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伶
常州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213000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工作者不僅要有嫻熟的專業技術,還應具備一定的人文素質,才能為病人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在實習階段對護生進行人文關懷能力培養,為其日后在工作中形成“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打下良好的基礎[1]。敘事護理鼓勵病人通過講述故事和經歷來表達自己對疾病的態度及認知,護士將病人的敘事過程進行歸納、吸收并回應,能較精確地掌握病人的病情與心理狀態,提升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進而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提升服務質量[2]。本研究將探討敘事護理培訓在實習護生中的開展及培訓的效果,以期為敘事護理在高職護生護理教育中的研究提供參考。
選取2021年6月—9月在某三級甲等醫院實習的50名高職護生為研究對象。50名高職護生年齡18~20(19.09±1.28)歲;戶口所在地:農村33人,城市17人;男6人,女44人。
1.2.1 組建敘事護理培訓團隊
培訓團隊成員包括高職學校護理專業教師2名、護士長2名、主管護師3名。培訓團隊成員均經過系統化的敘事護理培訓,開展敘事護理相關研究達2年以上,教師教齡在10年以上,有4位成員獲得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
1.2.2 開展敘事護理培訓
在護生進入臨床實習第4個月時開展敘事護理培訓(2021年6月),培訓時間為3個月。培訓采用線上學習和線下集中授課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1.2.2.1 線上學習
第1個月進行線上學習,課題組創建敘事護理線上學習資源,將學習內容上傳至學習平臺,并發布學習任務清單,護生通過學習通平臺自主學習,完成學習任務;在學習的過程中若有疑問,可在平臺討論區進行提問,由講師進行答疑。線上教學主要介紹敘事護理的相關理論、工作步驟、實踐的核心技術、敘事護理的載體及敘事護理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實習護生要重點掌握敘事護理具體的工作程序,第1步是關注,引導護生通過傾聽關注病人,了解病人的故事[3]。在此階段,護生要學會傾聽的技巧。第2步是理解,引導護生從病人的故事中理解其中的隱喻,并能夠找出故事中的促進和阻礙因素[4]。第3步是反思,護生思考自己在前兩個階段的不足之處并及時做出調整。最后是回應,包括即時回應和延時回應,在此階段主要講解回應的各種常用技術。
1.2.2.2 線下集中授課
第2個月開展線下集中授課,共4次,每次120 min。1)第1次培訓:授課教師對傾聽技巧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和示范,護生2人1組,通過彼此傾訴一件最近煩惱的事進行傾聽技巧練習[5]。2)第2次培訓:教師發放敘事素材,護生對敘事素材進行精細閱讀,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如何培養同理心。3)第3次培訓:教師播放敘事案例視頻,護生講述并書寫自己的感受,思考并分享如何回應病人。4)第4次培訓:主要圍繞敘事護理實踐常用技術中的外化、解構、改寫、外部見證人和治療文件等進行講解。針對教師課前推送的敘事護理案例,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討論,教師結合該案例講解敘事護理實踐中常用的技術及實施要點,護生以小組為單位探討如何針對性地應用敘事護理常用技術,并進行匯報[6]。培訓結束后,教師會定期給護生推送敘事護理案例,供護生復習和鞏固敘事護理技巧,教師每周固定時間與學員進行線上交流。
1.3.1 敘事護理知識-態度-行為量表
培訓前后采用黃輝[7]研制的敘事護理知識-態度-行為量表對高職實習護生進行調查。該問卷包括知識(6個條目)、態度(8個條目)和行為(8個條目)3個維度,共22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總分22~110分,得分越高表明實習護生敘事護理能力越強。量表總Cronbach′s α系數為0.846。
1.3.2 人文關懷能力量表
培訓前后采用由吳冰[8]漢化修訂的關懷能力量表對高職實習護生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認知(14個條目)、耐心(10個條目)、勇氣(13個條目)3個維度,共37個條目。采用Likert 7級評分法,總分為37~259分,得分越高表明實習護生的關懷能力水平越高。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71。
表1 培訓前后實習護生敘事護理知識-態度-行為量表得分比較 單位:分
表2 培訓前后實習護生關懷能力量表得分比較 單位:分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生在敘事護理培訓前對敘事護理的認知較低,這與敘事護理是近年來提出的新概念,在學校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和實踐有關。在敘事護理培訓后,實習護生對敘事護理的認知情況明顯提高,但這種認知還較為表淺,僅局限在對敘事護理概念、步驟等,對敘事護理實施過程中各種技術的靈活應用理解不夠深入,護生敘事護理的知識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由于實習護生不能獨立工作,一般跟帶教老師上班,承擔了較多重復性和基礎性的工作,常常忽視了與病人的深度交流,主動關注病人的意識也較低。在經過系統的敘事護理培訓后,護生對敘事護理的態度較為積極,說明高職護生能意識到在護理工作中要主動溝通,關注病人及其家屬的故事和感受,以提高護理服務的質量。實習護生的敘事護理行為能力在培訓后也有很大提升,大部分護生能積極傾聽和回應病人,但學生反思能力還較為薄弱。敘事護理對護生的要求是以書寫故事的方式描述病人的疾病經歷和自己護理行為,然后再進行反思。但書寫能力是需要具備一定的臨床護理經驗和寫作能力才能勝任[9],這對實習護生的要求較高,可以引導護生對敘事護理公眾號的敘事素材反復精細閱讀,每周進行反思性寫作練習,循序漸進地提升敘事護理能力。
通過敘事護理培訓,護生意識到人文關懷在臨床護理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能站在病人的角度進行思考,護生人文關懷能力量表的理解、勇氣、耐心3個維度得分都有提升(P<0.05)。Nkongho[10]將理解定義為具備關懷的相關知識,表現在社交中能融入同理心,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慮問題。理解維度的重點是同理心的培養,而實習護生同理心的形成和關懷品質的內化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逐步提升[11]。因此,敘事護理培訓應具備長期性,例如可定期為護生推送敘事護理案例,持續給予線上指導,這樣才能幫實習護生形成持久的關懷能力。勇氣維度表現在能主動、積極地給予他人幫助,勇氣的提升通常需要相應的臨床護理經驗來支撐[12]。培訓開始時護生實習的時間不長,知曉人文關懷的重要性但沒有親身感知人文關懷實踐,缺乏主動關心[13]。所以,臨床帶教老師需積極引導護生發現身邊的敘事護理案例,主動與病人溝通,并進行反思性寫作,通過親身實踐,護生關懷的勇氣逐步提高。耐心維度表現為對待病人用心和認真的態度,并堅持能夠完成某項護理服務[14]。在本次敘事護理培訓中,教師編寫的每個敘事案例,都有1個真實存在的榜樣護士,學生在培訓后,可以繼續觀察榜樣護士的護理行為,學習榜樣護士耐心和奉獻的精神,能發自內心關懷病人并及時了解病人的需求,提高了護士的人文關懷能力。
本研究針對高職護生的特點,進行敘事護理培訓課程的開發,并通過教育實踐證明敘事護理培訓能提高實習護生敘事護理知識、態度及行為水平,提升了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雖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發現存在以下問題:1)線上培訓環節存在問題,學生線上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互動較少、學習的理論知識容易遺忘等,針對這些問題,教師需及時調整線上教學的內容,將敘事護理實踐常用技術中的外化、解構、改寫、外部見證人和治療文件等抽象的理論知識以案例的形式形象化,同時將重點知識以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梳理。2)線下培訓環節存在問題,線下培訓主要以實踐為主,需要教師關注到每個小組的進度,但由于培訓師資有限,培訓壓力較重,今后要進一步加強敘事護理師資的培訓,以保證敘事護理培訓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