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北岸,天開海岳;山海之間,長城腳下。
一個鐵工廠的建立,拉開了中國鋼結構橋梁建造的大幕,催生了秦皇島第一代產業工人和第一個工會組織,爆發了秦皇島第一次大規模工人運動——京奉鐵路工人大罷工,讓黨的活動在陰云密布的北方投射出一道黎明的曙光。
這段歷史的源點就是山海關橋梁廠(下稱山橋)。
1922年,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風塵仆仆奔赴關城,以學徒工身份進入山橋,建立起最早的企業黨組織,為飽受壓迫在黑暗中摸索的山橋人點亮了一盞燭火,也為這片土地注入了共產黨人的紅色基因。從此,“中國鋼橋的搖籃”就有了一個新生的名字——紅橋。
1948年11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派代表接管山海關鐵工廠。新中國成立后,山海關鐵工廠先后隸屬鐵道部、鐵道部新建鐵路工程局、鐵道部基本建設總局領導。1975年,山海關鐵工廠更名為山海關橋梁廠。2001年6月18日,山海關橋梁廠改組為中鐵山橋集團有限公司,在潮起云涌的渤海灣畔,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徐徐回望,當年那些用金戈鐵馬和熱血青春書寫山橋歷史的人們,重回我們溫暖而敬仰的注視里。從百年前的三人秘密小組,到今天千余名黨員的黨組織,山橋孕育了一大批優秀的共產黨員,他們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每一步都閃耀著對高質量發展的執著。
帶著永不停歇的技術革新,山橋人用累計3200余座鋼橋踐行著中國紅色工業先行者“興業報國、興企為民”的初心使命。先后創造了40次跨長江、20次跨黃河、17次跨海灣的壯舉,讓中國鋼橋品牌贏下了一個又一個“世界之最”,書寫了一次又一次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一
談到中國鋼橋之最,非港珠澳大橋莫屬。
港珠澳大橋太特殊了!它猶如一條巨龍,通聯著三個不同社會體制的人、地、事,飛舞在浩瀚的伶仃洋之上。其實,歷史早已昭示這片海的不凡。公元1279年,南宋愛國將領文天祥在元軍押解的船上凜然揮毫,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宏闊詩句,讓這首《過零丁洋》成為感召無數仁人志士舍身取義、精忠報國的千古絕唱。七百多年后,潮波連天的伶仃洋,再次捧起報國之心,吟唱起又一壯美的詩篇。
關于這座橋的偉大之處,至少鐫刻下十個“世界第一”,事實也是如此。外媒已經把它譽為“世界工程界的非凡壯舉”“現代世界的七大奇跡之一”。 其中山橋承擔的青州航道橋索塔“中國結”鋼結構建造,已經成為大橋“三地同心”的標志性象征。每一天,東方初露的曦光為天空鋪展成金紅的底色,順著風的方向,次第盛開的“中國結”,托起人們驚奇的目光,一直延伸到無限的遠方。
倘若將時針撥回到那個乍暖還寒的春天。2009年3月13日,全國“兩會”傳出消息:港珠澳大橋年內一定開工!這句話猶如春雷乍響、激起千層浪,全世界造橋人的目光瞬間聚焦在伶仃洋上。但大橋建造的長度、跨度和難度之大,讓眾多企業望“洋”興嘆。只有一家歐洲公司揭榜開出天價,被拒絕后,冷眼旁觀等著看中國的“世紀笑話”。港珠澳大橋管理局通過考察國內造橋業現狀,毅然決定:直接向國內企業公開招標!
在所有招標條款中,最具含金量的就是“鋼箱梁制造從板單元生產到大節段拼裝能否完全自動化”,這項要求在國內乃至世界上都是頂級行標。它意味著中標企業一旦參建,需要新建規?;a基地并配套專屬設備,尤其是前期大量的科技研發投入,勢必影響、牽扯甚至富耗企業的人力財力物力和精力。這種考驗空前絕后、負重難以估量,回報卻杳杳無期。正當同行或躊躇而舉棋不定、或靜默而駐足觀望時,山橋卻率先賽道超車:在山海關區和廣東中山市,量身打造兩處產業基地,分別用于板單元生產和鋼箱梁總拼裝。山橋人的雄心壯志,天地可鑒!
激奮之際,不乏反對之聲:別人還在紙上談兵,你卻刀劍出鞘、雙箭齊發,先是項目奠基、廠房開工,接著機器調試、產品驗收……先投入,若沒中標,那可不是一般性的損失?。」谝园倌甑纳綐蛑档脼橐蛔髽蛎按孙L險嗎?!與山橋同臺競技的企業各具特色、各有優勢。盡管山橋號稱“鋼橋無敵手”,但在眾多高手面前,亦非一語定乾坤。
然而,伴隨共和國成長的百年央企,怎能缺席這座世紀名橋!逆風飛翔的雄鷹是為搏擊長空,敢為人先的山橋是為世紀逐夢。“背水一戰、誓在必得”,這就是山橋人的胸襟,如同萬里長城的起點——山海關老龍頭,它擁抱寬廣的海洋,探向無垠的星空!
功夫不負有心人。山橋順利收到港珠澳大橋中標通知書:同時位列CB01、CB02兩個標段第一名,按照規定,取其一,CB01!
CB01,港珠澳大橋鋼箱梁的鰲頭——最大標段。對于這份“世紀訂單”,山橋最后“一劍封喉”絕非偶然。我只能這樣感嘆:紅色積淀與政治站位、家國情懷和世界眼光是它領路先行的最大底氣。
縱觀山橋的發展脈胳,每征戰一項重大工程,都會推動企業跨越式前進。2004年的一次“天賜良機”——香港昂船洲大橋,為山橋參建港珠澳大橋提前“熱身”:昂船洲大橋全部采用歐洲標準設計和外國監理。這些戴著有色眼鏡的“老外”抱著“中國人不能造英國標準橋”的傲慢與偏見,盯緊每一處“細枝末節”,但山橋人經受住了難以想象的刁難和考驗,最終獲得兩項英國大獎。這一成功案例震撼了世界橋梁界,不但讓山橋的技術和管理實現與國際接軌,還讓世界重新評估了中國鋼橋梁制造水平。更重要的,通過這個項目錘煉了一支特別能打硬仗、特別銳意攻堅的精英隊伍。
就是這樣一支隊伍培育出一大批橋梁工程專家,電氣高級技師馬學利,名列其中。
二
大橋正式開通那天,港珠澳三地群情激越、萬眾沸騰。
或許在所有揮動雙臂忘情歡呼的人群中,馬學利是很少數的一個表情略顯凝重的人。在過去六年時間里,他幾乎每天都是眉頭緊鎖、目光如炬,施工安全特別是“中國結”鋼結構現場,隨時發生太多無法預料的險情等待他去撲救。
青州航道橋的“中國結”,高164.6米。其中,鋼結型撐高50.15米。不僅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系數還極高。任命馬學利為山橋港珠澳大橋項目部電氣高級技師駐扎中山基地,看中的正是他豐富的工作閱歷和過硬的實戰本領。
馬學利,今年50歲。1992年6月從技校畢業進入山橋后,他的命運就與鋼橋緊密連在一起了。他的名字有一個“學”,這也注定他好學鉆研,干什么都力求做到最好,不明白的不弄明白絕不罷休。工作之初他被分配在線路班,后到車間變電室,又被調到試驗班,很快成為公司首批“名師帶徒”中的青年電工。實踐中,他迅速成長為承擔線路安裝維修和大型設備電氣安裝調試的行家里手,被聘為工人技師,并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從“小白”到“旗手”,要經歷漫長而艱難的蛻變,其間爬過多少坡邁過多少坎,馬學利怎能忘懷。2004年,血氣方剛的他被派往重慶菜園壩大橋項目部負責電氣維修工作。自此八年里,先后參與了青島海灣大橋、鄂爾多斯東勝景觀大橋等五座特大橋梁工程的電氣設計和安裝。其間,遭遇過大旱、大澇、地震等自然災害的考驗,也經受過水土不服和嚴重失眠的困擾,更有過一個又一個長夜奮戰的堅守,最終他以無一疏漏的突出表現,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在菜園壩大橋施工時,最長的一次是他連續工作9個月才匆匆回了趟家。而這樣的場景,在建造港珠澳大橋時,僅僅是一個很平常的存在。
港珠澳大橋生來不一般。從拉開戰幕起,擔任HSE管理部長的馬學利就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HSE,全稱是港珠澳大橋HSE管理部,三個字母分別代表健康、安全、環境。HSE目標是“三零”:零事故、零傷害、零污染?!癏SE就是一個死守安全紅線,對工程中每一環節每一工序極端負責的人,這樣的人必須有擔當、敢挑戰、有未卜先知、逢兇化吉的本事……”馬學利在談到HSE身份時這樣詮釋道。
100-1=0!任何一個閃失,足以摧毀99次出征累積起來的戰果。無法回避矛盾,必須直面問題。尤其海上作業,每一分每一秒都如履薄冰,因為各種風險隱情根本不可預控,隨時需要打起精神來投入“戰斗”。首當其沖的,就是酷熱!毒辣的太陽暴曬橋面,即便穿著工作鞋,時間稍長也會被燙得跳起來。誰敢在橋上曬“日光浴”,不超過半小時,肯定當場暈倒,如果搶救不及時,不送命也會留下后患。鋼箱梁內溫度比橋面還要高10℃,最高能達到80℃。后裝上空調,但內外冰火兩重天,感冒也就不期而至了,稍不留意還會引發一種寒熱病。高溫酷暑、臺風暴雨、蚊蟲叮咬和突發疾病,如瘟疫般削弱著士氣和戰斗力……一天晚上,同事與家人通電話時,從“赤腳醫生”一詞中獲得建立“工地衛生隊”的靈感,馬學利立即組織實施,“就地取材”培訓了72名“工地衛生員”。面對可能光顧的登革熱,他制定詳細預案、購置藥品設施、宣傳衛生常識、織密剛性約束,為1300余名工友健康護航,這使“三零”有了一個漂亮的完成度——100%。
“細節決定成敗”,許多場合,許多時候,馬學利都這樣強調。他每天用“尖銳”的目光,到施工現場各個隱密的角落去“探測”。有一次,在吊裝與施工平臺安裝驗收時,他踮起腳,側著肩膀一瞄,果然發現平臺一處缺少了不到半米的踢腳板。無它,很可能會發生人身和施工重大事故,后果不堪設想。他立即要求搭設方補上這一小塊“救命板”。
提到臺風,馬學利只有無奈的苦笑。他撞上大大小小的臺風不止二十余次?!八自捳f海上無風三尺浪,這些變幻的大風大浪,你太把它當回事,它就跟你搞突然襲擊;你不把它當回事,它就和你玩死纏爛打,擾得你寢食難安?!弊盍钊诵募碌氖?018年9月16日臺風“天竹”登陸珠海,只見往日平靜的海面猶如脫韁的野馬,踏起翻飛的巨浪,氣勢洶洶地向大橋反撲過來。當時橋上測量的瞬時風速高達55米/秒,風力接近16級。這是大橋開建以來經歷的最強臺風之一,也是通車前的關鍵大考,直到風平浪靜、紅霞滿天,大橋有驚無險地通過檢驗,馬學利高懸的心才徹底地放下來,他揉了揉熬紅的雙眼,穩穩地舒了一口氣。
在大國工匠2018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有一個特別環節:致敬港珠澳大橋建設者,馬學利與四名代表一起,接過了沉甸甸的獎杯。“榮譽和成績代表的是過去,它不是人生征途中的休止符,而是一個向更高目標攀登的跳臺?!泵鎸ο乱豁椚蝿?,馬學利依然全身心地投入??梢坏┨岬接H情,馬學利滿心愧疚。
苦難,向來是人生的必修課。在參建港珠澳大橋期間,他的父母雙親先后離世,身在大橋上的他都沒能見上最后一面。夜色下,平時深沉如山、錚錚鐵骨的漢子,眼淚卻在那一刻決堤:“爸,媽,兒子欠您一份孝心。下輩子吧,我再當您們的兒子,但愿下一輩子能有更多的時間來陪伴!”
迎著海的氣息,他對父母、對愛人、對孩子說了太多句抱歉,沒有人聽見他的呼喊,只有波濤嗚咽,漫卷起最孤獨最綿長的思念……
三
行走在花園式的山橋產業園中,綠樹成蔭的廠區平靜得如同空敞的湖面,只有路邊士兵一樣挺拔的白楊被風吹得嘩嘩作響,像是在歡迎八方來客。
步入橋梁鋼結構生產制造車間,擋眼是幾臺自動化焊接機器人正在凝神作業,空中揮舞的“手臂”發出藍色的火焰?!斑@是我們的‘明星機器人,港珠澳大橋CB01標段125個大節段的板單元和橫隔板,就是它們焊接而成的。”陪同考察的董海巖介紹道。
透過藍色火焰,我分明感覺到那是一個個靈感的迸發,也是一粒粒汗水的揮灑;那是一項項目標的落地,也是一塊塊構件的堆疊。氣貫長虹的港珠澳大橋全部由“板單元”拼接而成。三年工期內,CB01標段所需的超過18萬噸的“板單元”及鋼結構產品,全部來自產業園和一線員工不舍晝夜的“精雕細琢”。
“橋梁是靠焊接搭起來的?”我不禁產生這樣的疑問。“當然!山橋為造港珠澳大橋,焊縫的長度可以繞地球好幾圈了。”小董自豪地回答。的確,成功應用機器人自動化焊接技術,讓板單元的生產過程如虎添翼。然而,看似極為順暢的智能化操作,卻在大橋焊接中一步步逼近的復雜性前“畏首畏尾”了。由于受現場條件的局限,在進行鋼箱梁節段拼裝時,根本無法施展大型焊接機器人的優勢。倘若回歸傳統人工焊接,勢必承受勞動強度大、作業環境差、探傷合格率低等弊端的困擾,一張新的考卷擺在了山橋人的面前。
在近4000名員工的山橋,焊接方面碰到難題找誰?有重大的焊接任務讓誰帶隊?每每遇到這些問題,大家異口同聲地給出答案:曲巖。
曲巖,今年44歲。1998年6月畢業于山橋技校,中共黨員,現任山橋首席技師,鋼結構制造工藝研究院焊接試驗室電焊工。
剛進廠時,曲巖被分配到鋼結構一公司綜合二班任電焊工,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他刻苦學習鉆研焊接技術,很快成了班組生產骨干。1999年底,因工作表現優異,他破格參加電焊高級工培訓,并順利通過晉升考試。當時帶他的班長就是一位勞模,“師傅事事帶頭、樣樣爭先的作風,對我的‘三觀觸動很大,一直影響到今天?!鼻鷰r感嘆道,“別看我的工作只是把焊接物黏合一起,但想要焊得牢、焊得平,學問大著呢,可能終極一生,我也不敢說能夠走到巔峰?!?/p>
在曲巖的眼中,每一場比拼突破,如同經歷一次生死突圍。2002年,山橋承接了國家重點工程——建造潤揚長江大橋,工程質量如何,關系到山橋能否在國內公路鋼橋市場站穩腳跟。當時,焊接面總有細小裂紋出現,技師們開動腦筋集思廣益,效果始終不理想。經過反復試驗對比論證,曲巖果斷提出采用小電流先將拐角處分道焊接,減小焊接收縮應力,然后整體焊接蓋面的方案?!白罱K這個方法解決了問題,我們團隊還創下了每班焊接23根閉口肋的最高日產紀錄,探傷一次合格率在98%以上?!闭f起這件事,曲巖仍然興奮如初。
2003年3月,山橋選派曲巖參加中國中鐵總公司第四屆青年焊工技能大賽。在強手如林的競技場上,他不急不躁,憑著超強的技術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力克群雄勇奪桂冠,榮膺“總公司崗位能手標兵”,被破格晉升為電焊技師。2006年10月,他再次破格晉升為電焊高級技師。
由一名普通電焊工人,七年時間內一步一個臺階地跨越,曲巖這個閃亮的“三級跳”,讓全廠工友刮目相看,31歲的曲巖當選最年輕的全國勞動模范,成為新時代的“大國工匠”。
曲巖這個人,你接觸多了,會越來越欣賞他,有韌勁,能扛大活,對焊接技術的追求簡單而又極致……這樣的人值得尊重,值得贊美!
接到港珠澳大橋焊接課題后,曲巖首先把世界上著名海峽大橋的相關焊接工藝研究了個遍,但困惑猶如一片愁云在他腦海里揮之不去。怎么辦?“只能靠自己研發創造!”曲巖雙手撐在桌上,聲音洪亮、當機立斷,因為他清楚,每個項目都有各自的特點,生搬硬套國外的技術或許可以滿足眼前的需求,卻很難達到長久的效果。一頭扎進實驗室里的曲巖,帶領同事馬不停蹄地展開技術攻關,尋找最好的解決路徑。討論,爭論,推翻;再討論,再爭論,再推翻……一個個“可能”被排除,一種種“設想”被亮相,最終曲巖一錘定音:采用迷你焊接機器人攻破難點。他的聲音變得低沉,片刻,他說:“如果這個系統試驗成功,又將誕生一項國內領先技術成果,到時我請吃大餐!”曲巖布滿血絲的眼睛透出期待的神采,他激動地揮了揮拳頭。
成功破題是一面鏡子,可以折射出探求之路的艱辛。攻關組的成員們緊鑼密鼓進行大量平位、立位、橫位焊縫的焊接試驗。對他們而言,這些復雜而繁瑣的試驗就像在爭分奪妙地闖關,必須一步跟緊一步跨欄沖刺,只有焊接工藝參數越精細,精細到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焊接質量才越穩定,焊縫外觀才更美觀。曲巖坦言:“為確保內部質量一次探傷合格率達到100%,數十人夜以繼日相互比賽著干活。這里演練得越成功,大橋施工現場就會越順暢、越有保證!”最終,曲巖和他的團隊用精妙的焊花“繡”出中國質量。
在焊花飛濺的車間里,我見到一身橙色工裝的曲巖正有條不紊地操作著焊槍。在弧光的映襯下,每個動作都顯得鎮定自若,焊槍在他手里,變得既輕巧又聽話。焊接,對于曲巖的意義,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技能,而是成為了一項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
“事業不分大小,無論是什么樣的平凡崗位,只要全心付出就能夠成就自己的一份事業。年輕人就應該有年輕人的擔當,不能辜負這個有為的時代?!鼻鷰r的話很樸實,卻激蕩人心。
土地是莊稼的夢,豐收是農民的夢;火焰是焊槍的夢,勛章是英雄的夢。
四
當時間的按鈕旋至2017年12月31日,當勝利的禮炮在港珠澳大橋上空陣陣響徹,當數千名建設者隆重慶祝大橋圓滿竣工的光輝時刻,遠在南亞地區的孟加拉國,由中鐵大橋局承建的又一個“大國重器”——帕德瑪大橋項目正在有條不紊地建設之中!
帕德瑪大橋被孟加拉政府和人民稱為“夢想之橋”,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交通支點工程,也是迄今中國企業自主中標的最大國際橋梁項目。它于2015年12月12日動工,于2022年6月25日運營,歷時八載春秋。大橋通車后,孟加拉國西南部21個區與首都達卡實現連通,原本一兩個小時的行程縮短至10分鐘,徹底結束兩岸千年擺渡的歷史。
只是,帕德瑪大橋實在太難修建了。
首先是水量巨大、流速湍急,而河床又是由超細砂和軟黏土構成,極其松軟,在此建橋猶如“沼澤地里蓋高樓”。其次是帕德瑪河洪水頻發,暴漲的水流裹挾著泥沙導致施工巷道倍受回淤影響,河床不斷發生變化。施工期間需要進行航道疏浚,任務非常艱巨。第三是大橋的設計模式和我國截然不同,監理單位要求更加苛刻。面對諸多世界級橋梁制造難題,又是山橋人齊心協力攻克下這座真正的“碉頭堡”,再次創造了橋梁史上的新奇跡。
正式通車的前一晚,當大橋主體全線亮燈,在絢麗繽紛的燈光下,身為帕德瑪項目經理部總工程師的她,眼里噙滿晶瑩的淚花。她動情地說,我所有的努力和付出,在異國他鄉以一座橋的方式回饋!
她是誰?她就是山橋負責海外橋梁項目技術工作最多的工程師——魏明霞。
頭戴白色安全帽,身著橘紅色工裝,身形嬌小卻大步流星,在孟加拉國帕德瑪大橋工地上,參建的13家單位及業主方、監理方就沒有人不熟悉這個獨特身影的。
魏明霞調入帕德瑪大橋項目部前,一直擔任鋼結構制造工藝研究院結構三室主任,主要負責海外項目的技術投標和生產準備工作。2015年3月,42歲的魏明霞接受組織委派,擔任山橋孟加拉帕德瑪大橋項目部總工程師,多年的夙愿終成現實。
但夢想的進程從來不是坦途大道,需要隨時迎接無數未知的挑戰。踏上孟加拉國的土地,只身來到帕德瑪大橋工地時,她才明白,為什么前期項目招標時躍躍欲試的國外企業,在實地考察后卻紛紛選擇了退避,只因為這里的氣候條件太惡劣了!濕熱多雨的季節,35~40℃的高溫,頻繁來襲的大霧,神出鬼沒的颮線風等,天然地形成了一道屏障,讓施工難度超乎想象。
除了天氣,痛點還有駐地。“剛報到時,駐地就像是一座遍布荒漠的孤島,沒水沒電,住簡易工棚,作為女同志生活極其不便,無法洗澡只能打點兒井水簡單沖洗,濕熱的天氣讓我的手上腳上都起了成片的紅疹子,奇癢無比!”魏明霞訴說著過往,臉上的表情并不輕松,可她一干就是七年多。同事們都說她是“現代版穆桂英”,只要一進施工現場,她就無法像常人那樣想問題,她就立刻換成了橋的思維,只要是和橋有關的一切事情,就是拼了命也要堅持到底。
那段時間,她和同事們一起摸爬滾打,高效率完成了帕德瑪大橋鋼桁梁桿件存儲、二拼、桁拼、平立轉換、立拼、涂裝、鋼梁存放等七大作業區的規劃設計,組織建設現場各種工裝設計、制造及安裝,完成現場吊裝運輸、吊裝設備、吊具吊帶選型和采購,協助組焊拼裝、涂裝兩大廠房的設計,配合廠房制造和安裝單位如期完成兩座主廠房的拼裝及安裝施工。
項目進入拼裝場基建后,她幾乎是連軸轉,沒有一晚是在深夜12點前休息的。每天她在集團公司鋼研院、中鐵大橋項目部、監理、原設計公司這四方之間反復協調、溝通、論證,最終得以解決問題。其中支座處大下弦節點的窄空間熔透焊方案、鐵路縱梁原材料缺陷修補、橋位合攏口精確合攏糾偏設計的完美實施,對快速建橋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扒捌诠芾碓骄?,后期成功的概率就越高。為這,無疑加重了工作量,可又非常值得,哪怕只是改良了一個流程一道工序,也會向成功的高峰遞進了一步。”魏明霞深有感觸地說。
隨著工程的加速推進,一個個技術難題接踵而來。作為總工,除了吃飯開會,魏明霞一直在不停地跑現場“救火”。為加快鐵路縱梁生產進度,她提出增加鐵縱整體試拼裝胎架,并對UB型鋼原材缺陷進行了優化;為提高桿件儲存能力,她重新規劃桿件存放方案,增加存放墩,使得桿件存放能力由原來的3孔增至8孔;為確保工期進度,她調整了二拼焊接順序,當板厚不大于40毫米時,桿件兩側的立位焊縫一次性焊接完成,節約了大量成本;為解決鐵縱打砂房除塵問題,她連夜摸索出一套簡易除塵設施……類似這樣錯綜復雜的“選題”,累積下來已辦結近百項。即便如此,仍然會有一個又一個中途冒出來的新問題,等待著她去破解。
2016年8月25日,倍受關注的首跨鋼桁梁試拼裝工作剛一啟動就擱淺了。“什么!只能采用‘平位翻轉倒立位技術?沒有先例??!”面對世界上罕見的厚板進行全焊接結構鋼桁梁拼裝這一難關,在場的專家心頭一震,都慌了神,大家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轉向魏明霞,沉思片刻,她果斷下達命令:“通知各技術小組,做好試驗的一切準備,力爭最短時間完成拼裝!”
這話可不是隨便說說!超厚板焊接技術是橋梁制造中“卡脖子”的難度之最,帕德瑪大橋厚度超過70毫米的鋼板達到全橋鋼板的27.58%,遠遠超出國內同類型橋梁的比例。同時,大橋主桁節點均采用全焊接整體節點結構,桿件之間全部需要采用焊接連接,這番“硬核操作”簡直能讓石頭開出花來!
好在,捧起帥印的人身經百戰,再高再陡的山也能踏出路來!魏明霞白天在工地,與同事們一起工作;晚上翻閱資料,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一次次試驗失敗,又一次次重新開始……所有的付出和努力,仿佛陷入了一場沒有結果、也無法結束的閉合循環之中。時間分分秒秒就像流沙傾覆了每一顆迫切的心,魏明霞心急如焚,但在試驗現場,她似乎又比誰都更冷靜。
終于,“150米整跨鋼桁梁桁架拱度、側曲線、二拼對接、桁拼、立拼尺寸的精度”這一無比復雜的世界級難題,被她和她的團隊攻克了!即使是同行頂級專家,對她們能闖過這項技術禁區也是贊嘆不已!解決方法環環相扣:先選擇在橋址陸地,桿件運輸至拼裝場后,在胎架上進行弦桿與節點的組拼與焊接(二拼),接續進行桁片的組拼與焊接(桁拼),在150米跨整孔大節段立體拼裝前,采用起重設備完成由平位到立位的轉換,最后完成150米跨3D拼裝與焊接(立拼)?!敖K于”兩個字此時此刻重過千斤,它影響并決定著建橋的進度甚至成敗?!敖K于”又意味著什么?是突破,是創造,是希望,造一座大橋帶動的是一連串世界級水平的技術更新。經過韓國、孟加拉國監理近乎苛刻的嚴格驗收,整跨鋼桁梁幾何尺寸、拱度、線型完全符合歐標和設計要求。
“拼裝成功——”
“拼裝成功——”
歡呼聲在帕德瑪河上空響起,魏明霞和同事們簇擁在一起,只待天邊發白的微光從云彩縫隙間投射進來,將所有人的笑容映照得格外甜美燦爛……
優秀的人總能把自己活成一束光,而身邊的人自然就成了追光者。出國之前,魏明霞與女兒進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談話,那時女兒正在讀高一。女兒的一番話鼓勵著她——“媽媽,你做好你的工作,我讀好我的書,爸爸守好我們的家,我們各人做好個人的事。”
剛剛進入高一的孩子,面對巨大的學習壓力,常常忍不住在電話里向遠在千里之外的媽媽傾訴。魏明霞也只能在電話的那一頭,幫助女兒疏導情緒。每周晚上十點半到十一點之間通一次電話,有時話到情濃,信號卻斷了,魏明霞的淚水刷地就流了下來。做母親哪有不牽掛孩子的,懂事的女兒深知媽媽正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她克服了壓力,一路從普通班考入實驗班,最后以優異成績考入了重點大學。填報志愿的那一刻,她寫下了——橋梁專業,她和媽媽一樣擁有著“中國橋梁走向世界”的夢想。
魏明霞的愛人叫游其軍,是一名交警。兩人都是湖北京山縣人,幼年時結下娃娃親,考上大學后互相傾慕相愛,成就了一段美妙的姻緣。當聽說妻子將遠赴孟加拉擔任總工,這個不善言辭的漢子咬緊牙關,用一個難得的擁抱代替千言萬語。游其軍告訴我,不知怎的,每當妻子出現在手機屏幕上時,他的淚總會一下子涌出來。他們都曾夢見過家鄉,夢見那漫山遍野的紅杜鵑,從腳下的泥土一直蔓延到遙遠的河岸……
五
一座橋,不僅是一道風景,它是路的延伸和連接,有橋才能讓路順暢。
就在上周末聚會時,一位老領導向我推薦了《光明日報》(2022年2月9日16版)發表的一篇文章《夢里依舊那座橋》,作者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建設總工程師、橋梁工程專家王樹枝,其中一段文字特別令人感懷: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我離開了廣東中山的大橋工地。以參與指揮建設‘超級工程為自己的工作生涯畫上一個句號,應該說是圓滿而又欣慰的事。
‘歲月匆匆催人老,夢里依舊那座橋。退休后,我傾情于對傳統文化藝術的溯源,醉心于橋梁文化的弘揚。但無論是社會活動演講,還是日常生活閑聊,卻總是繞不開曾經工作了四十二年的‘百年山橋,離不開曾經參與建設過的那些橋梁。
退休五年來,無數次游歷祖國壯美山河之時,總會與那些橋梁不期而遇。記得2018年去杭州參會,游覽西湖后,特地繞路去看錢塘江大橋。凝視著壯觀的大橋,回想這座橋近百年來所經歷的風雨往事,感慨萬分。2019年年底路經青島,盡管只住一晚,還是讓朋友開車陪我去青島海灣大橋上兜兜風,找找當年建設這座橋時留下的記憶。橋從海上過,人在橋上行,天地是那樣的廣闊博大。2020年去呼和浩特參會,又專門抽出時間去了趟鄂爾多斯,看望十多年前建造的東勝大橋和康巴什大橋。草原飛虹,輝映著富饒多情的熱土。每次去珠海,總是盡可能擠時間坐大巴從珠海去香港,只為能在港珠澳大橋上走個往返,再看看這座橋。在大巴車上,即使一路上緊張地不斷調整角度,追看著大橋上曾經熟悉的局部細節,眼前的一切也是轉瞬即逝……”
我之所以要把這段話一字不落地抄下來,除了它依然飽有現實意義外,還因為它通篇講述著人與橋的不解情緣,又時時處處充滿著對黨對人民對事業的無限真情與赤誠。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篤行,方顯珍貴。在采訪過程中,有無盡的感動和感嘆:一路征程,一路思索,一路歡歌。這些笑容與淚水、突破與希望、堅定與溫情,一次次沖擊著我的心靈。他們都是中國鋼橋制造的帶頭人,陣痛與涅槃的親歷者;他們都是世界鋼橋發生歷史巨變的推動者,創新與發展的見證人。漸漸地,他們在我心目中,聳立成莊嚴而又靈動的群像,偉岸且挺拔。
早春的關城,新風和煦,草木蔥蘢。
由中國建筑業協會實施評選的2022—2023年度第一批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獲得者正式公布,山橋參建的平塘特大橋成功入選。此前,平塘特大橋還獲得國際橋梁大會“古斯塔夫·林德撒爾獎”、國際咨詢工程師聯合會全球工程項目“杰出獎”、國際橋梁與結構工程協會“杰出基礎設施獎”,是繼港珠澳大橋之后唯一包攬三大獎項的國內橋梁項目。
這是一聲奮進的號角,這是一次全新的期待,這是一片蔚藍的深情。對于山橋的建設者,平塘特大橋又翻開嶄新一頁。對于中國橋梁界,躋身世界橋梁制造強國的夢想,已經變為現實。
(李霽,秦皇島市文學創作院院長,秦皇島市作家協會主席,河北省作家協會理事。文學創作二級。著有散文集《一個人的奔跑》。報告文學《大山里的牧羊人》榮獲河北省文聯“喜迎黨的二十大——新時代? 新征程? 新故事”主題文學征文一等獎,并入選2022年度河北文學排行散文榜。策劃并主編《秦皇海岳》小說散文詩歌卷、報告文學《木蘭花開——第一書記扶貧手記》等。)
編輯:郭文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