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靈,劉雪蓮,柳曉燕
煙臺毓璜頂醫院,山東264000
急性白血病是我國兒童最常見的血液病之一,其高發年齡為2~5歲[1]。多項研究顯示,急性白血病患兒確診初期是主要照顧者負性情緒的主要發生期[2-3],面對突如其來的疾病其主要照顧者往往會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2]。有研究顯示,主要照顧者的負性情緒會產生疲乏、失眠、頭暈等軀體化癥狀,增加照顧負荷,影響患兒的照護質量[4]。對確診初期白血病患兒主要照顧者進行質性訪談發現多數主要照顧者對于負性情緒找不到合適的發泄方式和途徑,多數通過網絡傾訴和病友的疏導共情[2]。而照顧者的負性情緒不僅會直接影響其生活質量,而且還會影響孩子的照顧質量。為此,探討一種快速有效的釋放負性情緒的干預方法具有重要意義。情緒釋放療法(emotional freedom techniques,EFT)是以中醫的經絡理論為指導,將穴位刺激與神經語言技術相結合,快速、有效地釋放負性情緒、心理創傷和心理陰影,緩解軀體不適[5],其療效在多項研究中得到驗證[6-7]。近年來情緒釋放療法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應用越來越廣泛,但尚無將該療法應用于確診初期白血病患兒主要照顧者的報道,且針對病人主要照顧者負性情緒的干預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對確診初期白血病患兒主要照顧者使用情緒釋放療法,旨在降低主要照顧者的焦慮、抑郁水平,減輕照顧負荷,提高照護質量。
選擇2019年1月—2020年12月煙臺毓璜頂醫院兒童血液科新確診的120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的主要照顧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60人。試驗組男25人,女35人;年齡30~57(36.95±4.94)歲;有宗教信仰5人,無宗教信仰55人;離異8人,已婚52人;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20人,高中以上40人;家庭人均月收入:≤5 000元24人,>5 000元36人。對照組男22人,女38人;年齡29~54(36.66±4.69)歲;有宗教信仰3人,無宗教信仰57人;離異10人,已婚50人;高中及以下24人,高中以上36人;家庭人均月收入:≤5 000元20人,>5 000元40人。兩組性別、年齡、宗教、婚姻、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患兒疾病符合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診斷標準[8],并處于誘導緩解治療階段;2)照顧者為患兒的父母并且承擔照顧患兒的主要照顧責任(每天照顧患兒6 h以上);3)主要照顧者身心健康,近期無其他精神創傷;4)能獨立或在研究者的幫助下填寫問卷;5)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6)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得分≥50分且(或)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得分≥53分。排除標準:1)近2個月發生喪親、離異、個人事件影響情緒狀態者;2)患兒合并有其他系統重大疾病者;3)患兒中途轉院、死亡者。
患兒入院確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后,對其主要照顧者進行心理評估建檔。對照組采用常規健康宣教,主要包括入院須知、疾病知識及疾病照護知識的宣教等,在取得主要照顧者信任與配合的基礎上,鼓勵他們通過傾訴宣泄負性情緒;每日根據患兒疾病治療及存在護理問題進行健康宣教1次,每次10~15 min,干預2周。試驗組的主要照顧者在常規宣教的基礎上接受簡易情緒釋放療法,該方法經參考相關文獻[5]后制定,并經過專業心理老師培訓,具體如下。
1.2.1 組建干預小組
2名科室專科護士經過情緒釋放療法系統學習后考取“情緒釋放技術執行師”證書,他們不僅掌握情緒釋放療法的理論知識而且能夠熟練運用情緒釋放技術,干預過程由其實施。
1.2.2 簡易情緒釋放療法
1.2.2.1 敲擊前準備
干預前1 d由干預者向主要照顧者講解情緒釋放療法的作用機制、益處及配合方法,取得患兒主要照顧者的同意及信任,通過問卷星填寫一般資料調查表、SAS、SDS、照顧者負荷問卷。
1.2.2.2 情緒問題排序
患兒主要照顧者進入科室會議室與干預者面對面而坐,主要照顧者取舒適坐姿,深呼吸,放松身體,閉上眼睛。干預者鼓勵主要照顧者說出自己的情緒問題,根據困擾自己的嚴重程度將情緒問題進行排序,如焦慮、抑郁等。按照情緒問題排序逐項進行敲擊。首先聚焦影響患兒主要照顧者第1位的情緒問題,如焦慮。使用主觀困擾指數對此負性情緒以0~10分進行主觀評分,0分為完全沒有情緒,10分為情緒強度達到難以忍受的極限。指導主要照顧者雙手五指并攏輕輕按揉鎖骨中點以下2~3指水平處,找到左右兩側酸痛點,或指導病人右手五指并攏拍擊左手的手刀點(手掌外側小拇指與手腕關節的中間部分),設定跟主要照顧者情緒相關的、可實現的正面引導句,如“雖然現在我很焦慮,但我相信我會很快調整好我自己。”在輕柔左右酸痛點的同時,大聲說出此肯定引導句,重復3遍。
1.2.2.3 情緒釋放療法敲擊實施
指導主要照顧者將兩手的食指、中指并攏,用指尖以每秒2下或3下的速度依次輕敲攢竹穴(眉頭)、瞳子髎穴(眼尾)、承泣穴(眼下)、人中穴(人中)、承漿穴(下巴)、俞府穴(鎖骨)、大包穴(腋下)、百會穴(頭頂)[9](如圖1)。每個部位敲擊6下或7下,敲擊每個點時,需復述設定肯定句“雖然現在我很焦慮,但我相信我會很快調整好。”1輪敲擊結束后,引導其深呼吸,吐出濁氣,進行放松,如此進行3~5輪敲擊,再次評估負性情緒強度,直至主觀困擾指數評分≤2分或達到自己能接受的分數,受試者能打開心結,清除不良情緒。注意敲擊的同時要保持對焦情緒,在敲擊過程中主要照顧者可能會出現流淚、打嗝、哽咽等表現。重復以上敲擊步驟,依次聚焦主要照顧者其他負性情緒。依次敲擊結束,重新評估各負性情緒強度,直至分數情緒強度評分≤2分。每次敲擊結束后,干預者指導主要照顧者進行深呼吸放松,詢問其敲擊時的感受(您現在感覺怎么樣?),鼓勵病人參與,增強其使用情緒釋放療法的信心。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0~15 min,干預2周。
圖1 情緒釋放療法簡易敲擊圖
為了減少不同干預者的干預效果誤差,每位主要照顧者2周的敲擊引導及反饋由同一位干預者負責,在敲擊過程中干預者應給予主要照顧者足夠的信任感及安全感,鼓勵其表達自己的情緒,在主要照顧者情緒崩潰時給予正向的引導及鼓勵。
1.4.1 一般資料問卷
一般資料問卷在查閱文獻基礎上自行設計,主要包括患兒主要照顧者的性別、年齡、學歷、家庭人均月收入,宗教信仰。該問卷的信度為0.78,效度為0.88。
1.4.2 SAS、SDS量表
采用Zung 編制SAS量表和SDS量表進行評價[10],根據量表得分評估主要照顧者有無焦慮、抑郁癥狀及其嚴重程度,每個量表各含20個條目。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每個條目得分相加為粗分,將粗分乘以1.25 后取整數為標準分,SAS分界值為50分,SDS分界值為53分[11],評分越高則主要照顧者的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
1.4.3 照顧者負荷問卷(Caregiver Burden Inventory,CBI)
采用CBI問卷[12]進行評價,此問卷共有24個條目,采用0~4分5級評分法,總分0~96分,評分越高說明照顧者負荷越重。根據總負荷得分,分為輕度負荷水平(0~32分)、中度負荷水平(33~64分)、重度負荷水平(>64分)。
表1 兩組SAS、SDS得分比較 單位:分
表2 兩組CBI得分比較位:分
在患兒確診初期其主要照顧者的焦慮、抑郁情緒主要來源于擔心患兒疾病預后、學業成長,經濟及照顧壓力等方面。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情緒釋放療法,其SAS、SDS得分降低,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5-7],表明情緒釋放療法能夠有效緩解主要照顧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分析原因可能為主要照顧者焦慮(即患兒生病這一負面情緒)時激發了身體的應激反應,使大腦邊緣系統的杏仁核興奮性增強,使主要照顧者產生抑郁等負性情緒[13];對穴位進行敲擊可使感覺神經受到刺激,調節杏仁核的活動,阻斷機體的應激反應,并且通過敲擊穴位還可以調節內分泌系統,增加機體復合胺的釋放,降低皮質醇等應激激素的水平[5],從而減輕主要照顧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大聲誦念提示語(雖然現在我很……但是我相信我……),可激活潛意識自我保護機制,通過神經語言學技術向潛意識輸入積極正面的心理暗示,從而改變消極的認知,重拾信心[14]。深呼吸有助于身體放松,從而使主要照顧者的負性情緒得以釋放,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更好地照顧患兒。
急性白血病患兒確診之初,由于治療周期長,且化療后各種不良反應明顯,患兒年齡小,幾乎所有照護工作均由主要照顧者完成。巨大的精神壓力和繁重的照護工作使主要照顧者的照顧負荷增加。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試驗組CBI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情緒釋放療法能夠減輕主要照顧者的照顧負荷,提高照護質量。本研究采用的情緒釋放療法,為確診初期的白血病患兒主要照顧者提供了排解負性情緒的機會,壓抑的情緒在敲擊時得以釋放,主要照顧者可以從孩子患病的痛苦中脫離,精神上得到片刻的放松。主要照顧者在敲擊穴位時大聲說“雖然我……但是我相信……”,是向潛意識輸入積極正面的信息,增加主要照顧者戰勝困難的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有能力照顧好患兒,這與以往研究得出的結果一致[15]。反復對自己說這句話有助于主要照顧者接受患兒患病的事實,減少內心自責的困擾。此外,敲擊穴位還能增加體內復合胺的釋放,復合胺能使人體放松[16],有助于消除身體疲乏,減輕主要照顧者的照顧負荷,提升主要照顧者照顧患兒的精力。
綜上所述,情緒釋放療法操作簡單易學,安全無創,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可用,實施后能夠快速釋放主要照顧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減輕主要照顧者負荷。其主要照顧者通過學習后可以隨時操作,不僅可以開解自己的情緒,還可以幫助身邊的病友及患兒進行負性情緒的疏導,有較強的實用性。本研究干預時間短,且針對負性情緒進行干預,對于情緒釋放療法的遠期應用效果以及在降低生理指標方面的應用仍需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