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贊 任肖敬 鐘 遠 張 巖 王羽喬琳 秦元梅△
火龍罐療法是融合點穴、推拿、燙熨、刮痧、按摩、艾灸、拔罐等10余種手法的新興綜合性療法,根據中醫經絡腧穴學說,在人體表面的相應部位使用多種手法,以實現溫、通、調、補的作用。目前該療法在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失眠等病癥中都有良好的應用療效,本文章將根據有關文獻內容,對火龍罐療法的臨床應用進展情況加以研討分析。
火龍罐的整體設計正是其集多種技術于一體的獨特表現,罐口采取了規則“花瓣狀”的設計,用于刮痧按摩的治療,罐體則由金、銀與紫砂石混合制作而成,罐中使用燃燒的大艾炷作為灸療火源,操作者在皮膚表面使用點、碾、推、震、按、揉等手法,達到驅寒散滯、通經活絡、調理臟腑、調陰合陽、扶正祛邪的效果[1]。其中在艾灸的作用下,大大減少了傳統刮痧、負壓走罐所造成的疼痛感以及傳統火罐引起瘀血罐印的不良作用,痧相隨刮隨消,舒適度與安全性并存,患者易于接受[2]。
2.1 在呼吸系統疾病中的應用
2.1.1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藥在新冠疫情的防治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國內專家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屬于中醫“疫病”中的“濕疫”[3]。新冠肺炎患者在恢復期體現出濕邪停留、正氣不足、脾失健運、水濕內停等證候,而火龍罐療法的特色功效恰好可以對此進行醫治[4]。竇明鑫等[5]使用火龍罐療法治療新冠肺炎患者16例,運用自身前后試驗對照法,以3 d為1個療程,在進行2個療程后發現患者的咳嗽、氣促癥狀明顯減輕,而且肺部、呼吸肌、心肺系統的功能均得到改善,同時患者的滿意度也得到了提升。但由于研究試驗樣本量小,且僅集中了咳嗽和氣促這2個癥狀,存在臨床療效指標單一等問題,應增加結局療效評價指標,增加試驗樣本數量再進一步證實。
2.1.2 外感風寒咳嗽曾秀娣等[6]采用火龍罐聯合中藥涂擦的療法治療60例小兒外感風寒咳嗽患者。在風池、風府、大椎、定喘、天突、肺俞、膻中等穴位運用火龍罐進行治療,達到疏風散寒、宣肺止咳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該聯合療法對小兒外感風寒咳嗽的療效較好。但該試驗的研究方案存在干預方案缺乏科學化的驗證、未說明火龍罐操作的具體手法、臨床療效指標單一的問題。未來應更嚴謹地設計研究方案,增加療效指標進一步驗證療效。
2.2 在脊柱骨傷類疾病中的應用
2.2.1 頸椎病歐陽意霞等[7]使用火龍罐療法干預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48例,每天1次,共治療2周。使用熨、碾、捶、熨、按、點、搖等手法交替進行操作,首先由風府穴展開到大椎穴,然后將兩側的風池穴伸展到頸根處,留白處選擇患側上肢和肩胛位置,最后再刺激風府、風池、肩井、大椎、天宗等局部穴位。該研究總有效率為93.75%。劉彩霞等[8]選取中藥封包聯合火龍罐治療風寒濕型頸椎病患者40例,連續治療14 d后患者總有效率達到92.5%。這2項研究均表明火龍罐療法能夠明顯緩解患者頸肩部疼痛的癥狀,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以及生活質量。但以上研究均未提及隨訪觀察的情況,存在評價指標簡單,療效缺乏循證依據等問題。
2.2.2 腰椎間盤突出鄭娟霞等[1]選取25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在常規針灸的基礎上應用火龍罐治療,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JOA和NRS評定分數均高于對照組,起到了滋養肝腎、祛風散寒、疏通經脈的作用,總體有效率達到百分之百,研究結果顯示火龍罐聯合常規針灸能有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滿意度高。這與郭亞麗等[9]、劉秀彩等[10]的研究結果有相似點,但不同的是郭亞麗在研究中選擇了寒濕型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從而確保了患者在分型上的一致性。陳珺等[11]對45例寒濕痹阻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在“經痹點”理論下,遵循循經理論中的“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以及“陰病取陽”的陰陽平衡消長思路,選取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督脈這三條陽經上的痹阻點進行火龍罐操作,總有效率為91.11%,與傳統火罐療法相比,在經痹點學說指導下更能有效改善寒濕痹阻型患者的腰腿痛癥狀。以上研究尚未開展長期療效的跟蹤觀察,存在設計不嚴謹、療效評價指標單一等問題,導致結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倚。在日后的研究中應規范試驗設計、增加客觀療效評價指標后進一步驗證療效。
2.2.3 股骨頭壞死中醫對股骨頭壞死的治療以溫補脾腎、益氣活血通絡為主。呂妮妮等[12]運用火龍罐循經療法治療30例脾腎陽虛證股骨頭壞死患者,結果證明火龍罐療法具有減輕腎陽虛證股骨頭壞死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質量的作用。
2.3 在婦產科疾病中的應用
2.3.1 原發性痛經鐘遠梅等[13]將火龍罐應用于45例原發性痛經的患者中,可明顯緩解患者的疼痛。作者采用NRS、VAS進行疼痛評分,還使用客觀性指標如子宮動脈動力學參數、血清NO、ET-1進行監測,結果顯示火龍罐不會影響患者的子宮動脈動力學參數,而且得出火龍罐緩解患者疼痛的機制可能與改善血清NO、ET-1水平有關,該研究下一步可增加客觀指標進一步研究火龍罐治療原發性痛經的機制。王淑秀等[14]在研究中得出火龍罐對原發性痛經患者的疼痛評分、痛經癥狀的改善均優于艾灸組,但該研究中存在樣本量過小且火龍罐的具體操作方案未經過科學化的驗證,療效指標單一等問題。
2.3.2 排卵障礙性不孕癥梁韻如等[15]在研究結果中表明,火龍罐療法雖然不能增加周期排卵率,但可以改善周期中HCG日雌二醇水平、子宮內膜的厚度以及妊娠率。這與區錦英等[16]的研究有相似點,以上研究均存在樣本量較小,未提及隨訪情況的問題。
2.3.3 月經過少陳珍珍等[17]運用火龍罐作用于腰骶部區域的穴位,以達到調理臟腑、驅寒散濕、和血調經的目的,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的月經過少癥狀得到改善。但該研究只對1例月經過少的患者進行干預,結果存在偶然性,日后需在臨床進行大樣本的試驗,進一步驗證火龍罐療法治療月經過少的有效性。
2.3.4 妊娠劇吐陳妍等[18]運用火龍罐療法治療脾胃虛弱型妊娠劇吐患者30例,選用膻中、巨闕、中脘、肺俞、膈俞、脾俞、胃俞穴位,取俞募配穴之意,達到調理臟腑、健脾和胃的目的。患者對該治療方法接受度高,經過治療后可有效減輕患者的嘔吐泄瀉、胸悶心慌、胃口不振等癥狀。但該研究尚存在樣本量較小、觀察時間較短,未提及隨訪情況等問題。
2.4 在神經系統類疾病中的應用
2.4.1 睡眠障礙施蘭來等[2]運用火龍罐療法對觀察組35例心腎不交型圍絕經期婦女睡眠障礙患者進行干預,每次60 min,每3 d 1次,共治療10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經過干預后睡眠好轉程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并且觀察組未發生燙傷、過敏、疼痛等不良反應。提示火龍罐療法可有效改善心腎不交型圍絕經期患者的睡眠障礙,且安全性高,患者易于接受,舒適體驗感更好。史文平等[19]對觀察組25例頸源性失眠患者,在引陽入陰推拿法的基礎上結合火龍罐綜合治療,每次約30 min,每天1次,持續2周,起到疏通經絡、祛風散滯、安神定志、平衡氣血陰陽的目的。研究結果表明對風寒痹阻型頸源性失眠患者,運用火龍罐療法配合引陽入陰推拿法,可顯著改善睡眠品質、延長睡眠時間、改善伴隨癥狀,且無不良反應出現。陳麗紅等[20]運用火龍罐聯合中藥貼敷治療25例女性不寐患者,穴位選取神門、涌泉、神闕,每天1次,每次30 min,共干預7次。研究結果表明火龍罐聯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能夠有效改善女性不寐患者的睡眠質量。以上研究均不同程度存在樣本量較小,選取穴位過少,療效評價缺少循證依據的問題,可規范臨床設計后增加樣本量在臨床上進一步驗證。
2.4.2 腦卒中馮妹嬌等[21]運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火龍罐療法治療缺血性中風的患者,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血液流變學均得到改善。曾秋霞等[22]運用火龍罐療法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選取曲池、肩髃、合谷、陽池、中渚穴位,具體操作步驟分為扶陽疏經法、刮灸散瘀法、共振序化法,研究結果顯示火龍罐療法可以減輕患者的疼痛和腫脹程度,從而增加了上肢運動功能和肌力,有效地緩解了氣虛血瘀證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的癥狀,促進肢體功能的康復。杜善淑[23]的研究也同樣證實了火龍罐療法可以有效改善腦卒中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但以上2項研究存在樣本量過小的問題,應增加樣本量后進一步進行驗證。
2.4.3 眩暈中醫學認為眩暈的病機變化以虛實兩端為主,虛者為髓海不足,氣血虧虛,清竅失養;實者為不同因素引起的風、痰、瘀擾亂清竅[24]。梁奕強等[25]在研究中運用火龍罐療法治療眩暈患者28例,選取頭部的百會和四聰以及頸部的風池、大椎穴,采用灸、點、推、按等多種手法交替治療,治療后患者的DHI、DARS評分均下降。分析原因為火龍罐療法具有調節臟腑、驅寒散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肢體循環從而增加大腦的血液供應。歐慧萍等[26]認為火龍罐集多種療法于一體,其具有多方面、多環節、多水平的作用。研究者將高血壓合并頸性眩暈的患者60例分為2組,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用火龍罐療法,治療后觀察組的PSV、EDV水平以及收縮壓、舒張壓均高于對照組。以上研究均證實火龍罐療法對眩暈患者有一定的療效,但均存在樣本量過小,未采取隨機對照試驗,結果可能存在偏倚等問題,需要嚴謹設計證驗步驟,增加樣本量后驗證療效。
2.4.4 面癱中醫學認為面癱是由于人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外邪乘虛侵入面部經脈,導致阻滯經絡、氣滯血瘀而發病[27]。段家紅[28]采用火龍罐療法治療面癱患者22例,治療后,此療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經麻痹程度。但該研究存在樣本量過小,評價指標較為單一、未對面癱患者進行分期分型治療,使得結果存在一定的偏倚等問題。未來應在明確納排標準的前提下嚴謹試驗設計、擴大樣本量、增加療效評價指標后進一步驗證。
2.5 在消化系統疾病中的應用
2.5.1 胃脘痛胃脘痛在中醫學中屬于“胃痛”范疇,研究發現,胃痛是由飲食不調、氣血瘀滯所致[29]。劉顯潔等[30]認為治療胃脘痛應按照“以通為主”的原則,治療組采用火龍罐療法,配合多種手法在任脈、胃經區域施罐,重點作用于中脘、神闕、天樞、關元穴位,此療法每2 d 1次,每次35~40 min,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該研究尚存在未說明確切治療時間、診斷標準較簡單等問題。未來應增加評價指標,在臨床通過大樣本試驗,進一步驗證療效。
2.5.2 便秘研究認為老年人便秘多因臟腑虛損,氣血津液不足、氣機升降失常有關,治療應補瀉兼施、以通為主[31]。崔冬雯等[32]在研究中選取86例老年便秘患者,分為2組。對照組采用西醫療法,研究組在西醫療法的基礎上聯用火龍罐療法,采用點、碾、按多種手法對中脘、天樞、大橫、關元穴運罐20~30 min,至皮膚微微發紅發熱,2組均持續治療4周。治療后研究組的總有效率(93.02%)優于對照組(76.74%),結果表明西醫療法疊加火龍罐治療老年性便秘療效更好,便秘癥狀得到顯著改善。
2.6 在其他疾病中的應用謝學慧等[33]在研究中得出火龍罐聯合中藥熏蒸技術作用于患者的皮疹部位,可以加快新陳代謝,促進細胞恢復,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從而對臨床治療濕疹患者的瘙癢程度有較好的效果。但是該研究未寫明確治療療程以及火龍罐療法的具體操作手法,未來應更嚴謹地設計研究方案。韋利花等[34]利用火龍罐治療陽虛型老年人39例,以“剛柔并濟、補瀉兼施”為原則,運罐作用于患者的上焦、中焦、下焦部位進行推拿按摩,起到調理臟腑、疏經通絡、活血化瘀、溫陽補氣的作用,治療總有效率89.7%,結果顯示患者的畏寒程度得到明顯改善。
總結發現火龍罐療法在傳統刮痧、艾灸、拔罐、按摩、推拿等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不僅改良了傳統療法的不足,且對多種技術進行整合,目前對各科寒、濕類痹病和亞健康狀態的防治效果顯著,舒適度高,無不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滿意度高。但也存在以下問題:①火龍罐療法集多種技術于一體,其具體機制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②目前火龍罐療法的臨床應用研究多為單中心、小樣本試驗,并且操作方案缺乏科學化的驗證,比如治療時間不固定、操作手法不一等,臨床效果缺乏一定的循證證據支持等問題。③通過綜述發現,以“火龍罐療法+其他療法”的隨機對照試驗居多,而對火龍罐單純療效的研究較少。④有文章提及護理人員的工作繁重,而火龍罐療法耗時耗力,希望今后能夠有學者研究智能化操作罐體的方式,使操作更簡便,更利于進一步推廣應用該療法。
火龍罐療法作為一種集多種技術于一體的新興綜合性技術,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近年來關于火龍罐治療的臨床應用研究逐漸豐富起來,在未來我們還應該加大對其臨床療效的研究力度,積極開展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并結合多種治療指標加以評估,增強該治療方法在相關疾病治療評估結果中的科學性,在探討火龍罐療效的同時也應注重對機制的研究,進一步規范火龍罐療法的操作,對具體可適用疾病加以探索研究,為今后更進一步探討奠定基礎,使之在臨床中更好地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