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安徽醫科大學附屬合肥醫院,安徽 合肥 230011)
重癥心力衰竭是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臨床常見危重病癥之一,患者可出現運動耐量下降、急性肺水腫、呼吸不暢以及嚴重乏力等癥狀,甚至引發心源性休克導致患者死亡[1-2]。與此同時,此類患者因心肌損害嚴重、心排血量明顯減少,繼而導致體液潴留,并發外周水腫及肺部淤血,具有發病急促且進展迅速的特點[3-4]。在藥物干預的同時,合理高效的護理措施對于改善患者預后至關重要。而脈搏指數連續心輸出量監測可通過動脈壓力波型曲線和熱稀釋法動態監測患者血流動力學參數,及時準確地反映患者心功能狀態[5]。本研究在ICU重癥心力衰竭患者中,觀察基于脈搏指數連續心輸出量監測整體護理的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隨機選擇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ICU治療的重癥心力衰竭患者72 例,按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6 例。觀察組中男19 例,女17 例;年齡56~79 歲;紐約心臟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Ⅲ級8 例,Ⅳ級28 例;其中風濕性心臟病1 例,高血壓性心臟病5 例,擴張型心肌病6 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以下簡稱冠心病)24 例。對照組中男20 例,女16 例;年齡55~81 歲;NYHA心功能分級Ⅲ級9 例,Ⅳ級27 例;其中風濕性心臟病1 例,高血壓性心臟病6 例,擴張型心肌病7 例,冠心病22 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患者均符合2018年《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中關于重度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6],伴有急性肺水腫、呼吸困難等癥狀和體征,肺部聽診可聞及細濕啰音。排除標準:繼發多臟器功能衰竭;肺源性心力衰竭;伴有神經系統嚴重異常;入組時伴有急性感染性疾病。
對照組患者入組后根據實際病情,快速建立兩條靜脈通路,連接心電監護及吸氧治療,予以利尿、β受體阻滯劑、正性肌力及降低肺泡表面張力等重癥心力衰竭的常規藥物治療,并實施基礎護理、生活護理和用藥護理等常規措施。密切監控患者飲食,指導家屬為患者提供易消化、低脂肪、低鈉鹽的食物。若患者病情加重,協助醫師做好搶救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基于脈搏指數連續心輸出量監測的整體護理。第一,導管放置和監測:將雙腔中心靜脈導管置入一側頸內靜脈,使壓力傳感器與導管主腔相連接,設備歸零后觀察患者中心靜脈壓;與此同時,將雙腔中心靜脈導管置入一側股動脈,雙腔分別連接于監測儀和換能器,以測量動脈血溫度和動脈壓。將患者身高、體質量等數據輸入監測儀并定標測量,每4小時定標1次[7]。第二,穿刺部位護理:觀察穿刺部位是否出現腫脹、滲血等異常,必要時予沙袋壓迫,密切觀察足背動脈搏動及膚色和溫度以排除下肢缺血。適當制動導管置入側下肢,并盡量使其與軀體成一直線[8]。第三,導管護理:確保管路通暢、連接準確且牢固,及時消毒,并妥善固定管路以避免導管滑脫、移位或扭曲。從管路采血后用肝素溶液及時沖洗,遵守無菌操作。若導管堵塞立即抽取血凝塊,按時更換敷料和貼膜。若患者出現不明原因高熱,應及時拔除導管并進行病原培養[9]。第四,呼吸道護理:最好給予吸痰護理,可采用震動排痰法協助排痰,指導患者正確的咳嗽、咳痰方法[10]。第五,心理護理:與患者積極溝通,以疏導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并根據患者情況給予心理輔導[11]。第六,舒適護理:及時滿足患者飲水、吐痰、體位變換等需求,調整病房溫濕度、光線,及時更換衣物及被褥。
采用脈搏指數連續心輸出量監測患者體循環阻力指數(SVRI)、肺毛細血管通透指數(PVPI)、全心舒張末期容積指數(GEDI)、心臟指數(CI)、血管外肺水(EVLW)及全心射血分數(GEF)等血流動力學指標。干預前后用生化采血管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靜脈血,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N-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和心肌肌鈣蛋白I/T(cTnI/T)水平。記錄患者治療期間急性肺水腫、低鉀血癥及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兩組患者干預前各項血流動力學監測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心率(HR),SVRI,EVLW及PVPI較對照組降低,CI,GEF以及GEDI較對照組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監測指標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cTnI/T及NT-proBN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上述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cTnI/T和NT-proBNP水平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181,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 單位:例(%)
作為各種心臟疾病的晚期階段或嚴重表現,心力衰竭具有進展性加重的特點,該類患者的再住院率與病死率居高不下。流行病學研究[12]顯示,發達國家70 歲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高于10%,總體患病率為1.5%~2.0%,而我國35~74 歲人群的患病率約為0.9%。隨著我國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及冠心病等慢性病發病率的逐年上升,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以及心臟疾病患者生存期隨醫療水平的提高而延長,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亦持續升高[13]。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病死率高達4.1%[14]。而重癥心力衰竭因病情嚴重且進展迅速,導致心源性猝死、心律失常及左心衰竭,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因此在積極予以藥物干預的同時,應通過完善的護理措施快速識別患者病情變化,并及時與醫師溝通,保證治療措施的有效落實。
與傳統的血流動力學監測技術相比,脈搏指數連續心輸出量監測有利于患者的早期治療與護理干預,實施精細的個體化管理可保護患者心、肺、腎等重要臟器功能,從而有效逆轉重癥心力衰竭患者的病理生理學改變[15]。通過該技術獲取的血流動力學參數中,PVPI與EVLW可判斷肺水腫的嚴重程度和類型,SVRI可反映心臟后負荷水平,GEDI可反映心臟前負荷水平,而GEF與CI可反映患者的心排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干預后HR,SVRI,EVLW及PVPI顯著降低,且CI,GEF以及GEDI進一步升高,且改善了患者血清NT-proBNP和cTnI/T水平,有效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值得注意的是,該護理方案的實施要求護理人員系統掌握監測理論,以保證獲得參數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