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采訪者:重慶市璧山區關工委主任 向邦群
采訪者:本刊記者 張鵬
近年來,重慶市璧山區關工委不斷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徑,積極構建“機制共建、多方共聯、協同共育”家校社“三位一體”育人格局,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有效推動了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關工委在“家校社”育人生態中具體發揮了哪些作用,帶著這個問題,本刊記者對璧山區關工委主任向幫群進行了專訪。
記者:在“家校社”育人工作中,關工委扮演了什么角色?
向邦俊:根據青少年教育出現的難點問題,我們在工作中扮演了四個角色。一是“補丁”角色。關工委作為社會力量,積極補充學校、家庭教育的不足,發動心理健康成長團、法治宣傳教育團、護苗幫扶指導團的“五老”走進學校、社區開展各類宣教工作。二是“磁鐵”角色。將工、青、婦、教委、財政、民政以及社會力量等整合起來,特別是聯合區委政法委等5個部門印發《璧山區“護蕾工程”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為做好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了有力抓手。三是“鑄魂”角色。創新開展“紅梅花兒開,璧玉放光彩”“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護苗凈網”等主題教育活動。四是“推手”角色。“三寬”教育平臺作為家校社共育的新媒體力量,我們號召各鎮街關工委、區教委關工委對課程進行提煉分享,幫助家長更高效、更便捷的獲取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記者感受:這四個角色既形象又有針對性,既發揮了關工委和“五老”的優勢,又將有關部門和社會的力量有機地融合到一起,足以說明璧山區關工委前期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掌握了青少年教育難點熱點問題的一手資料。
記者:“家校社”共育的難點是什么?
向邦俊:前期我們的工作是面向未成年人的普通群體,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最大的難點在于如何幫扶關愛特殊未成年人群體,比如失親、輟學、患有心理疾病、涉罪未成年人等。在調研中我們了解到,導致這部分未成年人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或家庭教育的缺失,而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如何補上這一環,一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行動,或許能幫助他們的人生出現轉折。
記者感受:向主任講到的這個難點,讓記者想起在重慶采訪時,遇到了一位90高齡的法治宣教團副團長吳大椿。他告訴記者,孩子教育不好管、管不好,根在家庭,要轉變一個孩子就要從根上找原因。
記者:我們在工作中是如何突破難點,做好“家校社”育人工作的?
向邦俊:突破難點就是“三四三”工作法。三個“清晰”即目標清晰、責任清晰、資料清晰,助推行動落地生根。四個“保障”,即專業指導保障、多項經費保障、過程管控保障,助推行動扎實有效。三項“數據”,即,幫扶隊伍逐漸壯大、專家數據庫日益豐富、幫扶對象出入庫有序,確保行動持續開展。“關心青少年,一個都不能少”“一人一策”的幫扶措施下,有效開展了“控輟保學、專門教育、失管未成年人關愛、心理健康關愛、涉案幫教”五項行動,對進一步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新生態,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起到了積極作用。
記者感受:抓住難點,就能找出解決的方案,“三四三”“一人一策”都是實踐所得。從向主任簡單的回答中,記者不僅感受到了關工人的勤勉,也感受到了關工人的專業,這才是新時代賦予關工人的真正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