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認為個人成長與人生選擇過程中有三個悖論:16至18歲在對學科與知識一無所知的時候就被要求選擇自己的專業;22至25歲在對商業世界運行規則毫無概念的時候就被要求選擇工作方向;25至28歲在對自己和人際關系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就被要求確定長期伴侶。這樣想來,其實人生出問題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VicodinXYZ
愿大家都可以做到像黃永玉老先生寫的這樣:明確的愛,直接的厭惡,真誠的喜歡。站在太陽下的坦蕩,大聲無愧地稱贊自己。
—@夏正正
其實到這個年紀,跟父母在很多方面的想法都不一致,當你認真表達自己的觀點,他們能聽進去,并且會反思,確實太難得了。他們養我們長大,我們用所讀之書一點點改變他們,能這樣共同進步就是我最理想的狀態。
—@iswenwena
這些年,我最堅持的一個原則是:不對自己說謊。沒有的東西就是沒有,不懂的事情絕不裝懂,不幻想自己有何特殊,不欺騙自己有多重要,不假裝自己是別的什么人物。承認自己的缺陷、脆弱、無足輕重,寧愿失敗也不假裝成功。因為所有可笑的人,都是因為騙自己騙太狠,最后只有自己信了,才破綻百出,無比荒謬。
—作家王欣?
理想職業是不存在的,現實中的任何工作都有血有汗,但不能有淚。你非常努力為之奮斗,并沉浸其中的時候,工作就是你在龐雜紛繁世界中的一片樂土。
—阿蘭·德波頓對工作的定義是:所謂工作,就是有尊嚴的疲憊
平等地“瞧不起”任何人,多睡覺,多曬太陽,多散步,對喜歡的人搖尾巴,不爽就大叫。
—“貓咪生活法則”,人類不妨一試
1.第一份工作能賺多少錢沒那么重要。2.什么工作有前途?你做得好的工作才有前途。3.找工作要有足夠的耐心,你可能要投遞很多次簡歷才會有一次被聯系的機會。4.只要找工作,總是可以找到。5.時間和精力是最寶貴的,老板付錢買走你無價的東西,你不可以被浪費,包括被你自己。
—@Fenng
對歷史,我不說“如果”;對未來,我不說“不可能”。
—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認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疆界,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可能
人生最后境地無非五個字:吃喝拉撒睡,有一個字出毛病,人的架子就會散。
—慎微《包工頭出家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