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婷

文化志愿服務是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內容,是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從文化志愿者服務的研究背景及意義出發,明確文化志愿者服務的意義以及工作思路,并以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志愿者服務分中心為例,運用文獻研究法、比較研究法、實地調研法、參與觀察法,對文化志愿服務面臨的問題進行剖析,提出新時代文化志愿服務的發展與創新之路。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強調,要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支持和發展志愿服務組織。這表明文化志愿服務被正式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并被歸入國家文化發展總體戰略。文化館是面向社會的公益性單位,也是服務群眾的基層文化單位。文化館主要依靠文化志愿者開展基層文化活動,為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文化活動,弘揚正能量,做好意識形態工作,因此,文化志愿者服務是文化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志愿者服務研究背景及意義
2009年,北京市文化活動中心成立了北京市文化志愿者服務中心,隨后,北京市各區縣文化館也相繼成立了文化志愿者服務分中心。文化志愿者服務是志愿者服務的重要分支,文化志愿者是具有專業藝術才能,熱愛公益事業,無私奉獻,服務于群眾文化的文化藝術人才。文化志愿者是志愿者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志愿者服務分中心廣泛深入社區、養老院開展文化活動及演出。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3月,西城區文化志愿者服務分中心的志愿者約為500人。高質量的文化志愿服務激發了群眾參與文化志愿服務的熱情,為北京市西城區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目前,由于文化志愿者服務在北京乃至全國仍處于發展階段,理論研究匱乏,所以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以及活動策劃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文化志愿者服務相關法律法規與制度不健全,團隊管理體系不完善等。定期開展專項研究可以為文化志愿者服務工作提供理論支持、方向指引和制度借鑒,進而推動文化志愿者服務的蓬勃發展。
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志愿者服務分中心的服務模式
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志愿者服務分中心全年主要圍繞轄區居民的文化需求,特別強調向老年人、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的文化需求傾斜,組織開展了“溫馨影院”“銀齡老年公寓”“文化志愿者慰問演出活動”“蒲公英青少年演出服務團隊”四項系列公益文化品牌活動,為文化志愿服務提供了有益借鑒。
凸顯首善之區風采
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志愿者服務分中心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充分發揮志愿者服務精神,重點關注弱勢群體,開展了一系列活動。例如“文化志愿者慰問演出活動”中的“學雷鋒活動”“助殘日活動”“重陽節活動”“送福到家活動”。此外,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志愿者服務分中心還在重要的節日推出符合節日主題、政治性強、教育性強的文藝作品。“文化志愿者慰問演出活動”自2009年啟動至今從未停止,文化志愿者深入西城區內的15個街道社區、養老驛站,走進家家戶戶,入戶慰問表演。2016年起,文化志愿者演出團隊的成員逐漸從老年人向青少年轉變。這一轉變不僅是因為群眾更喜愛青少年表演,還是因為文化志愿者培養應從青少年開始,應該鼓勵有藝術專長的青少年積極參與文化志愿者服務,使他們在付出的同時,獲得肯定和認同。
精準對接文化需求
新時代群眾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更好地服務群眾,群眾文化活動組織者必須精準輸出文化,在每年年初實地調研各社區、養老院的文化需求,以問卷調查方式深入了解群眾的文化需求,制訂菜單式文化活動方案,確保文化活動真正讓群眾滿意,且符合街道和社區文化工作的要求,構建互利共贏與協同發展的良好合作關系。2016年,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志愿者服務分中心開展“走進銀齡老年公寓”活動,讓老年人“享受藝術私人定制”,同時定期開展文化志愿者演出活動,選派本館業務干部、文化志愿者、黨員志愿者等開展鋼琴演奏、綜合文藝演出、戲曲演唱、民樂演奏、文化藝術輔導等活動。2022年,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志愿者服務分中心擴大了服務范圍,走進西城區白紙坊養老院、櫻桃園社區養老驛站,每月為老年人送去文化演出。這些文化演出活動在群眾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同時進一步宣揚了文化志愿者“奉獻愛心,服務社會”的精神。
培育品牌活動
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志愿者服務分中心堅持以創新思維開展品牌活動,經過10多年的打磨,“溫馨影院”現已成為廣為人知的品牌活動。該項目于2010年開始實施,旨在通過對聲音進行譯制處理,幫助視障人士更好地理解電影。目前,該項目已經建立了包括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濮存昕、北京電視臺主持人高燕、關文平等藝術名人在內的盲人數字電影譯制志愿者團隊。該項目每年譯制無障礙電影2部,截至目前已譯制影片18部。2017年,該項目正式更名為“溫馨影院”。2017年11月,“溫馨影院”成為全國10個“文化館優秀志愿者展示項目”之一,是全國62個基層文化志愿服務活動典型案例之一。
搭建平臺,互利共贏
文化志愿者服務工作需堅持互利共贏,組織者應具有大局觀,站位高遠,與藝術高校團委黨委合作,讓更多專業藝術院校的學生參與到文化志愿者服務中。為了更好地服務基層,2017年,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志愿者服務分中心建立了文化志愿者演出團隊——“小板凳文藝演出小分隊”,其經過多年沉淀,于2022年在北京志愿平臺正式申請項目并更名為“蒲公英青少年演出團隊”。該團隊由一線專業劇團演員、高校學生、中小學生組成,他們有一流的專業素養,且有愛心與公益心。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志愿者服務分中心與藝術院校建立合作關系,定期邀請專業的學生參與文化活動。2018年,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志愿者服務分中心與中國煤礦文工團附中建立了合作關系,中國煤礦文工團附中的學生積極參與“學雷鋒活動”,他們深入天橋街道留學路社區入戶做好事,陪孤寡老人聊天,為他們表演節目,幫百歲老人打掃衛生,給居民帶來了快樂。2019年,北京舞蹈學院在校學生汪依美參與了大柵欄街道文化志愿者服務活動——“助殘文藝演出”,并得到了群眾的認可。自2022年起,首都體育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師生受邀參加了一系列文化志愿者活動,如“重陽節活動”“學雷鋒活動”“助殘日活動”等。
西城區文化志愿者服務工作面臨的問題剖析
西城區是首善之區,也是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西城區人口密集,人員平均文化程度較高,參與文化志愿者服務的意愿強烈,街道社區對文化志愿者服務的需求旺盛。這些條件對開展文化志愿者服務較為有利,但是在文化志愿者服務實踐中還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
文化志愿服務立法有待完善
完善的法律法規是文化志愿者服務的基本保障,現行的文化志愿者服務法律不夠健全,缺少全國性的系統化、規范化的法律條例。目前,北京市以2012年頒布的《北京文化志愿者招募管理辦法》為遵循,該文件對文化志愿者的概念、法律責任、管理指導單位、權利與義務、準入機制與退出機制、時長錄入標準等方面作了清晰的說明。文化志愿者團隊迫切需要政府出臺更為標準、全面、準確的法律法規,規范文化志愿者的服務行為,使文化志愿者服務有法可依,有規可循。
文化志愿者服務需求大
北京市西城區下轄15個街道,常住人口約130萬人,人員素質較高,街道社區服務需求與群眾文化需求日益增加。文化志愿者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公共文化供給的不足,可以助力公共文化高質量發展。但是現有的文化志愿者服務遠不能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志愿者服務意識淡薄
目前,很多文化志愿者服務過于重視活動的開展,忽視了文化志愿服務精神的培育。如果文化志愿者服務意識淡薄,就會導致文化志愿服務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一些被動參與文化志愿服務的群眾非常容易流失。
文化志愿者服務團隊急需擴充
高質量的文化志愿者服務需要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作為支撐。目前,招募60歲以上的文化志愿者并對其進行培訓,已經無法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西城區蒲公英青少年演出團隊以專業院校師生、一流劇團演員、中小學生為主要力量,但在團隊人員上仍然存在缺口。學生無法在非節假日參加志愿服務,劇團演員雖然可以彌補這一不足,但其文化志愿服務意識淡薄,因此文化志愿服務團隊建設仍面臨嚴峻的挑戰。
新時代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志愿者服務的發展創新
本文對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志愿者服務分中心的發展狀況、存在的問題、工作思路進行了闡述,結合該分中心文化志愿者服務的實踐,筆者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堅持“制度化”與“精準化”相結合
完善文化志愿者服務相關的法律法規,從政策層面扶持文化志愿者服務,保障文化志愿者的相關權益,促進文化志愿者活動的繁榮發展。文化志愿者單位應不斷完善志愿者招募、培訓、管理、獎懲和退出的相關制度,以充分調動文化志愿者的工作積極性,促進文化志愿者服務實現可持續發展。文化志愿者規章制度精準化是指在規章制度中明確開展文化志愿者服務是否報銷路費、提供餐費補貼等。現行的文化志愿者規章制度中沒有明確資金問題,為了提高文化志愿者的積極性,可以適當給予其一定的補貼。
堅持“專業化”與“群眾化”相結合
針對群眾文化志愿者服務需求大這一問題,可以采用“專群結合”的思路,以一流劇團專業藝術人才為先鋒,以高校、中小學化志愿者為主力,讓文化志愿者活動充滿朝氣,更具鮮活的生命力。每場文化志愿者慰問演出邀請一至二位國家一級、二級演員到現場表演,或者邀請小有名氣的名家助力,既能活躍演出的氣氛,也能更好地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志愿者演出團隊吸納了專業院校師生、中小學生、有藝術特長的群眾作為補充,定期對其進行專業培訓,排練符合活動主題的節目,同時不斷招募新人,讓老團員以“傳幫帶”的形式對新團員進行培訓。這樣專群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能更好地滿足目前文化志愿者服務的需求。
堅持“常態化”與“規范化”相結合
要想使志愿服務精神深入人心,就需要進行長期規劃,扎實推進相關工作,這就要兩個“常態化”與一個“規范化”相結合。首先,文化志愿者服務應“常態化”。走進養老院等社區文化志愿者活動的“常態化”,有利于提升文化志愿者活動發揮出社會效應,可以在活動中邀請名人參與,以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文化志愿者精神蔚然成風。其次,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應“常態化”。文化志愿者隊伍的管理及建設需要與時俱進,從組織激勵與社會激勵兩個方面來增強文化志愿者的自我認同,從而保證人員不流失。最后,文化志愿者服務工作需要制定詳細的規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據可循。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志愿者服務分中心對文化志愿者的服務精神、服務方式、服務要求、隊伍建設、培訓情況、服務記錄進行了明確,在文化志愿者管理上做到了透明、公正、公平。
堅持“科技化”與“創新化”相結合
當下,多媒體與數字技術已經深入群眾日常生活中,文化志愿者服務應迎合時代發展,與時俱進,借用數字技術和多媒體手段為文化志愿者服務工作添磚加瓦。在“科技化”方面,可以在志愿北京平臺上發布活動信息,為志愿者團隊注入新鮮血液,傳播文化志愿者精神,為文化志愿者提供展示平臺,為建設文化志愿者團隊奠定基礎。在演出形式“創新化”方面,文化志愿者服務活動可以以“線上”與“線下”的形式開展,同時通過錄播、直播等形式在西城文化云、北京文化云、西城區文化館微信公眾號、西城區文化館抖音號進行宣傳,讓新時代年輕人了解相關活動,既滿足了群眾的多元文化需求,也傳播了文化志愿者精神。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相關單位要培養文化志愿者的服務精神,精準完善獎懲機制與退出機制等制度,為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活水”。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志愿者服務分中心與各街道、社區、養老院形成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為文化志愿者活動提供了平臺,同時與高校、劇團、中小學校合作,實現了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