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老年人口規模的擴大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國老年旅游市場發生了巨大改變, 旅游逐漸變為現階段老年人群體的第一大需求[1]。 但市場上真正服務老年人,為老年人所需要的旅游服務產品非常少。 旅行社以傳統的旅游方式為老年人提供旅游服務,已經滿足不了當代老年人的需求。 當代老年人追求時尚新潮的旅游養老生活, 其中房車自駕旅游逐漸進入老年朋友的視野,他們選擇通過房車開啟旅居生活,幫助他們改善情緒問題、提高生活質量和增強身體體質等,他們用這種特殊的方式享受老年生活。 “旅游+ 房車+ 養老”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未來將會有更多中國老人通過房車旅游的方式充實自己的退休生活,解鎖養老新時尚[2]。
通過調研及查閱相關資料發現,房車內床的舒適程度、便利程度以及智能化程度等特點會影響老人的睡眠質量, 由此影響后續旅游生活狀態和身體健康。 所以引入無障礙設計的概念,同時結合低齡老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和人機工程學,總結適合于低齡老人群體的床位布局無障礙設計原則, 豐富房車布局設計理論。
現階段, 面向低齡老人的無障礙房車的設計研究趨于空白。 基于無障礙設計理念,圍繞身體素質良好的低齡老人駕乘房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進行分析, 同時結合房車內這一特定情景,與產品設計學、人機工程學和用戶心理學等多學科交叉,嘗試總結出適合低齡老人的無障礙房車床位布局設計原則,制訂設計方案, 探索為老年人提供駕乘房車的新概念和新模式。 一方面,可以豐富房車內其他功能設施的智能化研究;另一方面,使老年人更加融入社會,享受時代進步的科技成果。
自行式B 型房車由于房內內部空間有限, 所以床位布局有多種形式,現有的像額頭床、尾床、升降頂床、座椅拼接床和能夠結合桌椅自由組裝變換的床。 其中額頭床是自行式C 型房車的特有的床位布局形式。
尾床布局,就是把床設置在房車尾部,能有效利用房車內空間[3]。 常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橫置雙人床布局(見圖1),另一種是縱置上下鋪布局(見圖2)。橫置雙人床布局夜間睡眠時靠近房車后門側的人如果想要起身下床, 需要跨越過或叫醒外側的用戶,很容易打擾到對方睡眠,非常不方便。 不利于本來就睡眠較輕的低齡老人的睡眠;縱置上下鋪布局,這種布局是通過空間上的疊加,使僅供一人睡眠的床位寬度,變成可以滿足兩個人睡覺的區域,增強了個人空間的私密性,但下鋪雖然方便起臥,上鋪需要梯子等工具才能爬上去,上方空間有限,對于大的翻身動作仍有限制。

圖1 橫置雙人床布局

圖2 縱置上下鋪布局
升降頂床(見圖3),原理思路和折疊床相似,是將房車的車頂進行改裝,使其能夠進行上升擴展額外空間來增加床位,經常會應用在自行式B 型、C 型房車上。 睡眠時,需要將車頂上升, 就會呈現出帳篷狀態的床, 不需要睡眠或者車輛運行時,則將上升的車頂還原,外觀上與沒有升降頂床的房車沒有太大區別。 但升降房車由于結構原因,所以承重有限,如果體重較重的人睡臥可能會有一定風險。 對于低齡老人來說,有上下床障礙和安全隱患。

圖3 升降頂床
座椅拼接床布局 (見圖4), 駕駛區的主駕駛座椅可以旋轉,和會客區座椅相互拼接,從而變成座椅拼接床,拼接床跟新概念家具其實很相似, 在充當座椅的同時, 也有一個床的“身份”,但這種床的尺寸大小受到座椅長寬的限制,勉強適應一個成年人休息,不適合低齡老人用來長期睡眠休息。

圖4 座椅拼接床
組裝床(見圖5),顧名思義,就是利用房車內可以折疊拆卸的桌子或沙發,將他們進行變形組裝,從而達到床的形態[4]。組裝床的存在能夠節省房車內的活動空間,同時,可以增加房車內功能設施的利用率,達到物盡其用。 但組裝床通常用來當作一種應急床位,首先,因為它的組裝過程比較麻煩,要把沙發或桌子上的雜物清理干凈,再進行一系列的操作進行安裝,第二天起床后還要把它們還原成本來的形態, 否則房車里將會“寸步難行”;其次,是組裝床的尺寸較小,不能滿足成年人的睡眠需求,會給低齡老人帶來操作障礙和睡眠障礙。

圖5 桌子組裝床(組裝前)
目前,國內市場上的房車床位布局設計主要是上述幾種,這些布局根據消費人群的需求分別從增加車內活動空間、最大限度增加可居住人口和有效利用房車內功能設施等方面進行設計布局。
《人口科學辭典》中對低齡老人的定義:低齡老人是指年齡在60~69 歲的老人[5]。 據《2020 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 截至2020 年年底, 我國60 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6 億人,占總人口的18.70%。 老年人口規模龐大,其中60~69 周歲的低齡老年人口1.4 億人,占老年人口比重過半,而且老年人口增長趨勢仍然以60~69 周歲的低齡老年人數增長[6]。
低齡老人正常衰老生理現象主要發生在,身體形態變化、肌肉骨骼功能減退、感知能力下降、大腦神經系統反應減慢和對周圍環境適應能力減弱。 具體表現如表1 所示。

表1 低齡老人生理特征變化
大部分的低齡老人在社會中處于弱勢地位, 會出現老年人獨特的心理變化。 這些變化使得往日正常的環境條件也成了他們個人能力發揮和參與社會交往的障礙, 從而使他們心里產生消極情緒,如表2 所示,容易自卑和焦慮,喪失了部分生活樂趣。

表2 低齡老人易產生的消極情緒
分析低齡老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消除消極情緒,解決低齡老人在生活中的苦惱, 就是設計和制造無障礙設施的意義。
無障礙設計的概念最早由聯合國組織在1974 年提出的設計新主張[7]。 它的提出基于以人為本的思想,為了滿足具有不同程度生理傷殘缺陷者和隨著年齡增長正常活動能力衰退者(如殘障人士、老年人)群體需求,更好地提供舒適的服務功能,對殘障人士、老年人等群體的生理活動行為、意識與動作的反應進行細致分析研究,消除對使用者造成困難或令使用者感到困惑的“障礙”,優化周圍與人交互的環境和物品的設計[8]。
結合低齡老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 對現有房車床位布局引入無障礙設計,因此,房車內床鋪尺寸設計應滿足不同體態的老年人起臥活動的舒適標準, 采用的織物面料和填充材料也需要提高睡眠舒適性。 對此,提出以下無障礙設計原則:安全原則、智能化原則、舒適原則和隱私原則。
由于現有房車床位布局受車內空間限制, 所以大部分設計多為上下鋪以及拼接組裝床設計,對于平衡能力差、手部力量較弱的低齡老人來說上下床行為存在安全隱患, 且上鋪起臥行動受限,因此,房車內床位布局應選擇固定床位布局,在橫置雙人床布局基礎上,結合無障礙設計原則進行優化,設計尾床L 形布局(見圖6),設計兩張單人床分別在車尾處和車門側,車門側床位也可以提供沙發的功能。 解決了睡眠起夜障礙、上下鋪的使用障礙、空間障礙以及潛在安全隱患。

圖6 L形床位布局
新時代老人渴望接觸高科技,從而更好融入社會,智能化設施更能引起他們的興趣,雖然他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弱,但不代表被時代所拋棄。 老人在旅行中的睡眠質量,間接反映了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情況,同時也影響第二天的生活狀態,為了使老人在房車生活中更加方便和便捷, 將智能化與老人最擔心的健康問題結合,在睡眠中增加智能化監測,在實現無障礙化的同時降低老人發生意外的風險, 使他們可以對自己身體狀況進行預判。
智能化監測(見圖7)需要介入傳感器技術和人臉識別技術,在床鋪上安置壓力傳感器、紅外線傳感器和攝像頭,通過攝像頭結合人臉識別技術監測翻身次數; 壓力傳感器監測起夜次數;紅外線傳感器監測老人體溫。

圖7 智能化睡眠檢測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形態會發生一些變化,老年人獨特的身體變化為身高降低,肩部尺寸收縮,體重增加,其中腰部和臀部較為明顯,房車內床的尺寸較為固定,為了增加睡臥的舒適性,床鋪尺寸應參照老年人的人體數據進行調整,老年人在進入60 歲以后,身體尺寸變化趨于穩定。 如表3 所示,數據統計用百分位數表示, 在設計中最常用的是P5、P50、P95 這3 種百分位數,其中P5 下面有一組對應的身材數據,表示有5%的人群身材低于這個數據,以此類推。

表3 低齡老人身體尺寸數據圖
一個人在清醒狀態時躺下休息, 所需要床鋪的寬度約為500 mm,但人體睡眠時會有不同幅度的翻身動作,科學研究發現,正常人每晚翻身大約20 次,再加上手腳的小動作,如果設計寬度過窄,會影響翻身次數從而影響睡眠深度和睡眠質量。結合上述數據和房車內部空間, 設計床鋪寬度為800 mm,同時設計尾床長度為1 800 mm,車門側單人床長度為1 900 mm(見圖8),可以方便低齡老人在床上翻身起臥動作自如。 寬闊的床上空間有利于低齡老人舒展筋骨,促進血液循環,也能解除疲勞。 床表面到車內地面的高度需考慮就寢起床時穿衣、穿鞋等動作的方便性,避免過高造成上下床困難,也要避免過低導致膝蓋拱起,起坐時造成低齡老人腿部不適,以正常成年人膝蓋骨稍上方為準設計為600 mm。

圖8 床位布局位置和尺寸示意圖
夜幕降臨時能尋找到一個安全、妥當的??奎c變成了大家外出時最大的訴求之一,對于老年人也不例外。 通常較為安全的地點具有人員較多、燈光常亮等特點,這也帶來了環境嘈雜、燈光刺眼等隱私問題,所以在房車床鋪附近不應設置過多窗戶且在窗戶上應設計隱私簾等設施, 更好地保護隱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