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興林
每年5月,花紅柳綠,母親節就將來臨。看到許多報刊、網絡上的頌揚文章,我總會心頭一熱,聯想到母親全心全力為我們兒女們操勞,就感動不已。
母親生得年輕漂亮,雖有歲月留下的滄桑,但頭上是沒幾根白發,人顯得很精神。唯有一雙手,有點皺巴巴的,像一張久經風霜的枯樹皮,看著讓人心疼。
那時放學回家,老遠就能聞到從廚房里溢出的香味,并伴隨著媽媽輕哼的歌聲,接著就能看到母親端著菜的身影。然后,我們圍坐一起,一邊扒著飯,一邊嘗著菜,啊,真是可口呀!飯畢,留給母親的依然是周而復始的洗洗刷刷。
每天清早,母親總是第一個起床,她為大家做好早餐后,馬上趕去菜市場買菜,回家揀好洗凈后,還得趕去工廠上班。一年365天,每天三餐,餐餐如此,母親十分盡職,從無半句怨言。其實,我們的家庭條件很一般,可母親總是想著法兒變花樣。當我們吃著可口的飯菜,嘖嘖贊嘆時,她的臉上就掛滿了欣慰的笑。有時,她還借來烹調書籍,邊看邊照著實踐,居然也做出好幾樣創新菜肴來。
一次,家住東海邊的朋友送了幾只螃蟹,我拎回家,母親問明情況后,馬上和上面,摻入佐料,不一會就炸出一只只外黃酥脆的面餅,大家一嘗,一片贊嘆:味道太美啦!此時母親說道:“鄰居家來了客人,約我去幫忙燒幾只菜,我就不回來吃了。”后來得知,那天母親其實是出去“避風”了,為的就是能讓子女們多吃上一點。
有一次過年,外公從外地給母親帶回一件花衣裳,非常漂亮,母親也喜歡,但她還是叫大女兒試試,小女兒試試,結果還是大嫂穿著最合體,就不由分說,硬是將新衣服塞到大嫂手上說:“你們年輕人,得圖個體面,穿得漂亮,快快拿去吧,再跟老媽爭,我可要生氣啦!”結果,穿上新衣服的大嫂,迎來鄰居們的一片贊許,大嫂高興得合不攏嘴,也總忘不了道上幾句感謝母親的話。
幼時,我最愛吃的是焦米茶。記得老家門前的那塊小水田里,每年都要插上秧苗,待到秧苗“醒棵”時,母親便給它們施人糞尿和草木灰,直到植株開花結穗時為止。用現代的時髦話說,這叫“無公害”的“綠色作物”。這種米叫粳米,也叫“京達風”,長出的米,油光發亮,質純味香,品質與一般大米明顯不同。平時,母親是舍不得用它煮飯的,只有等到了大暑,母親才肯拿出來,加工成米粒,專門留著炒焦米茶時用。
那年頭口糧憑計劃,供應標準低,母親總是想著法子,讓全家人度過一個既能填飽肚子,又能消暑解渴的夏天。說到炒焦米茶,看似簡單,可實際操作起來,并不容易。記得有一天,我中午放學回家早,見母親下地還沒回來,就自個兒動起手來——淘米、晾干、生火、倒入大米,再用鏟刀翻炒起來。鐵鍋越燒越熱,我不斷地翻炒著。一個人顧了灶上,卻沒顧得了灶膛,弄得滿身汗水倒是小事,可還是將一鍋大米炒糊了。手忙腳亂中,將水匆匆倒入鍋中,等到水開米熟時,一揭鍋蓋,就有一股焦糊味沖鼻而來,我知道壞事了。幸好,母親回來后,她不但沒責備我,反而安慰我說,“記住,一回生,二回熟,下次在炒大米時,先在鍋膛里點上幾根小木棍,用泡灰蓋著點,因為火一大,就難掌握;炒時,鏟頭要向兩邊分,等到大米發黃并聞到香味時,馬上向鍋里倒上熱水,中火煮沸后改用小火,再等到大米開花、鍋香撲鼻時,就可以起鍋待涼了……”
在我們的記憶中,母親是一位十分體諒人的好長輩。做子女的即便事情做錯了,她總是先指出你錯誤的根源,然后教會你改進的辦法,讓你口服心服。一晃多年過去,我也早已去了城市,可當年炒焦米,吃焦米茶的情景,依然會時不時地浮現在我眼前,其消暑解渴,順滑爽口,令人難忘。
記憶中的母親也樂于濟貧,社區的鄰居有誰家臨時缺個米面、油鹽之類,孩子上學少個零花錢的,母親總是慷慨解囊,且從不要什么回報。如今,左鄰右舍一提起母親,總是嘖嘖一片贊語,而母親聽了總是淡淡地一笑,說:“因為我們總是鄰居嘛,誰還沒個難處,理應相幫哦!”
有一年母親節前幾天,兒女們回家相聚,大哥釣回來好幾條野生魚,于是建議為母親慶賀一下節日,我們做兒女的,每人都選用一種魚或一種菜,做一道自己的拿手菜肴,讓母親品嘗品嘗。這天,大哥先做了第一道母親最愛吃的清蒸鲌魚,味道不錯,受到母親和大家的好評。接著,大嫂、表哥、表嫂、小妺小芹(母親收養的當年汶川地震孤女)及男友都拿出了看家本領,一顯身手。最后輪到我了,由于我不會燒菜,顯然有點怯場。母親笑著說:“自家人,自做自吃,自娛自樂,重在參與嘛!”
有媽的助陣,我心里踏實了點。于是,選了一條約莫2斤重的活鯉魚,計劃做一盤糖醋鯉魚。母親便站在我身邊指導著:先剖膛、洗凈、去水,再在表層劃出幾道斜口,配料稍醬,再在槽溝里入芡,下油鍋炸熟、炸黃、裝盤,乘勢倒上佐料合劑,一道融色、香、味、形的糖醋魚肴,終于制作完了。端上桌大家一片贊嘆。母親先嘗了一口,呷呷嘴:“哇,沒想到,林兒還是個聰明人,一說就會,呵,好廚藝,好廚藝呀!”她總不忘鼓勵我們兒女們!
飯畢,母親提議:“往后,每年五月過母親節,大家都得按時回來,這要形成一個家規。”大家鼓掌一致贊同。大嫂插上話茬:“哎,小妹芹兒的嗓子好,請她唱歌助助興吧。”芹兒激動得流下了熱淚(作為汶川地震的幸存者,她很感念母親的收留之恩,身為一名孤兒,她比一般人對母愛有著更深的感受)。她笑了笑,放開嗓子唱起了 《我家的廚房,母親的愛》,歌聲悠悠,大家不約而同地站起來,緊緊地拉著小芹的手,圍在母親和小芹的身旁。是歌聲和母愛,讓我們一家人沉浸在溫馨的世界里……
(本欄編輯盧天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