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

摘 要:我國物流行業正逐步向數字化階段邁進并衍生出新的就業形態。眾包物流平臺擺脫傳統物流人力資源內耗的桎梏,向外即時匹配流動人員。然而,囿于眾包物流平臺和從業者之間法律關系性質界定模糊,實務中缺乏具體規范設計、權益保障缺失、維權渠道不暢等問題亟待解決。文章在兼顧平臺、配送人員和客戶利益的基礎上,探索從填補法律空白、制定建會入會門檻、構建替代性解決機制三種路徑,為物流行業紓困解難,以期推進物流行業的規范建設和良性發展。
關鍵詞:眾包物流;用工模式;法律風險;規制路徑
中圖分類號:F272.92;D912.5文獻標志碼:A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3.10.005
Abstract: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is gradually moving towards the stage of digitalization and deriving new employment forms. The crowdsourcing logistics platform gets rid of the shackles of internal consumption of traditional logistics human resources and instantly matches mobile personnel outward. However, due to the ambiguity of the nature of the leg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rowdsourcing logistics platforms and practitioners,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specific normative design, lack of rights protection, and poor channels for rights protection in practice need to be solved urgently. On the basis of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nterests of platforms, distribution personnel and customers, this paper explores three paths, including filling legal gaps, formulating the threshold for membership in the association, and building an alternative solution mechanism, so as to alleviate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an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industry standards and sou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crowdsourcing logistics; employment mode; legal risks; regulatory rules
眾包物流平臺是零工經濟發展的產物,該平臺最大的競爭優勢就是可以實現靈活用工。當下,新的眾包物流平臺不斷孵化而出,已經形成規模的平臺主要有閃送、京東、餓了么等。這些平臺物流末端聯結客戶和配送人員,能更快響應隨機發生的訂單需求,給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因此演變為時代新寵。至2020年,眾包物流的市場規模預計過千億,如此亮眼的經濟利益也不能掩蓋眾包物流平臺用工的法律問題[1]。2021年《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中對平臺合規用工提出建設性意見,可惜主要針對的是勞動者,忽略了對其他復雜的用工模式的規范。對此,需要進一步厘清復雜的用工關系,剖析風險成因,以增強眾包物流平臺用工的韌性,為新形態從業工作者提供保障。
1 ? ?眾包物流平臺用工模式
當下,直營騎手逐漸淡出。取而代之的是,眾包物流平臺變化出的合作型眾包公司、加盟型眾包團隊、與個體工商戶合作等用工形式。從法律的角度分析,不同用工形式主要反映了勞動合同關系、勞務派遣關系、居間合同關系這三種模式。而上述三種關系在司法實踐中常具有隱蔽性,不能“一刀切”,尚需一一甄別[2]。
1.1 ? ?眾包物流平臺與配送者形成勞動關系
原則上如果眾包物流平臺與配送者雙方自愿簽訂勞動合同,配送者自愿接受平臺管理,由平臺給配送者支付相應的勞動報酬。該種模式對配送者的保護力度更強,發生糾紛時解決爭議的救濟渠道更多。但這種模式還不能適應靈活用工這一特征,強行全面推行會加重眾包物流平臺方的法律責任,抑制物流行業創新發展的積極性,有違公平原則,導致社會效益和法律效益失衡。尤其是當平臺和配送者達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共識時,則應依據其實際履行情況、雙方權益分配機制確定雙方是否存在勞動關系。
1.2 ? ?眾包物流平臺與配送者形成勞務派遣關系
這種模式下,眾包物流平臺將會和勞務派遣公司合作,將海量業務分發,最后由配送者負責執行。實際勞動關系發生在配送者和勞務派遣公司之間,而平臺方相當于購買勞務,其與配送者形成勞務派遣關系,從屬性弱化,因相應責任規則已有細致規定,故不再贅述。
1.3 ? ?眾包物流平臺與配送者形成居間合同關系
該模式下眾包物流平臺不具備強勢支配地位,與配送者關系的彈性大。此時,眾包物流平臺相當于扮演著第三方的角色,根據配送者的需求指示,向其提供就業訂約機會或促進訂約。由于平臺和配送者之間不直接產生具體的業務內容,所以在責任義務分配方面法律干預程度低。讓人隱憂的是部分平臺為了避免減損自身利益,在用戶注冊協議、安全承諾書等文件中采取名為建立居間合同關系實為勞動關系的方式變相跳脫法律規制的框架(見圖1)。
2 ? ?眾包物流平臺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眾包物流平臺用工有效率高和成本低的天然優勢。物流平臺通過線上運營管理打破地域壁壘,可以抓住機遇不斷擴大市場份額,隨之而來的是規避現實風險[3]。
2.1 ? ?眾包物流平臺面臨的機遇
第一,信息協同,人力資源配置最優化。眾包物流平臺依托大數據用人成本低,可以根據客戶需求波動合理分配人力資源。當客戶需求旺盛時,物流平臺通過提高補貼、分發獎金提成、提升資質等形式短期吸納配送者。當客戶需求處于低迷狀態時,物流平臺既可以和供貨商合作以優惠券等形式和客戶建立長期服務關系,也可采取加強培訓配送者、建立售后評分機制等形式提升客戶的服務體驗感,刺激消費。
除此之外,眾包物流平臺可以根據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對每個訂單進行動態定價,充分調動配送者接單的積極性。接單者再根據平臺算法提供的路線規劃實現多訂單同時速遞的目標,整合運力資源,降低配送成本。整體上看,眾包物流平臺運營調度的空間廣闊,契合市場變化規律,實施儲備人才,直擊了傳統物流行業的痛點。
第二,政策扶持,從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有待逐漸落實。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離不開物流行業,對此全國各地均在向物流行業釋放紅利。僅以河南省為例,政府為了加快平臺經濟的發展出臺實施意見要求爭取為此類平臺從業者完善社會保險參與政策。鼓勵保險公司根據平臺就業特點,為從業者提供多樣化的商業保險。針對缺乏標準的領域,由政府部門牽頭明確相關標準,并向社會征求制定標準的建議。在監管方面,對專業化的互聯網物流服務平臺推行數字化監管,力圖提供在線證據保全、在線追蹤、在線識別等功能。由此可見,政府部門將會進一步凈化新形態從業主體的就業環境,這將會提振從業人員的信心。
第三,專業性低,將配送發展為節假日副業成為人們就業的新風尚。眾包物流平臺向社會提供了大量工作崗位,成為社會就業的蓄水池。像大學生和退休人員可以通過注冊眾包物流平臺,簽訂合作協議,在平臺完成入駐后,便可以同城式兼職賺外快。這類就業群體可以按照個人就業需求選擇工作方式,而且還可以不拘泥于勞動合同對年齡的限制。對物流平臺而言,其應承擔的法律風險降低了,所以平臺更愿意以開放的心態接納不同層次、水平的從業者。據有關數據表明,零工經濟發展前景向好,一人身兼數職將會削弱標準勞動者一人一職的慣例。新的就業生態利于為社會激烈競爭下的人們提供更多的就業可能。
2.2 ? ?眾包物流平臺面臨的挑戰
第一,眾包物流平臺吸納人力資源的體量不斷擴大,一定程度上引發社會關系的嬗變。遺憾的是,反觀現行法律規范仍停留在概括性調整傳統用工模式的層面,因而在應對平臺用工涌現的法律問題時顯得后勁不足。誠然,現有法律已經對眾包物流平臺的三種用工模式有了回應,但主要是粗線條的原則性規定,或是法律位階低的指導意見,沒有在如何準確適用方面提供清晰明確且有力的法律支撐,導致各種法律糾紛頻發。比如,在侵權類案件中,部分外賣平臺鉆法律漏洞將風險向外剝離,轉嫁給眾包物流平臺、供應商,這有違公平原則。
第二,隨著眾包物流平臺逐步去雇傭化,配送者權益保障陷于窠臼。平臺運營規則對于配送者更加嚴苛精細,在用工管理方面配送者幾乎沒有渠道提出異議或者建議。相關格式條款難以在平等協商的前提下達成。此外,物流平臺在大數據檢測和算法優化的賦能加持下可以不斷更新勞動強度的標準,為每位配送者“精準畫像”。受制于不適應就淘汰的競爭規則,配送者為爭取“好評”,在現實中會選擇闖紅燈等違規行為擠壓配送時間,完成接單任務。類似“超時扣薪”“違規拉黑”等措施,但配送者單方申訴的成功率低。甚至物流平臺可能會不公開相關處理信息,致使配送者喪失掌握申訴、仲裁或訴訟的初步證據[4]。完全將配送者工具化將會降低其與配送者的黏性,進而導致服務質量得不到保障。
第三,眾包物流平臺的用工特征不明顯,致使配送者的維權渠道有限。大部分平臺的用工關系不夠明確,甚至有的平臺會誘使配送者注冊為個體工商戶,當發生糾紛時,個體工商戶自行承擔責任。此時,再去向工會、勞動部門申訴維權則缺乏法律依據,再加上配送者法律意識不足,經過的時間越長,舉證難度越大。在維權成本方面,申請法律援助、勞動仲裁等低廉救濟服務更是天方夜譚。類似這樣的隱患不盡快排除,日后可能會發生規模性訴訟爭端,加劇勞資關系惡化。救濟短板如何補足,還有待在立法或行政管理等層面得到突破。
3 ? ?眾包物流平臺用工風險規制路徑
如前文所述,眾包物流平臺用工多元模式暴露出法律關系界定難、配送者權益保障難、維權渠道受阻等問題,因此,做好法律風險防范工作是新型物流平臺持續發展的關鍵一步。
3.1 ? ?出臺規范雙方法律關系的權威性文件
首先,法律工作者應結合實務經驗,揭開眾包物流平臺用工法律關系的面紗,針對平臺不同的用工情形,逐步精細化已有規定,填補法律空白重塑法律關系。鑒于立法工作復雜程度較高,可以考慮擇選匯編相關典型案例。其次,在明確雙方權利義務的基礎上給出指導性意見,嘗試以稅收優惠的方式激勵平臺構建線上問題征集欄。再次,建立信用評價體系,以頒布眾包物流平臺用工黑名單的形式進行風險預警。向被行政部門多次約談的眾包物流平臺以名譽罰的形式落實平臺責任。此外,對雙方關系進行法律保留,允許納入地方立法范疇。最后,明確眾包物流平臺用工規則透明化的內容,比如平臺保證金及抽成,從而保障客戶的知情權,降低客戶判斷維權方式的難度。
僅僅提供法律供給還不夠,必須在執法方面加以落實。2022年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八檢察廳提出為保障新業態就業者的合法權益,嘗試開展公益訴訟,打擊平臺涉嫌違規違法的行為。如果在這一方面實現突破,則可以作為典型案例發揮示范效應。檢察院還可以針對物流平臺的行為,決定是否提出加重懲罰的建議。
3.2 ? ?制定建會入會門檻
在全國工會的指導下,探索為新就業形態的就業群體提供組織保護,由工會組織落實配送者的集體談判權和協商權。2022年新修訂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規定通過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等疏解勞資風險。對于不屬于勞動法保障的群體也可以借鑒該做法,從上層建筑層面,分析主體及其行為的合法性。
首先,以各地工會作為試點,從源頭上制定眾包物流平臺合規指南,通過線上公開征集專家學者和配送者的意見,聚焦眾包物流平臺的用工模式,并形成行業公約。此后,不論其采取何種用工模式,若不依據行業公約運營,當出現法律關系不明確的情形時則對其做出不利推定。其次,在禁止就業歧視、離職賠償、差別待遇等方面參照勞動法的相關規定,但不能盲目照搬,而應倡導雙方自愿協商[5]。最后,工會可以作為第三方主體在不損害客戶合法權益的基礎上,參與化解物流平臺和配送者的矛盾,并通過會籍智慧平臺公示處理結果,以供他人參考。對于嚴重侵害配送者權益的平臺采取強硬措施,經聽證后再決定是否開除會籍,做到松嚴有度[6]。
3.3 ? ?構建替代性解決機制
以構建替代性解決機制的形式加快就業糾紛化解進程。眾包物流平臺之間監督事前制定運營規則,從而打造權利保護的新范式,以最小的制度成本達到最優的治理效果[7]。一方面,規則應制定標準、明晰權利邊界和適用范圍,理論上雙方可以依據具體的合作模式適配不同的管理制度[8]。另一方面,通過規則分級別設定賠付紅線,為配送者提供兜底保障,增強弱勢一方的議價能力,有助于緩解訴訟壓力。
此外,物流平臺可以為邊緣配送人員購置商業保險,對流動性強的從業人員給予保護傾斜。購買保險看似有悖于眾包物流平臺的盈利性原則,實則可以提高物流平臺的信譽,為意外賠付成本預先兜底[9]。最后,在責任承擔方面,應結合物流平臺是否在特別提示條款中告知服務性質、報酬結算周期、最低限度安全保障措施等因素判斷責任承擔比例[10]。
4 ? ?結 ? ?語
總之,數字產業化時代,要以審慎的態度正視眾包物流平臺與配送者之間的法律關系,是釋放數字經濟活力,促進物流行業從傳統邁向現代化的必要條件。而眾包物流平臺在用工方面的法律監管仍存在空白之處,不盡快采取配套措施,難以擺脫現有的發展困境。要盡快構建政府、工會和平臺多主體的共治機制,形成配送者權益保護閉環。同時,眾包物流平臺需正確回應不同就業群體的現實訴求,為制定相關行業規范建言獻策。當新型物流行業有良好的法律規范保駕護航時,才能以開放包容的態度迎接市場挑戰,進而行穩致遠。
參考文獻:
[1] 尹少成.“互聯網+”背景下快遞新業態規制的法律框架[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20(4):101-109.
[2] 潘穎.同城配送業務員與眾包平臺勞動關系探析[J].山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2019(6):35-39.
[3] 王健.APP平臺用工中的網約工身份認定與勞動關系重構[J].蘭州學刊,2019(6):46-55.
[4] 涂永前.應對靈活用工的勞動法制度重構[J].國法學,2018(5):216-234.
[5] 王全興.“互聯網+”背景下勞動用工形式和勞動關系問題的初步思考[J].中國勞動,2017(8):7-8.
[6] 余海燕,王姝翔,李紅梅.基于眾包平臺的跑腿代購即時配送優化研究[J].工業工程,2022,25(4):100-107.
[7] 慕靜,杜田玉,劉爽,等.基于即時配送和收益激勵的眾包物流運力調度研究[J].運籌與管理,2018,27(5):58-65.
[8] 貝金蘭.外賣配送需求下的眾包配送模式構建研究[J].市場周刊,2018(11):4-5.
[9] 張敏潔.國內外物流業新業態發展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19,33(9):29-41.
[10] ?劉伯超,許秋茗.我國眾包物流發展的現狀、困境與升級路徑[J].對外經貿實務,2017(1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