象,將102例陰道炎患者列為病例組,其余88 例行常規婦科檢查的健康志愿者列為對照組。病例組年齡25~40(32.53±5.33)歲;婚姻情況:已婚80例,未婚22例;生育情況:已育62例,未育40例。對照組年齡27~38(36.14±5.27)歲;婚姻情況:已婚70 例,未婚18 例;生育情況:已育55 例,未育33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納入標準:⑴病例組患者均符合陰道炎臨床診斷標準[7],均伴有不同程度白帶異常、陰部瘙癢癥狀,經分泌物培養確認為白色念珠菌所致陰道炎;⑵入組成員近2 d內無性生活;⑶近3 個月內未服用過任何抗生素藥物;⑷均已知悉此次研究試驗內容,同意獲取既往臨床資料。
排除標準:⑴處于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⑵伴有免疫功能異常或其他感染性癥狀者;⑶存在心肺、肝腎功能障礙者;⑷惡性腫瘤者;⑸臨床資料缺失者。
2.方法
2.1.陰道分泌物培養 ⑴樣本采集:囑受檢者呈截石位,經窺陰器陰道下將無菌棉簽置于陰道后端穹隆處,按順時針方向旋轉棉簽蘸取陰道分泌物樣本,旋轉3~5 圈為宜,后將蘸取樣本的棉簽置入含有細胞保存液的無菌試管中,于試管外側做好相應標記,保存待用。⑵培養方法:準備好恒溫的沙堡弱培養基,培養基溫度保持在34~36 ℃之間,將試管中的分泌物樣本放置于培養基中培育7 d,觀察并記錄致病菌的生長情況,若7 d內發現有致病菌則判定為陽性。
2.2.濕片鏡檢法 樣本采集方法同上,具體檢測方法如下:⑴將陰道分泌物樣本制作為樣本涂片并在涂片上滴加1~2 滴濃度為10.0%的氫氧化鉀溶液;⑵將顯微鏡調節為200 倍視野,觀察樣本涂片上的真菌類型及分布情況即可。本次鏡檢所采用的設備為上海鉑悅儀器有限公司提供的XSP-BM-6C生物光學顯微鏡。
2.3.免疫磁珠分離法 ⑴免抗念珠菌血清的制備:①將濃度為0.50%的生理鹽水滴入玻璃磨菌管中,采用接種環刮取培養物后置于磨菌管底部并將其捻為乳酪狀,后加入含有1.00%濃度甲醛的生理鹽水進行稀釋,制備為1∶1菌懸液后于37 ℃恒溫下的EP管內滅活24 h;②將菌懸液轉移至燒杯封口后進行冰浴,應用超聲細胞粉碎機破碎培養物,探頭頻率選擇20 kHz,功率選擇150 W,每破碎6 s后間隔4 s,持續破碎30 min 后將全菌抗原進行分裝,-20 ℃保存待用;③經傳統皮下多點注射方法對家兔進行基礎免疫即免疫加強,經酶免法測定抗體小家后即可采用1∶100 包被緩沖液稀釋酶標板,然后應用PBS 緩沖液進行多次稀釋,待血清稀釋度OD 值達1.000 后即可在頸動脈處放血進行血清分離。⑵抗體與免疫磁珠的偶聯:①選擇美國Vitrogen公司提供的甲苯磺酰基活化磁珠徹底混勻后取1 ml 轉移至EP 管中并置入磁性分離架,等待1 min至磁珠吸附至管壁后吸出移液器中多余液體;②重復洗滌磁珠待其稀釋至適宜濃度后于室溫下取1 ml 重懸包被磁珠孵育18 h;③孵育完成后再次將磁架置入EP 管,同樣于1 min 后取出并棄去多余液體,加入緩沖液于4 ℃下洗滌磁珠,重復2 次后加入磁珠封阻液,次日再次按上述步驟洗滌磁珠并加入濃度為0.02%三氮化鈉,4 ℃下保存備用。⑶免疫磁珠分離:①應用磁珠洗滌緩沖液洗滌1次包被磁珠,待其恢復至原有體積,取50 μl包被磁珠加入至1 ml 念珠菌菌懸液,于30 轉/min 旋轉混勻儀上反應30 min,后采用磁架收集磁珠并洗滌3 次;②將陰道分泌物樣本涂片進行干燥后分別滴加石碳酸復紅染液、脫色劑和亞甲藍復染液,根據涂片抗酸染色結果觀察免疫磁珠分離后磁珠與菌體的結合情況。
3.觀察指標
3.1.檢出情況 統計并對比不同檢測方法下念珠菌陰道炎患者的檢出情況,計算不同檢測方法對白色念珠菌所致陰道炎的檢出率,檢出率=(對應方法檢出例數/分泌物培養例數)×100%。
3.2.診斷效能 統計并對比不同檢測方法對白色念珠菌所致陰道炎的診斷效能,設定白色念珠菌陰道炎患者為陽性,對照組為陰性,評估指標包括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總例數-誤診例數)總例數×100%,誤診例數=假陽性+假陰性;靈敏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即有病診斷陽性的概率;特異度=真陰性/(假陽性+真陰性),即無病診斷陰性的概率。
4.統計學方法
數據均采用軟件SPSS 22.0 處理,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不同檢測方法檢出情況比較
免疫磁珠分離技術共檢測出88 例白色念珠菌所致陰道炎,濕片鏡檢法共檢測出70 例;免疫磁珠分離技術對于白色念珠菌所致陰道炎的檢出率為86.27%(88/102),高于濕片鏡檢法的68.63%(70/102)(χ2=8.908,P=0.003)。
2.不同檢測方法診斷效能比較
⑴190 例中共有102 例念珠菌性陰道炎陽性病例和88例陰性病例,結合分泌物培養結果,濕片鏡檢法下共檢出70例白色念珠菌陰道炎陽性,75例陰性,假陽性13例,假陰性32 例,診斷準確率為81.58%(155/190),靈敏度為68.63%(70/102),特異度為85.23%(75/88)。見表1。
表1 接受陰道分泌物檢查的190名女性濕片鏡檢法檢測白色念珠菌陰道炎的結果(例)
⑵190 例中共有102 例念珠菌性陰道炎陽性病例和88例陰性病例,結合分泌物培養結果,免疫磁珠分離法下共檢出88 例白色念珠菌陰道炎陽性,83 例陰性,假陽性5 例,假陰性14 例,診斷準確率為95.26%(181/190),靈敏度為86.27%(88/102),特異度94.32%(83/88),見表2。
表2 接受陰道分泌物檢查的190名女性免疫磁珠分離法檢測白色念珠菌陰道炎的結果(例)
⑶由結果⑴、⑵可知,免疫磁珠分離法對白色念珠菌陰道炎的診斷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均高于濕片鏡檢法(P<0.05),見表3。
表3 不同檢測方法對白色念珠菌陰道炎的診斷效能比較(%)
念珠菌為一種條件致病菌,在人體內含量較低,但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時,念珠菌可大量繁殖并引發一系列感染癥狀。白色念珠菌是人體最主要的念珠菌菌屬,也是霉菌性陰道炎患者的常見致病原因[8]。念珠菌性陰道炎可通過多種御外法治愈,但此病極易反復,對女性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均可產生嚴重影響,明確患者感染類型并實施針對性抗菌治療為其主要干預原則[9]。此前,臨床常會通過陰道分泌物培養或鏡檢法明確陰道炎患者的感染類型。研究表明,傳統分泌物培養法耗時較長,無法充分適應患者的隨診需求。鏡檢法具有簡單易行、方便快捷等優勢,但易受醫生操作或外部環境影響,此檢測方法也可存在一定漏診、誤診情況[10]。
免疫磁珠分離為一種新型免疫學技術,在細胞分離及微生物檢測中均具有較高應用價值。采用此技術進行臨床檢測的關鍵在于血清抗體的制備及純化,制備純化抗體及免疫磁珠并將其加入靶物質中,在強磁場作用下即可通過抗體、抗原的特異性結合機制實現對病原微生物的有效分離[11]。本研究結果顯示,免疫磁珠分離技術對于白色念珠菌所致陰道炎的檢出率為86.27%(88/102),高于濕片鏡檢法的68.63%(70/102)。研究基于傳統皮下或多點注射方式,從家兔中提取并制成了念珠菌的血清抗體,將其與磁珠混合后實現了對念珠菌的磁場分離。磁珠分離后通過抗酸染色試驗即可實現對磁珠與菌體結合情況的客觀評估[12]。與此前臨床常用的濕片鏡檢法相比,免疫磁珠分離可規避因檢測人員操作不當或環境污染產生的影響,提升檢測結果的準確性[13]。姚驊珊和陳悅科[14]應用免疫磁珠分離技術實現了對阪崎腸桿菌的快速檢測,他們認為,此檢測技術具有良好的特異度和穩定性,在多種病原微生物檢測中均有較高應用價值。李雪利等[15]認為,經建立蠟樣芽孢桿菌免疫磁珠,并與環介導等溫擴增相結合后可顯著提升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檢測靈敏度和特異度。以陰道分泌物培養結果為金標準,本研究對比不同檢測方法的診斷效能,結果顯示,免疫磁珠分離法對白色念珠菌陰道炎的診斷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均高于濕片鏡檢法(均P<0.05),提示免疫磁珠分離技術在念珠菌性陰道炎的鑒別診斷中也有較高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免疫磁珠分離技術可用于白色念珠菌陰道炎患者的臨床檢測中;與傳統鏡檢法相比,此技術具有高效、快速、準確率高等優勢,可更好地適應患者的臨床需求。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姚瓊:醞釀和設計試驗,實施研究,采集數據,分析解釋數據,起草文案,統計分析;徐岷: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