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蝶,肖愛祥,葉君榮,吳晨欣,王浩云
1.廣州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廣東510030;2.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
醫務人員在工作中會遭受到不同形式的暴力,包括毆打、踢、推、撞等身體侵犯以及心理暴力包括言語謾罵(侮辱、騷擾等)、不合理指責、惡意映射醫護人員等侵犯行為[1]。在全球醫療行業工作場所暴力(workplace violence,WPV)較為嚴峻的背景下,護士的遭受率是最為顯著的,全球有50.5%的護士遭受過工作場所暴力,其中亞洲護士占57.5%,我國精神科護士遭受工作場所暴力者占62.82%[2-3]。頻發的工作場所暴力給醫務人員帶來了諸多的不良影響,受害者甚至會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目前已成為國內外研究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4-5]。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時,受害護士在工作中可能會出現不適感覺,繼而產生消極、負面不愉快的情緒(如厭煩、驚恐等),個別影響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無法完成護理工作任務的情況,產生轉崗的想法。創傷后成長即個體創傷后自我調整、積極改變和恢復的能力。創傷后成長則有別于PTSD,創傷后成長水平高的當事人能在創傷后不斷自我調整、積極改變和不斷恢復,是促進創傷后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6]。有研究表明,心理彈性是預測創傷后成長水平的重要因素。心理彈性評分越高,創傷后成長水平越高,心理狀況更穩定[7]。而工作場所暴力作為一種突發的創傷事件,如何減少遭受暴力后護士的PTSD發生率,提高其心理彈性及創傷后成長水平是護理工作及管理的重點。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護士心理彈性對遭受暴力后創傷后成長水平的影響,以期更好地提升護理人員心理健康水平,提升護士隊伍質量提供科學依據。
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廣東省4所三級甲等精神專科醫院的護士為研究對象。根據樣本量=[最大維度數×(15~20)]×[1+(15%~20%)][8],考慮20%的脫失率,依照公式算出本研究的樣本量為125~173例。本調查最終納入的樣本量為143人,滿足樣本量需求。納入標準:在三級甲等精神專科醫院的工作年限≥1年;注冊護士,取得護士執業證書;對本次調查知情,同意參加。排除標準:見習、實習以及進修人員;近12個月內經歷創傷事件(如車禍、親屬離世等);近12個月內患有身體或心理疾病者;拒絕參與本研究者。
1.2.1 一般資料調查表
由研究者在文獻回顧的基礎上設計,調查包括:性別、職稱、護齡(工作年限<3年為低年資組,3~10年為中年資組,>10年為高年資組)、婚姻狀況、文化程度、是否為獨生子女、是否為專科護士、是否生育孩子以及孩子個數、是否接受過暴力管理相關培訓。
1.2.2 工作場所暴力測評量表(Workplace Violence Frequency Measurement Scale,WVS)
原量表由Schat等[9]撰寫,經王培席翻譯和修改[10],以評估調查對象在過去1年間發生工作場所暴力頻率的狀況。由身體侵害、情感侵害、威脅及恐嚇、語言性騷擾和肢體性騷擾共5個條目構成,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按遭受暴力的次數由少到多設立4個選項,沒有遭受過暴力計0分,遭受1次計1分,遭受2次或3次計2分,遭受4次及以上計3分。量表總分為各條目分數的總和,分數越高說明遭受工作場所暴力頻度越高。量表的頻度分級:零頻度(0分)、低頻度(1~5分)、中頻度(6~10分)、高頻度(11~15分)。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02,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3 心理彈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SA)
由楊立狀等[11]翻譯修訂,包含對自我的感知、對未來的感知、家庭凝聚力、社交能力、社會資源和組織風格共6個維度,共33個條目,采用Likert 7級計分方式,將條目對半拆分、左右展示,以提升量表的效度并減少默許偏差。1分表示非常符合左邊描述的程度,2分表示比較符合左邊描述的程度,3分表示有點符合左邊描述的程度,4分表示不確定,5分表示有點符合右邊描述的程度,6分表示比較符合右邊描述的程度,7分表示非常符合右邊描述的程度。其中條目2,4,5,7,10~12,16~18,20,21,23~27,29,32采用順向計分,其余條目采用反向計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復原力水平越高。該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6~0.86,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可以較好地區分健康人群與病態群體[12]。
1.2.4 簡體中文版創傷后成長量表(Chinese-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C-PTGI)
我國學者汪際[13]對美國學者Tedeschi等[14]制定的C-PTGI量表進行了漢化并修訂,包括人生感悟因子、個人力量因子、新的可能性因子、與他人關系因子以及自我轉變因子5個維度,共20個條目,其中人生感悟因子有6個條目,個人力量因子有3個條目,新的可能性因子有4個條目,與他人關系因子有3個條目,自我轉變因子有4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6級評分法,從“沒有變化”“變化很小”“變化較小”“變化一般”“變化較大”“變化很大”依次計為0~5分,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個體在經歷創傷性事件后出現的成長越多。其中,得分<60分為低水平成長,60~79分為中等水平成長,≥80分為高水平成長。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為0.874,各維度Cronbach′s α系數為0.611~0.796,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該量表在我國得到廣泛應用。
本研究于2021年12月—2022年2月采用問卷星對符合標準的研究對象進行線上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43份,經嚴格篩選出無效問卷20份后,最終回收123份有效問卷,有效率為86.01%。
本次調查研究的123名護士WVS得分為(6.79±4.02)分,其中未遭受工作場所暴力者有9人(7.3%),遭受工作場所暴力者有114人(92.7%)。遭受的暴力類型最高的是身體侵害,其次是語言性騷擾、威脅及恐嚇、情感侵害,最后是肢體性騷擾。見表1。
表1 護士WVS得分情況位:分
表2 護士遭受工作場所暴力后心理彈性與創傷后成長得分 單位:分
表3 不同人口學特征護士心理彈性得分比較 單位:分
表4 心理彈性與創傷后成長的相關性(r值)
在研究的123名調查者中,遭受工作場所暴力者有114人,發生率為92.7%。有研究顯示,護士遭受工作場所暴力率為64.3%~86.7%[15],低于本次調查結果,這可能與專科醫院收治對象有關。精神專科醫院主要收治的是精神異常的病人,在病人患病期間大多無自知力,受幻覺、妄想等異常思想的支配而出現罵人、傷人等行為,因而造成在精神專科醫院工作的護士工作場所暴力的發生率處于更高水平。
本研究工作場所暴力的發生率處于較高水平,這可能是因為精神專科醫院收治病人的特殊性,但暴力頻次以中頻度為主,可能與管理者加強了暴力的應對方式等措施有關。在本次調查中,工作場所暴力類型主要為身體侵害、語言性騷擾和威脅及恐嚇為主。這與張幫峰[16]的結果相符合。這可能與精神科護理的工作環境有關,這類護理工作者主要面對的是精神狀態異常的病人。有研究顯示,精神病人發生攻擊行為是一般人群的10倍[17],而且因為病人的心理影響導致其情緒不穩,非常容易激惹,所以經常和病人進行交往的精神科護士會遭遇到各種類型及不同程度的暴力。
本研究中是否是專科護士對心理彈性有影響(P<0.05)。可能是因為精神專科護士通過相應的專科學習以及考核后能夠掌握更多的技能,自我效能(自信心)更好,所以心理彈性更高。有研究指出,職稱和文化程度對精神科護士的心理彈性有促進作用[18]。理論上有高學歷或工作經驗豐富的精神科護士能夠更好地處理突發事件,并且同時能夠提升自身社會適應性,故心理彈性水平較高,但本研究結果與之不同,可能是因為在本研究中職稱和文化程度這2個變量的樣本量分布不均,使得樣本不能較好地反映總體情況,在后續研究中會持續改進。另外,心理彈性與性別、是否獨生子女、是否生育孩子以及孩子個數無顯著相關性,這與國內有關研究一致[19]。
在本研究中,護士遭受工作場所暴力后創傷后成長水平處于低水平,低于方媛媛等[20]的研究結果。這可能是因為精神科病人常處于異常的精神狀態,與之接觸的護士會遭受到病人各種各樣,不同程度的暴力,導致護士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從而需要較長的時間從創傷中恢復。在心理彈性中社交能力維度的條目均分最低,說明遭受工作場所暴力會影響到護士的社交情境和社交活動。這可能是因為精神科與普通科室的社交情景和社交活動截然不同,加之遭受工作場所暴力,使得護士在適應各種社交時出現困難。得分最高的是社會資源,這提示在遭受工作場所暴力后護士對于周圍環境中社會支持與幫助有比較好的感知、獲取與利用程度,從而提升自身心理彈性水平。
本研究中,遭受工作場所暴力后護士的心理彈性與創傷后成長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即心理彈性得分越高,創傷后成長水平越高。對未來的感知、社交能力、組織風格、家庭凝聚力和社會資源5個維度與創傷后成長均具有明顯的正相關。即遭受工作場所暴力后,高水平的心理彈性有利于護士對未來的認識更到位,加強社交能力,妥善處理家庭事務,獲取更好的社會支持,利于其創傷后成長的提高。有研究指出,個體具有“自我調節機制”,在環境發生變化可展示出動態調控和即時適應的應對能力[21-23]。另一方面,個人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素養密切相關[24],心理彈性高的個體,能更好地協調個人的優勢資源,積極地應對挫折,在創傷事件后獲得成長。本研究結果與國內外的大部分研究結果一致[7,25-27]。這可能是因為在面對工作場所暴力時,護士能夠采取積極應對的方式進行處理,也能運用社會支持舒緩遭受工作場所暴力后的不良情緒,因而可能獲取較高的創傷后成長。因此,護理管理者可以通過各種的教育措施,在社會引導與支持下讓護士做好對各種暴力應對技巧的練習,培養護士開朗、穩重的人格特質,從而提高精神科護士的心理彈性,提升創傷后成長水平,更好地應對工作場所暴力。
綜上所述,在遭受工作場所暴力后,心理彈性越高的護士創傷后成長水平越高,對于護理管理者,應當聚焦遭受工作場所暴力事件后護士的心理健康彈性狀態,注意培育和開發其開朗、主動、沉穩的性格特點,同時注重護士專業教育建設,積極提升護士自身素質,幫助其實現創傷后成長。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采用方便抽樣可能影響對總體的推斷;研究調查時間與創傷應激時間的發生具有時間差,期間個體創傷后成長水平會發生變化,需進一步探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