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時代,高層建筑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考慮到普通建筑所采取消防滅火技術無法直接用于高層建筑,因此,業內人士紛紛將目光聚焦于消防滅火工作,希望能盡快確定符合高層建筑特點與需求的全新技術方案。 以往圍繞消防滅火技術展開的討論多以普通建筑為研究對象, 研究成果的適用范圍相對有限,本文以揚州某高層建筑為例,從消防滅火角度出發,針對現有技術提出相應的優化策略,以期為日后高層建筑施工的高效開展助力。
項目為揚州某高層建筑,該建筑由地下2 層,地上20 層組成,每層凈高為4 m,該建筑總高度為80 m。 地下建筑面積約20 000 m2,包括設備用房、車庫,地上面積約58 000 m2,其中,1~3 層為商場,建筑面積約12 000 m2,4~6 層為休閑、餐飲場所,7~20 層有住戶居住,該建筑總面積約78 000 m2。 建筑內部裝有火災報警器、噴水系統和疏散指示標等設施,為消防設施提供消防用水的泵房在地下2 層,消防控制室位于地下1 層。
2011—2020 年,國內較大以上火災情況如圖1 所示,結合圖1 能夠看出,我國火災總體走勢向好。 此外,應急管理部還會定期發布火災詳細數據,2020 年接報火災總數為25.2 萬,傷亡1 953 人,其中,受傷人數為775 人,死亡人數1 183 人,火災造成的財產損失約40 億,與2019 年同期相比,各項指數均有所下降,降幅分別是1.4%、12.8%、13.6%、0.5%。 其中,較大火災共65 起,較2019 年減少了10 起。

圖1 2011—2020 年國內較大以上火災情況(圖源:應急管理部)
由圖2 可知,雖然夜間是火災低谷,但由于夜間人們多處于睡眠狀態,無法及時發現火情并報警,導致夜間火災的傷亡率居高不下。 以0~6 時為例, 該時段發生火災的占比約13.7%,傷亡人數的占比高達43.6%。

圖2 火災時間分布(圖源:應急管理部)
高層建筑內部發生火災的原因較為復雜, 可以被歸納為以下幾類。
1)人為原因,如焊接人員未按要求開展焊接工作,或隨意丟棄尚未熄滅的煙頭[1]。
2)煤炭等常見可燃固體溫度提高至燃點,隨后發生劇烈燃燒。
3)可燃液體蒸發或泄漏,導致空氣所含可燃液體濃度超過允許范圍,遇明火發生火災。
4)燃氣及電氣事故,本文討論的建筑內部具有較多電氣設施,對應電線的敷設密度相對較大,隨著時間推移,設施絕緣體將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提高短路概率,進而引起火災。電氣事故則是指電氣設施所配備接地裝置出現故障,導致發生火災。
高層建筑結構普遍相對復雜,建筑內部設有管道、通風道,以上結構具有與煙囪相似的功能,有一定概率加快火勢的蔓延速度,加重火災影響。除此之外,建筑施工期間,施工方普遍傾向于使用新型材料,火災發生后,多數新型材料因外界溫度快速升高而熔化,產生大量高溫流體,進一步加快火災蔓延速度[2]。
火災發生后,通常需要第一時間疏散業主,最大程度上保證業主安全。 高層建筑疏散業主的難度明顯大于普通建筑,原因是高層建筑內部結構復雜且人流量大, 極易因現場情況混亂導致業主受到二次傷害。
5.1.1 消火栓
消火栓是高層建筑極為重要的消防設施, 專業人員到達現場后,便需打開消火栓并取出水槍、水龍帶,在著火點附近10 m 左右噴水,以確保火災盡快撲滅。本項目需要配置室外及室內消火栓,其中,室外消火栓流量以40 L/s 為宜,其數量取決于保護半徑、額定流量,一般情況下,單個消火栓的保護半徑均在150 m 以內。 確定數量后,便可沿建筑外圍進行布設,保證撲救面對應消火栓數量在2 個或2 個以上, 消火栓和建筑外墻之間的距離應達5 m 或以上。 室內消火栓需要加入8支水槍,任一豎管的流量均應達到15 L/s,由高壓給水系統負責供水,除特殊情況外,均應將給水管道敷設為環狀,同時保證消火栓位置醒目、便于取用。 另外,本項目所配置室內消火栓還要滿足以下要求:
1)任一平面、任一部位均有2 支水槍對應[3];
2)栓口動壓在0.35 MPa 或以上;
3)相鄰消火栓之間的距離不超30 m,栓口和地面之間的高度差應控制在1.1 m 左右,出水方向垂直墻面;
4)根據栓口出水壓力判斷是否需要安裝減壓裝置,若壓力超過0.70 MPa,則應安裝相應裝置,以免出水壓力過大,導致消火栓無法正常使用;
5)消火栓所接入消防水帶的公稱直徑以65 mm 為最佳,水帶內襯長度應達25 m 或以上。
5.1.2 自動報警系統
本項目設置的報警系統既要具有自動報警功能, 還要與建筑內部既有消防設備相連。 若建筑內部僅有一個保護對象,可以設置集中報警系統,同時對消防控制室進行設置,如果建筑內部有多個保護對象,則需要改用控制中心系統,由該系統負責報警,在發出信號的同時開啟應急照明等系統,為人群疏散、專業人員滅火提供便利。
5.1.3 消防電梯
現行規定明確指出,高層建筑內部應設有消防電梯,有關人員應保證各防火分區均有多臺消防電梯對應。 本項目對消防電梯所提出要求如下:
1)電梯需要逐層停靠,額定載重量在800 kg 或以上;
2)轎廂內部設有消防電話,入口設有專用按鈕;
3)電梯控制面板及相關纜線均要進行防水處理;
4)電梯內部鋪設材料均具有不燃性;
5)排水井實測容量需達2 m2,對應排水泵的實測排水量在10 L/s 或10 L/s 以上。
5.1.4 疏散照明燈
高層建筑需要在以下區域安裝疏散照明裝置:
1)防煙樓梯及消防電梯內部,水平照度應達5 lx 以上;
2)面積超過200 m2的場所,水平照度應達3 lx 以上;
3)地下空間,水平照度同樣應達3 lx 以上;
4)疏散通道,水平照度應達1 lx 以上[4]。 消防水泵房等性質特殊的區域需要增設備用的照明設備, 確保即使建筑內部發生火災,上述區域仍然能維持正常運行。
5.1.5 疏散指示標
實地調查發現, 本文所討論建筑已完成安裝疏散指示標的工作,為保證疏散指示標能充分發揮作用,有關人員按以下標準對既有指示標進行調整。
1)指示標位于疏散門上方,二者中線完全重合。
2)疏散通道、轉角均要設施指示標,指示標應高于地面,高度差不超過1 m。
3)相鄰指示標之間的距離應控制在20 m 以內,轉角距離不超過1m,袋形走道距離不超過10 m。
自動噴水系統和常規噴水系統的區別, 主要是該系統無須人員24 h 看守,可以按照預設指令全天候監測,在發現著火點的第一時間將其消滅,杜絕二次引燃或其他情況出現。 該系統在消滅火勢較小的火災方面具有突出表現,因此,現已在諸多領域得到運用,將其用于高層建筑是大勢所趨。
現行設計規范要求,高層建筑應裝有自動噴水系統(除車庫外), 若車庫車位達10 輛或以上, 同樣需安裝自動噴水系統。 本項目車庫、1~3 層對應火災危險等級均能達到中危Ⅱ級,其他區域的危險等級是中危Ⅰ級,因此,有關人員應保證安裝噴水系統的覆蓋面積可達160 m2或以上, 噴水強度則應達8 L/(min·m2)或以上。 在確定消防用水量時,既要考慮設計規范要求,還要考慮建筑內部各區域噴頭布局。 本項目選用噴頭的流量系數為80,對應公稱動作溫度在環境溫度以上,溫度差以30 ℃為最佳,濕式報警閥接入噴頭的數量應控制在800 只以內。 考慮到本項目面積約78 000 m2,而中危Ⅱ級噴頭所能覆蓋的范圍往往在11.5 m2左右,因此,通過計算可知,建筑所安裝噴頭數量為6 782 只,對應濕式報警閥數量為9 只。
要想使消防滅火效率達到理想水平, 還應對設計防火分區的工作引起重視,通過科學設置防火分區,將建筑出現隱患的概率降至最低。 在設計防火分區時,應重點關注以下方面。
1)結合建筑結構、各層的主要功能,確定設計方案并選定施工材料。
2)對建筑底層空間進行設計時,需要考慮建筑對底層空間的定位和需求,在恰當位置安裝自動噴水系統,輔以必要的耐火設備,使耐火隔離效果達到預期。
3)重視高層空間設計,通過自動噴水系統與耐火墻相結合的方式,阻斷煙霧擴散路徑,為阻燃煙火提供保障。
本項目為商住兩用建筑,具有人流量大的特點,因此,應對疏散通道引起重視,通過增設防煙樓梯的方式,確保人群能被快速疏散、 轉移至安全空間。 有關人員綜合考慮多方因素后,最終放棄常規方案,改為環形走道,通過將走道與陽臺等空間相連接的方式,為火災發生后疏散、轉移人群的工作提供便利。 除此之外,考慮到高層建筑普遍存在較多樓層,要想使疏散效率達到理想水平,還應酌情增設避難區,避難區具有兩大功能,一是緩解恐慌心理,二是避免由于人群過于擁擠而出現踩踏等安全事故。
除特殊情況外, 高層建筑均應每隔10 層設置1 個避免區,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避難區面積(可由下至上遞減),保證避難區容納人員數量符合現行規定。 此外,在設計避難區時還要考慮以下兩方面內容:其一,在避難區安裝相應的防火及防煙設施,使避難區更安全,將火災產生的影響降至最低;其二,科學連接各層疏散樓梯,提高消防滅火工作的有效性,為疏散效率提供有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