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佳 韓婷澎

春日的龍江大地,千里沃野,綠浪滾滾。
在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七星分公司第八管理區沿線示范戶韓曉有的稻田內,一臺裝有北斗導航衛星定位系統的側深施肥插秧機正在水田里來回穿梭,插秧機所到之處,一叢叢間行一致的秧苗整齊地插在水田里,迎風挺立。高效率的插秧作業,為奪取今年穩產高產打牢了基礎。
中國人每9碗飯中,就有1碗來自這個地處世界主要黑土帶上的農業大省,它是名副其實的“中華糧倉”。糧食總產量連續13年位居全國第一的黑龍江省正搶抓農時,全力推進春耕備耕,筑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黑龍江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決扛起農業大省、糧食大省的使命責任,加快推進農業強省建設,努力在農業強國建設中擔當作為、走在前列。
科技賦能 農業現代化按下“快進鍵”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黑龍江是農業大省,全省現有耕地2.5749億畝,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在2.1億畝以上,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糧食總產連續5年超過1500億斤,連續13年居全國第一,牢牢守護“糧食安全”陣地。
黑龍江為何能如此高產,“中國飯碗”如何才能端得穩?
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近年來,黑龍江省始終堅持信息化、智能化科技的應用,推動良種、良機、良法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眼下正是最繁忙的春耕時節,三江平原上一塊塊水田倒映著藍天白云,景色格外廣闊壯麗。
在北大荒集團紅衛農場一覽無余的廣闊田野里,卻鮮少看見插秧的農戶,數臺無人插秧機正平穩地在田地里移栽育種好的早稻秧苗。
“這些插秧機都加裝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可以實現農機自主規劃路徑、自主作業以及無人農機集群協同作業等功能。”紅衛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發展部負責人李巖說,現在使用的寬窄行側深施肥插秧機,插秧密度可比常規插秧高出18%左右,再與無人駕駛技術相結合,作業的質量非常高,幾乎沒有缺苗、斷壟的情況,更能節省人力,大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
李巖介紹,紅衛農場智慧農業先行示范區融合了疊盤暗室工廠化育秧技術、無人駕駛農機、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多項核心技術,建設智慧農業遠程部署控制中心,涉及耕、種、管、收全過程,采用空天地一體化技術進行全方位信息采集和處理,全面打造一個精準化種植、標準化作業、可視化管理和智能化操控的無人農場建設,構建科技前沿無人農場模式樣板。目前已實現播種育秧自動化、整地插秧無人化、田間管理數字化、秋收整地智能化。
春日勝黃金。今年,黑龍江全面實施千萬噸糧食增產計劃,各地技術護航春耕農業生產,春耕跑出“加速度”,為穩產提質持續發力。
黑龍江是我國最大的優質大豆生產和供給基地,大豆種植面積常年占全國40%以上。近年來,黑龍江省全力提高大豆供給能力,2022年,全省大豆種植面積7397.5萬畝,占全國大豆種植面積的48.1%,總產190.7億斤,占全國大豆產量的47%,比2021年增加46.9億斤,占全國增量的60.3%,種植面積、總產均創歷史新高。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力擴種大豆油料。黑龍江省出臺一攬子穩定大豆生產、保障種豆農民收益政策措施。2023年黑龍江省繼續實施玉米、大豆差異化補貼政策,原則上大豆生產者每畝補貼達到350元以上。同時,進一步擴大耕地輪作制度試點面積,且以糧豆輪作為主;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重點向種植大豆傾斜,全力支持大豆生產。
在黑河市的五大連池國家大豆品種示范基地,伴隨著播種機轟鳴聲,通過精量點播技術,大豆種子按照設定好的行距和株距播撒在土地里,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
五大連池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育種研發基地試驗田總面積達1600多畝,可篩選適合在黑龍江省第三、第四、第五積溫帶生態區種植的高油和高產大豆新品種120個,為新品系培育提供后備資源。
行走在黑龍江省的春耕一線,各地區各部門不斷提升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以新科技、新理念支撐起的豐收“新希望”,讓糧食安全的支撐保障越來越強。
加強黑土地保護 筑牢“中華大糧倉”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黑龍江如何才能切實保護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
近年來,黑龍江省先后制定了《“十四五”黑土地保護規劃》《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進一步明確目標、完善措施、壓實責任,堅決遏制黑土地“變薄、變瘦、變硬”。建立省、市、縣、鄉、村和網格、戶“5+2”七級田長工作責任體系,形成全覆蓋監管機制,確保黑土耕地不減少、不退化。
北大荒集團大興農場黑土耕層平均厚達18—25厘米,是三江平原上的“寶地”。春耕備耕期間,在大興農場第五管理區的大格田內,3臺衛星平地機循環往復,精準找平,在北斗衛星的助力下,100平方米的土地,整體高低差不到3厘米。
“平地是水田標準化改造的技術要點之一,平整的土地可以極大地減少灌溉的用水量,從而實現節水、節肥,同時,對秧苗的生長更是好處良多。”大興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發展部副總經理隋世鋒說。
“我家311畝地,以前是25個小池子,今年改造以后,變成了10個大池子,池埂子減少了,一下子增加了10多畝能插秧的地,效益一下就上來了!”種植戶侯杰興奮地說。
侯杰所說的“改造”,是由大興農場有限公司首創的“一路貫中、兩側為田、四周布渠”的水田標準化改造模式,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其“靈魂”更是那條貫穿南北的田間路,有了這條田間路,春天的運苗車、秋天的接糧車都不用進入耕地,這就減少了勞動力的投入及車輛對池埂和耕地的反復破壞,為黑土地保護又添了一個“+”號,實現了效益與黑土耕地保護的“雙贏”。
在寶泉嶺農場廣闊無垠的黑土地上,彎腰抓起一把黑土攥成團,手一松,松軟的黑土撒落一地。
寶泉嶺農場地處黑龍江、松花江三角地帶西部,是北大荒集團首批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單位,近年來通過建立科學輪作制度、增加有機物料投入、推廣保護性耕作等關鍵技術,持續讓黑土地煥發生機活力。近五年來,寶泉嶺農場累計種植大豆面積39.2萬畝,單位土地產出提高12%以上,示范區內耕層有機質含量較2018年提高4%,耕地質量等級較2018年提高0.5個等級。
農業現代化關鍵要靠科技現代化,護好管好黑土地還是要有科技來助力。在現有技術推廣的基礎上,寶泉嶺農場聯合中國農大、東北農大、農墾科學院等開展“黑土地治理修復、黑土地保護利用”專項技術攻關和集成示范,總結提煉出“秸稈全量直接還田模式”“有機肥堆漚還田黑土地保護培肥技術模式”兩套“可復制、可推廣”、適合寶泉嶺區域的黑土地保護利用技術模式,當前已建立了完整的運營機制,年推廣應用面積50萬畝以上。
護好黑土地,守好“飯碗田”。黑土地保護讓糧食增產,讓農戶增收,其中,科技力量不可或缺。黑龍江“藏糧于技、藏糧于地”,讓技術在泥土里“生根發芽”收獲希望。
端牢“中國飯碗” 打造踐行大食物觀先行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樹立大食物觀,正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題中應有之義。
黑龍江擁有廣袤的森林、遼闊的土地、豐富的水系,蘊藏著極為富集的食物資源。怎樣讓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如何從“大糧倉”向“大廚房”轉型升級,如何從“田間”到“舌尖”最大限度地保障食品食材安全、健康,黑龍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
黑龍江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大力實施大食物觀實踐行動,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冷水漁業、生態森林食品產業、設施農業,在全國率先打造踐行大食物觀先行地。
地處北緯45度“世界黃金奶源帶”和“世界三大黑土帶”的北大荒集團八五一一農場,孕育出了墾區第一家奶粉加工廠——完達山乳業。60多年來,八五一一農場探索出了北方高寒地區奶牛高產養殖模式,目前,區域內的7個規模化牧場平均單產超10噸,年產鮮奶6.3萬噸,是完達山集團最大的奶源基地。2002年建成投產的千牧養殖場,單產超12噸。
在黑龍江畔的勤得利農場,農場農業生產部特級主管李恒亮一邊投喂小龍蝦一邊說:“第一批孵化的小龍蝦苗已經長到5克了,這些蝦苗全部是我們自己本土自主孵化的。勤得利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態環境使得本地養殖的小龍蝦個大肉多、味美不腥,市場上供不應求。”目前,勤得利農場的小龍蝦經過連續多年的自主繁育,成活率已高達90%,同時,農場研發的小龍蝦種苗本土化培育項目,也打造出了“寒地小龍蝦繁育與小龍蝦水稻種養配套技術”的生態養殖模式。以稻養蝦,以蝦促稻,從源頭上提升小龍蝦品質,將大食物觀真正落實到百姓的餐桌上。
2022年,黑龍江省充分發揮寒地黑土、綠色有機資源優勢,打造了“黑土優品”省級優質農業品牌。各地正逐步跳出單一種植,讓更多自然資源產出多樣美味,助力食物供給更多元,居民餐桌更豐富。
讓“更優、更綠、更香、更安全”的農產品走向全國,黑龍江底氣何來?
黑龍江省作為農業大省,打造農業品牌有基礎、有條件、有優勢,寒地黑土、綠色生態是最亮底色,物產豐富、多元供給是最大底氣,優良品種、優質食材是最強底牌,標準健全、品控嚴苛是最硬底線。
黑龍江四季分明,土質肥沃,全年約200天被冰雪覆蓋,病蟲害發生少,全省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59%以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5個百分點,農藥用量連續11年下降,農作物化肥、農藥施用量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1/2,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和農耕習俗,孕育了品質優良、地域特色鮮明的黑龍江地理標志農產品。
“五常大米”米香濃郁,適口性強,冷飯不回生,享譽國內外;“方正銀鯽”肉質嫩滑彈,回味鮮香甜,富含十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是淡水食用魚中的上品;“瑗琿大豆”顆粒圓潤飽滿,皮薄色黃,富含蛋白質和氨基酸,加工后的豆制品味正色純;“蘭西民豬”耐寒抗逆,繁殖力強,“雪花肉”豐富,兼具“細、嫩、鮮、香”等特點。黑龍江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也保障了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的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方曉華說,黑龍江省通過提高全省農產品品牌化水平,增強品牌帶動產業發展和效益提升作用,引導優質糧食、現代畜牧、生態林下、寒地果蔬、冷水漁業和特色農業六大產業高質量發展,將形成總量超一億噸的農產品供給能力。
春華秋實,不負耕耘;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黑龍江農業現代化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米袋子”“菜籃子”“肉罐子”“果盤子”更加充盈豐裕。未來,黑龍江將繼續奮力當好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為更有底氣、更為安全的“中國糧食”作出龍江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