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世廣
說不清為什么要給我的這篇小說取名《草木不言》。給小說取名是一件挺難的事,有人說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此話不假。小說最初的名字是《野鵲嶺女人》,琢磨一下,覺得俗,有用“女人”吸睛之嫌。于是將“女人”去掉,叫《野鵲嶺》,感覺好了許多,但又覺得有些“熟”,想了想,想起了日本電影《啊,野麥嶺》,當年很有知名度的一部影片。便又將“嶺”字去掉,叫《野鵲》。野鵲是一種水鳥,暗合小說女主人公趙繡鳳桀驁不馴的性格,覺得這個名字很好。直到現在,我仍然覺得這個名字不錯。可是在我對小說做最后一次修改的時候,腦子里突然冒出“草木不言”四個字,于是我把這四個字刻在了小說男主人公段柳綿的墓碑上,小說的名字也就成了《草木不言》。
說起“草木不言”這個詞,我便會想到“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兩個俗語。前一個俗語是感嘆人生短暫,就像草木一樣,這是說人和草木的共同點。后一個是說人和草木不同,說人不能像草木那樣沒有感情。可是草木真的就沒有感情嗎?我想未必。我覺得,世間萬物,有生命的東西,動物也好,植物也好,都有著各自的喜怒哀樂,只是我們感受不到而已。草木不言,不是不說,而是我們無法聽懂。
聽不懂的事,說了等于沒說,能懂的事,不用說你也懂。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心照不宣”,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樣說來,想通過作者的創作談來了解作品,作用很有限。畢竟作家是靠作品說話的,一切內涵或寓意都在作品里,不同的讀者會讀出不同的感悟,就是那句常說的,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作者還是少說或者不說為好,這也是一種“不言”。
我小說中的人物,大多有原型,可能這個原型不那么完整,可能寫到最后面目全非,但他(她)是故事的觸發點。魯迅在談到小說創作時說:“小說也如繪畫一樣,有模特兒,我從來不用某一整個,但一肢一節,總不免和某一個相似……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這一點我深有感觸。在我的以鄉村生活為題材的小說集《樺樹溪畫廊》里,描寫了普通農民、家庭婦女、支部書記、生產隊長、婦女主任等各色人物。在我的老家樺樹溪,一些年紀稍大的人,都會在書中找到他們熟悉的影子,像,又不像;是,又不是。
我曾感慨,在哈爾濱也工作生活了十幾年,怎么就寫不出一篇像樣的哈爾濱生活的小說呢?像孫且寫“偏臉子”、孔廣釗寫“老太平”、老長寫城市里底層人物的雞毛蒜皮,等等。但細一想,他們都是土生土長的哈爾濱人,就像我是土生土長的鄉下人一樣。每個作家,都有每個作家創作的根,這個根是血脈相通的,一旦離開了這個根,其作品就會因貧血而顯得蒼白。記得若楠主編在一次座談會上談到人才外流時說,一個作家只要他生長在這片土地上,不管他流到哪里,作品都離不開這片黑土地。她還舉了我的例子,說世廣無論走到哪里,他的筆下都離不開他的鄉村和縣城。
是的,小說的創作離不開生活的積累和情感的積累。其實,生活的積累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對這個世界有了最初的感知時便開始了。作家的生活積累大多來自于他的生活經歷,故鄉和童年是人的一生都抹不去的記憶。這種積累往往是無意識的。當我們經歷并記住生活中的某些情形和細節的時候,可能也沒想到要把它寫到作品里。直到要去構思一篇小說的時候,那些曾經遺失的生活碎片才會被我們淘洗出來,加入到我們創作的行列。而情感的積累同樣至關重要,文學作品是語言的藝術,更是情感的藝術,作家只有對生活有所感悟并想抒發和表達,由此產生創作沖動,才能投入到創作之中。據我觀察,能夠寫出好作品的作家,大多經歷坎坷,心路歷程復雜,就如尼采所說:痛苦使母雞和詩人咯咯。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我的創作題材大多在三個方面,一個是鄉村,《樺樹溪畫廊》集中了這方面題材的創作,有人由此稱我為“鄉村作家”也不為過;第二個是校園,發表過《池老師的春天》《文老師的愛情》《突然闖進桃花源》《迷局》等;第三個是官場,發表過《病樹前頭》《縣長菜》《對影》《酒局里的埋伏》等,還寫過一部未出版的長篇小說《參城敘事》。鄉村、校園、官場都是我經歷過的,是我的“人生三部曲”,我的創作自然離不開這三個題材。除此之外,我還寫過一些抗聯題材的小說,如《鷹窩密營》《頭顱》等。去年我發表過一篇題為《精神病院筆記》的小說,朋友們問我,你有精神病院的生活嗎?我開玩笑說,我有精神病的潛質。其實是和我同在一個辦公室的女同事曾在精神病醫院工作過,沒事的時候經常講她在精神病院工作時的一些趣事,我覺得很有意思,提煉一下,再加上適當的想象,虛構而成為小說。這也是間接的生活積累吧。
我覺得,除了生活和情感的積累,感悟力、想象力對于創作來說同樣十分重要。鄭板橋曾在《題畫竹》中寫道: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霧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此文說的是鄭板橋畫竹的過程,小說創作同樣如此。我曾追求寫原汁原味的生活小說,后來發現這種所謂的“原汁原味”是不存在的,生活一旦被我們寫成作品,就不是原來的生活了。
《草木不言》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