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傳揚
(中國社會科學院 語言研究所/辭書編纂研究中心,北京 100732)
“稠密”“稀疏”義詞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形容詞。具體來說,“稠密”指的是“事物之間距離近;事物的部分之間空隙小”(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899頁。,“稀疏”指的是“事物之間距離遠;事物的部分之間空隙大”(2)《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400頁。。漢語史上表“稠密”義的詞有“稠”“密”“穊”“稹”“數”,表“稀疏”義的詞有“稀”“疏”“朗”,它們大多在現代漢語普通話或方言中有保存。“稠”“密”與“稀”“疏”構成反義關系,將它們放在一起來考察,更有利于觀察相關概念場的演變。目前學界還未見對“稠密”“稀疏”義詞的歷時發展進行專門研究的成果。本文擬結合歷史文獻、現代漢語方言詞匯調查材料,考察漢語史上“稠密”“稀疏”義詞的歷時演變及其共時地域分布,探討它們在語義演變上的共性表現。根據前人關于漢語史分期的研究,我們將先秦至西漢視為上古,東漢至隋視為中古,唐至清視為近代。
表“稠密”義的“稠”“密”“穊”“稹”“數”在上古漢語時期均已出現。相比而言,“稠”“密”比“穊”“稹”出現時代早、使用頻次高。《說文·山部》:“密,山如堂者。從山,宓聲。”段玉裁注:“按,密,主謂山,假為精密字而本義廢矣。”(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第444頁。該期,“密”的主體可以是云、軍伍行列等天象、軍旅名詞。如《周易·小畜》:“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尉繚子·兵令上》:“陳以密則固,鋒以疏則達。”《司馬法·定爵》:“凡陳,行惟疏,戰惟密,兵惟雜。”以上三則例句中的“密”在句(短語)中分別作“定語”“賓語”“謂語”。在后二則例句中“密”與“疏”對舉。

《說文·禾部》:“穊,稠也。”《史記·齊悼惠王世家》:“深耕穊種,立苗欲疏;非其種者,鋤而去之。”“穊”與“疏”對舉。《說文·禾部》:“稹,穜穊也。”“稹”本指禾,后泛指植物叢生。《詩·唐風·鴇羽》:“集于苞栩。”毛傳:“苞,稹。”《集韻·燭韻》:“數,趨玉切,細也。”《孟子·梁惠王上》:“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趙岐注:“數罟,密網也。”《呂氏春秋·辯土》:“慎其種,勿使數,亦無使疏。”《史記·蘇秦列傳》:“地名雖小,然而田舍廬廡之數,曾無所芻牧。”第二例中“數”與“疏”對舉。“數”與“疏”還構成反義并列雙音詞,如《周禮·夏官·大司馬》:“以教坐作進退疾徐疏數之節。”《尉繚子·兵令上》:“出卒陳兵有常令,行伍疏數有常法,先后之次有適宜。”“數”在后代的用例較少。
中古漢語時期,“密”的義域進一步擴大,其擴展開來的主體按照語義可以分為6類:①植物及其集合、構件;②天象;③身體構件;④工具;⑤武器;⑥文化。各類酌舉用例如下:
(1)長莖舒而增茂兮,密葉布而重陰。(傅玄《柳賦》,《全晉文》卷45)
(2)荷稠刺密,亟牽衣而綰裳。(蕭綱《采蓮賦》,《全梁文》卷8)
(3)樹密人稀,山多路小。(庾信《周故大將軍趙公墓志銘》,《全后周文》卷17)
(4)與歲月而荒茫,同林藪之蕪密。(蕭子范《家園三月三日賦》,《全梁文》卷23)
(5)連巖覺路塞,密竹使徑迷。(謝靈運《登石門最高頂》,《文選》卷22)
(6)朝葉與密露共鮮,晚花與薰風俱落。(簡文帝《南郊頌》,《全梁文》卷12)
(7)騰云似涌煙,密雨如散絲。(張景陽《雜詩十首》之三,《文選》卷29)
(8)俄而微霰零,密雪下。(謝惠連《雪賦》,《文選》卷13)
(9)世尊!如來甚希有,以功德智慧故,頂上肉髻光明顯照,其眼長廣而紺青色,眉間毫相白如珂月,齒白齊密常有光明,唇色赤好如頻婆果。(后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7)
(10)大王!是童子眉齊平而密。(隋阇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卷10)
(11)大王!是童子發齊而細密。(隋阇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卷10)
(12)肋欲得密,肋骨欲得大而張。(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
(13)怨羅人之我困,痛密網而在身。(魏文帝《鶯賦》,《全三國文》卷4)
(14)矛森森而密豎,旗落落而疏布。(沈約《憫國賦》,《全梁文》卷25)
(15)試筆成文,臨池染墨,疏密俱巧,真草皆得,似望城扉,如瞻星石,不營云飛之散,何待曲辱之丹。(簡文帝《答湘東王上王羲之書書》,《全梁文》卷11)
例(1)(2)中“密”的主體分別是樹葉、刺,屬于植物構件;例(3)(4)中“密”的主體分別是樹、林藪,屬于植物集合;例(5)中“密”的主體是竹子;例(6)—(8)中“密”的主體是露水、雨、雪、日影,屬于天象類;例(9)—(12)中“密”的主體是牙齒、眉毛、頭發、肋骨,屬于身體構件;例(13)—(15)中“密”的主體是網、矛、字,分別屬于工具、武器、文化類。例(14)中的“密”在句中作狀語,與“疏”對舉。例(15)中“疏”與“密”構成反義并列雙音詞。
中古漢語時期,“稠”的義域也進一步擴大,其擴展開來的相關主體按照語義可以分為4類:①植物及其集合、構件;②天象;③動物身體構件;④山丘。各類酌舉用例如下:
(16)初松將密,細草方稠,一朝寂漠,萬古回游。(《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北魏》)
(17)稠木傍生,凌空交合。(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32)
(18)隱柔桑之稠葉兮,快啁號以遁暑。(曹植《蟬賦》,《全三國文》卷14)
(19)池萍生已合,林花發稍稠。(南朝梁蕭繹《金樓子》卷6)
(20)時尊者大目犍連,住跋祇聚落失收摩羅山恐怖稠林禽獸之處。(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卷19)
(21)律異班賈,體變曹王,縟旨星稠,繁文綺合。(南朝梁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文選》卷50)

(23)巖峭嶺稠疊,洲縈渚連綿。(謝靈運《過始寧墅》,《文選》卷26)
例(2)(16)(17)中“稠”的主體是荷、草、木等植物;例(18)(19)中“稠”的主體是桑葉、花朵等植物構件;例(20)中“稠”的主體是樹林,屬于植物集合;例(21)—(23)中“稠”的主體是星辰、羽毛、嶺,分別屬于天象、動物身體構件、山丘。
“稠”“密”在中古漢語時期的使用情況如何?調查該期部分文獻,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稠”“密”在中古部分文獻中的使用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稠”“密”在南北方言背景文獻中均有使用,在當時應該都是通語詞;表示“稠密”義,在中土文獻中,“密”的使用頻次更高,而在佛經文獻中,“稠”則更為多見。
該期,“穊”主要分布在《齊民要術》中,使用頻次為29,力壓“稠”“密”。在《齊民要術》中,“穊”“稠”“密”的義域有所不同。“穊”用于形容植物間、植物構件及繩束的間距,“稠”用于形容植物間的間距,“密”用于形容植物間、植物構件及身體構件的間距。此外,“穊”在佛經中也有零星用例。例如:
(24)穊則細而不長,稀則粗而皮惡。(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麻》)
(25)此樹須大,不得穊栽。(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槐、柳、楸、梓、梧、柞》)
(26)如是問者,譬如葦草叢密稠穊,于中火起,若雨墮時即沒彼處。(北魏瞿曇般若流支譯《毗耶娑問經》卷上)
例(26)(27)中,“稠”“穊”同義并列成詞。在《齊民要術》中,“穊”常與“稀”對舉,且兩者構成反義并列雙音詞“稀穊”。
“稹”用例很少,目前檢索到的用例有:東晉郭璞《江賦》:“橉杞稹薄于潯涘,栛梿森嶺而羅峰。”
唐宋時期,“密”“稠”的義域進一步擴大,例如:
(28)飛鳴還接翅,行序密銜蘆。(唐杜甫《續得觀書,迎就當陽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峽》)
(29)檻虛花氣密,地暖竹聲深。(唐歐陽玭《清曉卷簾》)
(30)塞深烽砦密,山亂犬羊多。(唐許棠《塞下二首》)
(31)羊馬水草足,羌胡帳幕稠。(唐李瑞《邊頭作》)
(32)積阻關河固,綿聯烽戍稠。(唐盧綸《太白西峰偶宿車祝二尊師石室晨登前巘憑眺書懷即事寄呈鳳翔齊員外張侍御》)
(33)山木抱云稠,寒江繞上頭。(唐杜甫《西閣口號》)
(34)鸛鵲投林盡,龜魚擁石稠。(唐司空曙《苦熱》)
(35)巢多眾鳥斗,葉密鳴蟬稠。(唐杜甫《夏日李公見訪》)
(36)忽有蛇無數,從室中流出門外,其稠如箔上蠶,蓋地皆遍。(唐張鷟《朝野僉載》)
該期,“穊”偶見用例,“稹”則未見,例如:
(37)豐苗亦已穊,云水照方塘。(唐杜甫《秋行官張望督促東渚耗稻向畢清晨遣女奴阿稽豎子阿段往問》)
(38)竹林深筍穊,藤架引梢長。(唐孟浩然《夏日辨玉法師茅齋》)
(39)將事之夜,天地開除,月星明穊。(唐韓愈《南海神廟碑》)
(40)三步一樹,穊即味甘。(唐韓鄂《四時纂要》卷2)
(41)熟時多收取子,坑中穊種之。(唐孫思邈《千金翼方》卷14“作籬法”)
“稠”“密”在唐宋部分文獻中的使用情況見下表:

表2 “稠”“密”在唐宋部分文獻中的使用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唐代“密”在詩歌中占優勢,“稠”在農書、筆記文獻中略勝一籌;宋代“密”在詞、農書中均占優勢。“稠”在唐宋農書中表現迥異,原因何在?從整體來看,“密”在唐宋時期均占優勢,如此可排除時代因素。我們認為這或與地域因素有關。《四時纂要》的作者為北方人,而《洛陽牡丹記》《陳旉農書》《百菊集譜》《揚州芍藥譜》等的作者為南方人。
元明清時期,“稠”“密”可用在三字格詞語中,其中以“密”居多,此外,“密”還出現在四字格詞語中。例如:
(42)過了些亂烘烘的荊棘,密稠稠榆柳,齊臻臻長成行。(《元刊雜劇三十種·尉遲恭三奪槊》第1折)
(43)我只見密臻臻的朱樓高廈,碧聳聳青檐細瓦,四季里常開不斷花。(元佚名《風雨像生貨郎旦》第4折)
(44)則被這吸里忽剌的朔風兒那里好篤簌簌避,又被這失留屑歷的雪片兒偏向我密蒙蒙墜。(元蕭德祥《楊氏女殺狗勸夫》第2折)
(45)數點小螢光灼灼,一林野樹密排排。(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1回)
(46)但見一座門墻,十分壯麗,遍地野花香艷艷,滿旁蘭蕙密森森。(同上第72回)
(47)四瀆龍神分上下,二十八宿密層層。(同上第5回)
(48)云霧籠峰頂,潺湲涌澗中。百花香滿路,萬樹密叢叢。(同上第80回)
(49)天兵十萬來降我,層層密密布槍刀。(同上第17回)
(50)見那天羅地網,密密層層,各營門提鈴喝號,將那山圍繞的水泄不通。(同上第6回)
例(42)至(47)中的“密稠稠”“密臻臻”“密蒙蒙”“密排排”“密森森”“密層層”以及例(49)中的“層層密密”,《漢語大詞典》失收。例(48)中的“密叢叢”,《漢語大詞典》首引葉圣陶《倪煥之》中的用例,過晚。例(50)中的“密密層層”,《漢語大詞典》首引清李漁《奈何天·攢羊》,嫌晚。
① 曹志耘:《漢語方言地圖集(詞匯卷)》,商務印書館,2008年,第172頁。
“稠”“密”在元明清部分文獻中的使用情況見表3。
總的來看,“密”在該期的文學文獻、大多數農書中均占優勢。值得注意的是,在《農桑輯要》《馬首農言》中“稠”的用例多于“密”,尤其是后者。這應該是忠實于口語的體現。《馬首農言》的作者祁雋藻,清代山西壽陽縣人。

表3 “稠”“密”在元明清部分文獻中的使用情況
根據《漢語方言地圖集》(詞匯卷)“172密菜種得~”條①,現代漢語方言“稠密”義詞的分布概況可以歸納如表4。
除了表格所列兩種并存說法外,還有其他并存說法。“密”“密實”并存的方言點數為粵語1;“稠”“厚”并存的方言點數為中原官話1;“稠”“擠”并存的方言點數為中原官話1;“滿”“密”并存的方言點數為江淮官話1;“猛”“密”并存的方言點數為江淮官話1;“笨”“族”并存的方言點數為客家話1;“族”“密”并存的方言點數為閩語3;“擠”“密”并存的方言點數為西南官話3、贛語2;“近”“密”并存的方言點數為東北官話1;“多”“密”并存的方言點數為西南官話1;“蓊”“密”并存的方言點數為閩語2。
在現代漢語方言中,表“稠密”義的主導詞是“密”“稠”,此外還有“滿”“猛”“厚”“笨”“族”“濃”“擠”“緊”“密實”“近”“多”“蓊”等。從省級行政區來看,“密”主要分布在東三省、冀東、魯中東部、陜南、四川、重慶、貴州、云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臺灣。“稠”主要分布在河南、皖北、山西、陜中北部、甘肅、寧夏、新疆、內蒙古、冀西、魯西。“猛”集中分布在蘇南、浙北。“厚”集中分布在蘇北。從地理分布角度看,“稠”集中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北、太行山以西的區域。“密”呈現出不連續分布狀態,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但在秦嶺—淮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的區域也有分布。從方言分區來看,“密”集中分布在官話區(東北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西南官話)、南部吳語、徽語、湘語、贛語、客家話、粵語、閩語、平話。“稠”集中分布在中原官話、晉語區。“猛”集中分布在北部吳語區。“笨”集中分布在客家話中。“族”集中分布在閩語區。
(51)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德經》七十三章)
(52)出卒陳兵有常令,行伍疏數有常法,先后之次有適宜。(《尉繚子·兵令上》)
(53)農夫知其田之易也,不知其稼之疏而不適也。(《呂氏春秋·辯土》)
(54)是以得時之禾,長秱長穗,大本而莖殺,疏穖而穗大。(《呂氏春秋·審時》)
(55)得時之麻,必芒以長,疏節而色陽,小本而莖堅,厚枲以均,后熟多榮,日夜分復生,如此者不蝗。(《呂氏春秋·審時》)
(56)深耕穊種,立苗欲疏;非其種者,鋤而去之。(《史記·齊悼惠王世家》)
(57)凡種黍,覆土鋤治,皆如禾法,欲疏于禾。(《氾勝之書·黍》)
例(51)中“疏”的主體是“網”,屬于工具類;例(52)中“疏”的主體是“軍伍行列”,屬于軍旅類;例(53)(56)中“疏”的主體是“稼”“苗”,屬于植物集合;例(54)(55)中“疏”的主體是植物構件“禾穖”“麻節”;例(57)中“疏”的主體是植物“黍”。
《說文·禾部》:“稀,疏也。”字形又作“希”。該期,“稀(希)”的主體可以是鳥類羽毛、獸類胡須、鞋印中的花紋、毛發、莊稼、人等,如《尚書·堯典》:“厥民因,鳥獸希革。”《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甲種》:“子,鼠也。盜者兌(銳)口,希(稀)須,善弄手,黑色,面有黑子焉,疵在耳。”又:“寅,虎也。盜者壯,希(稀)須,面有黑焉。”《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穴盜》:“其前稠綦袤四寸,其中央稀者五寸,其(踵)稠者三寸。”《黃帝內經·靈樞》“陰陽二十五人”:“血少氣多則肉而善瘃,血氣皆少則無毛,有則稀、枯悴。”《氾勝之書·麥》:“麥生黃色,傷于太稠。稠者,鋤而稀之。”《史記·貨殖列傳》:“楚越之地,地廣人希。”
中古漢語時期,“稀疏”概念場新增成員“朗”,但用例很少。如三國魏嵇康《琴賦》:“鎪會裛廁,朗密調均。”
“疏”的義域進一步擴大,其擴展開來的主體按照語義可以分為3類:①身體構件;②天象;③上古漢語中未見的植物及其集合、構件。各類酌舉用例如下:
(58)毛欲得短密,若長、疏,不耐寒氣。(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
(59)大膁疏肋,難飼。(同上)
(60)世世無口患,齒不疏黃黑,唇不厚褰缺,無有可惡相,舌不干黑短,鼻高修且直,額廣而平正,面目悉端嚴,為人所喜見,口氣無臭穢,優缽華之香、常從其口出。(后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6)
(61)重九日常有疏雨冷風,俗呼為催禾雨。(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
(62)若卿大夫作私,則其星疏而色赤黃潤。(北周庾季才《靈臺秘苑》卷10)
(63)飛蜨弄晚花,清池映疏竹。(南朝梁何遜《答高博士》)
(64)南北邃岸凌空,疏木交合。(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26)
(65)疏樹翻高葉,寒流聚細紋。(南朝梁何遜《九日侍宴樂游苑》)
(66)疏花映鬟插,細佩繞衫身。(南朝梁蕭綱《率爾為詠》)
(67)顧微《廣州記》曰:“萪,如栟櫚,葉疏;外皮青,多棘刺。”(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藤》)
例(58)—(60)中“疏”的主體是毛發、肋骨、牙齒等身體構件;例(61)—(62)中“疏”的主體分別是雨、星,屬于天象類;例(63)—(67)中“疏”的主體是竹、木、樹、花、葉等植物及其集合、構件。例(58)中“疏”與“密”對舉。
“稀”的義域也進一步擴大,其擴展開來的主體按照語義可以分為3類:①用具或材料構件;②天象;③上古漢語中未見的植物及其集合、構件。各類酌舉用例如下:
(68)則其布翮也,差洪細,秩長短;稠不逼,稀不簡。(西晉陸機《羽扇賦》)
(69)經稀疑杼澀,緯斷恨絲輕。(南朝梁劉孝威《鄀縣遇見人織率爾寄婦》)
(70)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東漢曹操《短歌行》)
(71)井桐生未合,宮槐卷復稀。(南朝梁庾肩吾《詠得有所思》)
(72)萍青兮水澈,葉落兮林稀。(南朝梁蕭繹《秋風搖落》,《全梁文》卷15)
(73)巫山彩云沒,淇上綠楊稀。(南朝齊王元長《古意》,《玉臺新詠》卷4)
(74)柔條夕勁,密葉晨稀。(西晉張協《七命》,《全晉文》卷85)
例(68)(69)中“稀”的主體“翮”“經”分別是羽扇(用具)、布匹(材料)的構件;例(70)中“稀”的主體為“星”,屬于天象類;例(71)—(74)中“稀”的主體是槐、林、楊、葉子等植物及其集合、構件。
“稀”“疏”在中古漢語時期部分文獻中的使用情況如下表:

表5 “稀”“疏”在中古部分文獻中的使用情況
根據表5,在《齊民要術》中“稀”的用例多于“疏”,或許能說明在當時的北方“稀”占優勢地位。
唐宋時期,“疏”的義域進一步擴大,其擴展開來的主體有上古、中古時期未見的宮室類、天象類名詞和植物及其集合、構件等。此外,新增用具、動物類名詞。各類酌舉用例如下:
(75)新簾裙透影,疏牖燭籠紗。(唐元稹《感石榴二十韻》)
(76)西齋坐來久,風竹撼疏籬。(唐齊己《次韻酬鄭谷郎中》)
(77)修竹拂疏欞,淡月侵涼榭。(南宋洪適《卜算子·席上贈瞻明》)
(78)疏云披遠水,景動石床前。(唐耿湋《春尋柳先生》)
(79)群木澄幽寂,疏煙泛泬寥。(唐司空圖《牛頭寺》)
(80)翠筠敲竹,疏梅弄影,數聲雁過南云。(南宋蔡伸《飛雪滿群山》)
(81)幽院才容個小庭,疏篁低短不堪情。(唐齊己《幽齋偶作》)
(82)纖云溪上斷,疏柳影中秋。(唐皎然《南樓望月》)
(83)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唐虞世南《蟬》)
(84)微吹遞遙泉,疏松對殘月。(唐朱宿《宿慧山寺》)
(85)眾木排疏影,寒流疊細紋。(唐曹松《中秋月》)
(86)背風藏密葉,向日逐疏枝。(唐楊師道《應詔詠巢烏》)
(87)冷蕊疏英如許,更無人知得。(南宋葛長庚《好事近·贈趙制機》)
(88)柳寒凋密翠,棠晚落疏紅。(唐駱賓王《在兗州餞宋五之問》)
(89)繁花明日柳,疏蕊落風梅。(唐駱賓王《游兗部逢孔君自衛來,欣然相遇若舊》)
(90)夕陽薰細草,江色映疏簾。(唐杜甫《晚晴》)
(91)鴛鴦機上疏螢度,烏鵲橋邊一雁飛。(唐宋之問《明河篇》)
(92)曉鵲頻驚喜,疏蟬不許拈。(唐張籍《和李仆射西園》)
例(75)—(77)中“疏”的主體分別為“牖”“籬”“欞”,屬于宮室類;例(78)(79)中“疏”的主體為“云”“煙”,屬于天象類;例(80)—(84)中“疏”的主體為“梅”“篁”“柳”“桐”“松”等植物;例(86)—(89)中“疏”的主體為“枝”“英”“紅”“蕊”等植物構件;例(90)中“疏”的主體為“簾”,屬于用具類;例(91)(92)中“疏”的主體為螢火蟲、蟬。例(86)(88)中“疏”與“密”對舉。
“稀”的義域也進一步擴大,其擴展開來的主體有上古、中古漢語時期未見的植物及其集合、構件。酌舉用例如下:
(93)山南柳半密,谷北草全稀。(唐張說《扈從南出雀鼠谷》)
(94)窮老一頹舍,棗多桑樹稀。(唐儲光羲《野田黃雀行》)
(95)清明桑葉小,度雨杏花稀。(唐李嘉祐《春日淇上作》)
(96)梧桐凋綠盡,菡萏墮紅稀。(唐齊已《驚秋》)
(97)自鋤稀菜甲,小摘為情親。(唐杜甫《賓至》)
(98)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唐杜甫《送韓十四江東覲省》)
例(93)—(97)中“稀”的主體是草、桑樹、杏花、落紅、菜芽等植物及其集合、構件。例(93)中“稀”與“密”對舉。
“稀”“疏”在唐宋時期部分文獻中的使用情況如下表:

表6 “稀”“疏”在唐宋部分文獻中的使用情況
根據表6可以看出,“疏”在詩詞、說唱文學作品及宋代農書中占據優勢,但在唐代農書《四時纂要》中“疏”的用例少于“稀”。“稀”“疏”在唐宋農書中的表現迥異,原因何在?從整體上看,“疏”在唐宋時期均占優勢,如此可排除時代因素。我們認為這或與地域因素有關。《四時纂要》的作者為北方人。《陳旉農書》的作者在真州(今江蘇省儀征市)西山隱居務農,并且該書論述的是中國宋代南方地區的農事。
元明清時期,“稀”“疏”可用在三音詞、四音詞中。例如:
(99)則聽的韻悠悠的耳畔吹寒角,一回價不鼕鼕的催軍鼓擂,響當當的助戰鑼敲,稀撒撒地朱簾篩日,滴溜溜的繡幕翻風,只疑是古剌剌雜彩旗搖。(《元刊雜劇三十種·尉遲恭三奪槊》第2折)
(100)那時正是十月下旬,沒有月亮的日子,一路雖有路燈,卻仍覺黑暗似墨、細霧如塵,一片白茫茫不辨人影,只有幾個巡捕稀稀落落的在街上站著。(清曾樸《孽海花》第16回)
(101)疏剌剌風搖翠竹,淅零零雨灑蒼梧。(元陳克明《粉蝶兒·怨別》)
(102)仰龍樓瞻風闕孜孜念念欽皇命,趁鹓班隨鶩序落落疏疏見樂星,更那堪一點丹誠抱忠敬。(元湯舜民《一枝花·贈教坊張韶舞善吹簫》)
明清時期,“稀”在北方系語料中表現出很強的口語色彩。例如:
(104)那丫頭才留了頭,老大瓜留著個頂搭,焦黃稀棱掙幾根頭發。(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84回)
例(103)中“稀”與“密”對舉。
“疏”在明清小說中或用于較為文雅的景物描寫片段,或用于韻文,大多不是口語的反映。例如:
(105)看看天色又晚,但見:紅輪低墜,玉鏡將明。遙觀樵子歸來,近睹柴門半掩。僧投古寺,疏林穰穰鴉飛。(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回)
(106)雪欺衰柳,冰結方塘。疏疏修竹搖青,郁郁喬松凝翠。(明吳承恩《西游記》第50回)
(107)乃名其詞曰《秋窗風雨夕》。其詞曰:“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寒煙小院轉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5回)
“稀”“疏”在元明清時期部分文獻中的使用情況如表7。
表“稀疏”義的“朗”在該期用例較少且具有一定的方言色彩。如明馮夢龍《山歌》卷八“木梳”:“朗梳斜連霹腳后跟趕上,剔帚來得殷勤。”清毛奇齡《西河集》卷二十三:“腆頤賁嵿,黃白其色,鼻垂圜根細而須朗然。”《山歌》是典型的明代吳語語料。毛奇齡,紹興府蕭山縣(今浙江杭州市蕭山區)人。

表7 “稀”“疏”在元明清部分文獻中的使用情況
根據《漢語方言地圖集》(詞匯卷)“173稀菜種得~”條(7)曹志耘:《漢語方言地圖集(詞匯卷)》,商務印書館,2008年,第173頁。,現代漢語方言“稀疏”義詞的分布概況可以歸納如下:

表8 現代漢語方言“稀疏”義詞的分布概況
有些地點兩種說法并存。“疏”“稀”并存的方言點數為江淮官話1、徽語1、贛語1、粵語2、閩語1、平話5;“疏”“闊”并存的方言點數為閩語2;“疏”“薄”并存的方言點數為平話1;“疏”“疏朗”并存的方言點數為吳語1;“朗”“稀”并存的方言點數為贛語2、閩語1;“朗”“薄”并存的方言點數為閩語1。除了以上兩兩兼用的情況,還有諸如表中所列“稀朗”“朗稀”“疏朗”這樣的合稱形式。
在現代漢語方言中,表“稀疏”義的主導詞有“稀”“疏”“朗”,此外還有“稀朗”“朗稀”“疏朗”“稀稀朗朗”“松”“松拉”“寬”“闊”“薄”“空”“亮”“淡”“少”“拉”等。從省級行政區來看,“稀”主要分布在東三省、內蒙古、河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新疆、青海、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湖南、四川、重慶、云南、貴州。“疏”在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江蘇、江西、海南、臺灣等省份有分布。除了廣西省,“朗”在“疏”分布的省份中也有分布。從地理分布角度看,“疏”“朗”及其他詞形在東南部省份中錯綜復雜地分布,其余基本都是“稀”的地盤。從方言分區來看,“稀”主要分布在官話區、晉語、徽語、湘語。此外,在吳語、贛語也有相當的分布,在閩語、平話、土話有一定的分布。“疏”主要分布在粵語,此外在閩語、客家話、平話、吳語、贛語等方言區也有分布。“朗”在吳語、贛語、閩語等方言區有分布。
汪維輝指出:“由哪兩個詞構成一對‘最佳反義詞’,是有時代性和地域性的。”(8)汪維輝:《“遐-邇”與“遠-近”》,《語言研究》2009年第2期。所論甚是。以“稠密”“稀疏”義詞為例,中原官話說“稠”“稀”、東北官話和西南官話說“密”“稀”、粵語說“密”“疏”等等。根據以上所舉例句及我們的調查,在漢語詞匯史上,“密”與“疏”、“稠”與“稀”構成最佳反義詞。
前文主要從歷時、共時角度考察“稠密”“稀疏”義詞成員及分布的歷時演變與共時分布。本節主要闡述“稠密”“稀疏”義詞中一些有規律的語義演變路徑。
“稠”“密”“稀”“疏”均有這一語義演變。它們在后一種用法中的用例,如唐白居易《樂世》:“管急絲繁拍漸稠,綠腰宛轉曲終頭。”唐齊已《早秋雨后晚望》:“暑氣時將薄,蟲聲夜轉稠。”《西游記》第五十九回:“這個金箍鐵棒多兇猛,那個霜刃青鋒甚緊稠。”唐五代貫休《夜對雪寄杜使君》:“鶴凚聲偏密,風焦片益粗。”南宋范成大《菩薩蠻·寓直晚對內殿》:“彤樓鼓密催金鑰,沉沉青瑣重重幕。”《金瓶梅詞話》第六十九回:“他雖是干這營生,好不干的最密。”《西游記》第九十五回:“那妖精與行者又斗了十數回,見行者的棒勢緊密。”《漢書·劉向傳》:“自建始以來,二十歲間而八食,率二歲六月而一發,古今罕有。異有小大希稠,占有舒疾緩急,而圣人所以斷疑也。”唐顧況《竹枝》:“巴人夜唱竹枝后,腸斷曉猿聲漸稀。”唐李端《江上逢柳中庸》:“星沉嶺上人行早,月過湖西鶴唳稀。”前文引用了王云路、王誠對“疏”核心義的分析,接著他們指出:“動作間距離大,就是時間段的距離大,就是遲緩……《楚辭·九歌》:‘疏緩節兮安歌。’《文選·陸機〈演連珠〉》:‘鼙鼓疏擊,以節繁弦之契。’都是打節拍前后間距時間長。漢王褒《四子講德論》:‘減膳食,卑宮觀,省田官,損諸苑,疏繇役,振乏困。’這是兩次征徭役的時間隔得遠。”(9)王云路,王誠:《漢語詞匯核心義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34頁。相關的復音詞有“疏鐘”“疏籟”“疏引”等。“疏鐘”即“稀疏的鐘聲”。南朝梁徐陵《玉臺新詠·集序》:“厭長樂之疏鐘,勞中宮之緩箭。”唐皇甫冉《寄劉方平》:“石徑幽人何所在,玉泉疏鐘時獨聞。”“疏籟”即“稀疏的聲響”。宋秦觀《寄曾逢原》:“叢薄起疏籟,眾鳥鳴且飛。”“疏引”義為“斷斷續續地叫”。南朝梁沈約《愍衰草賦》:“秋鴻兮疏引,寒鳥兮聚飛。”唐駱賓王《在獄詠蟬》詩序:“每至夕照低陰,秋蟬疏引,發聲幽息,有切嘗聞。”
“稠”“稀”均有這一語義演變。它們在后一種用法中的用例,如西漢氾勝之《氾勝之書·溲種法》:“三四日去附子,以汁和蠶矢、羊矢各等分,撓令洞洞如稠粥。”《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取黍米一升作稠粥,以故布廣三四寸,長七八寸,以粥糊布上,厚裹蹄上瘡處,以散麻纏之。”唐寒山《詩三百三首》之二九二:“清沼濯瓢缽,雜和煮稠稀。”元劉時中《端正好·上高監司》:“或是捶麻柘稠調豆漿,或是煮麥麩稀和細糠,他每早合掌擎拳謝上蒼。”《金瓶梅詞話》第二回:“不多時,便濃濃點兩盞稠茶,放在桌子上。”又第二十八回:“被春梅一口稠唾沫噦了去。”《儒林外史》第三回:“喉嚨里咯咯的響了一聲,吐出一口稠涎來。”《海上花列傳》第四十二回:“云甫料病勢不妙,正待走開,忽覺漱芳喉嚨‘嗗’的聲響,吐出一口稠痰。”
《齊民要術·作酢法》:“粥稠則酢剋,稀則味薄。”北宋蘇軾《次韻田國博夫南京見寄》之二:“火冷餳稀杏粥稠,青裙縞袂餉田頭。”元陳思濟《漱石亭和段超宗韻》:“風波萬頃一官微,羨殺田家豆粥稀。”《醒世姻緣傳》第八十七回:“你撈了稠的去了,可也讓點稀湯兒給別人呵口。”
應該看到,在漢語中不僅有從“密度域”到“濃度域”的演變,也有從“濃度域”到“密度域”的演變。現代漢語方言中用“濃”“淡”來表示“稠密”“稀疏”義即是其例。
英語中的“dense”也兼表“密度”和“濃度”,但與漢語又有不同。漢語表示的是液體的濃度,而英語表示的是氣體的濃度。《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8版)“dense”條義項1“密集的;稠密的”:a dense crowd/forest密集的人群/密林;義項2“濃密的;濃重的”:dense fog/smoke/fumes濃霧;濃煙;濃烈的氣體。
“密”“稠”“稠密”“疏”等均有這一語義演變。它們在后一種用法中的用例,如《全三國文》卷二十五鐘會《芻蕘論》:“凡人之結交,誠宜盛不忘衰,達不棄窮,不疑惑于讒構,不信受于流言,經長歷遠,久而逾固。而人多初隆而后薄,始密而終疏,斯何故也?”唐韓愈《南山詩》:“或戾若仇讎,或密若婚媾。”《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卻說姚家有個極密的內親,叫做周少溪。”《金瓶梅詞話》第六回:“自此和婦人情沾肺腑,意密如膠。”北宋楊無咎《長相思》:“重見想、歡情更稠。”《型世言》第三十七回:“正是:乍入巫山夢,云情正自稠。”又第四十回:“晚間女子來,為要相別,意興極鼓舞,恩情極綢密,卻不免有一段低回不快光景。”《紅樓夢》第三十四回:“寶玉聽得這話如此親切稠密,竟大有深意,忽見他又咽住不往下說,紅了臉,低下頭只管弄衣帶,那一種嬌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覺心中大暢,將疼痛早丟在九霄云外。”王云路、王誠指出“疏”作形容詞,有冷淡義。《后漢書·班超傳》:“廣德禮意甚疏。”(10)王云路,王誠:《漢語詞匯核心義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34頁。
現代漢語方言中有用“厚”“薄”來表示“稠密”“稀疏”義的,這是從“厚度域”到“密度域”的演變。英語中的“thick”“thin”均兼表“厚度”和“密度”。《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8版)“thick”條義項1“厚的;粗的”、義項6“擁滿;擠滿;充滿;彌漫”;“thin”條義項1“薄的;細的”、義項3“(毛發)稀少的;稀疏的”。根據“世界語言同詞化在線數據庫(http://clics.clld.org/)”,“厚”義與“稠密”義在4個語系的9種語言中被同詞化了(9 colexifications for “THICK” and “D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