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羆 李智 李啟立 余蕓 余鴻村



摘 要 為篩選出高產優質的馬鈴薯新品種,促進貴州省盤州市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2022年3—9月,以威芋5號為對照,對S12-1528、川涼薯10號、云薯608、S12-1496、S12-1998、S12-1612、云薯111、云薯109和S12-592共9個馬鈴薯品種(系)進行鑒選試驗,比較分析了各品種(系)的生物學特性、抗病性、豐產性。結果表明,S12-1998主莖數、單株結薯數和單株塊莖質量表現最佳,產量最高,達到55 506.45 kg·hm-2,比對照增產124.14%,云薯109、川涼薯10號、云薯111比對照增產79.99%~84.36%;S12-1998、云薯109、川涼薯10號、云薯111品種塊莖黃皮黃肉、大小整齊、芽眼中等,商品薯率88.78%~92.90%。綜合來看,S12-1998、云薯109、川涼薯10號、云薯111在貴州省盤州市有較大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 馬鈴薯;新品種(系);豐產性;抗病性;比較試驗;貴州省盤州市
中圖分類號:S523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9.011
盤州市位于貴州省西南部,耕地面積12.78萬hm2,是貴州省馬鈴薯產業的優勢區域之一。馬鈴薯是盤州市的主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僅次于玉米,常年種植面積2.85萬hm2。種薯混雜退化是影響盤州市馬鈴薯生產的主要因素,有必要通過新品種(系)試驗,篩選高產優質的馬鈴薯新品種(系)進行推廣[1]。為解決種薯混雜退化,滿足廣大農戶的用種需求,2022年盤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引進9個馬鈴薯新品種(系)進行鑒選試驗,旨在篩選出適宜盤州市種植的高產優質、市場需求的馬鈴薯品種。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選擇在盤州市烏蒙鎮坡上居委會,地理位置為北緯26°12′43″,東經104°37′09″,海拔2 413.7 m,地勢平整、肥力中上,前作撂荒。
1.2 ?供試材料
參試新品種(系)有S12-1528、川涼薯10號、云薯608、S12-1496、S12-1998、S12-1612、云薯111、云薯109和S12-592,來源于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其中S12-1528、S12-1496、S12-1998、S12-1612、S12-592均屬于品系,尚未審定,無正式名稱。對照品種為威芋5號。
1.3 ?試驗設計
采用隨機區組排列設計,重復3次,小區長4.5 m,寬3.0 m,每小區播5行共80株,株距28 cm,行距60 cm。小區間不留走道,四周及重復間走道寬0.5 m[2]。
3月9日播種,7月22日—8月21日收獲。一次性施足底肥,667 m2施腐熟農家肥1 500 kg、“洋豐”復合肥[m(N)∶m(P2O5)∶m(K2O)=15∶15∶15]60 kg[3]。分別于4月21日、5月30日中耕除草。成熟期進行測產、考種等工作。
1.4 ?測定指標及調查方法
1.4.1 ?物候期
隨機調查同一品種(系)的2個小區,取平均值。播種期:播種當天的日期。出苗期:小區出苗率達50%的日期,開始出苗后隔天調查。現蕾期:50%的植株現蕾的日期,開始現蕾后隔天調查。開花期:50%的植株開花的日期,開始開花后隔天調查。成熟期:小區50%的葉子變黃的日期,在生長后期每7 d調查2次。收獲期:塊莖收獲的日期。生育期:出苗期到成熟期的天數[4]。
1.4.2 ?田間性狀
田間性狀調查指標見表1。其中,出苗率按小區全部調查,計算后取平均值,其他性狀每小區調查10株,同一品種(系)共調查30株,取平均值。
1.4.3 ?植株形態特征
隨機調查同一品種(系)的2個小區,其中莖顏色、葉片顏色、花繁茂性、花冠色盛花期調查,成熟期調查結實性,收獲期調查匍匐莖。
1.4.4 ?塊莖性狀
塊莖質量性狀調查,收獲時隨機調查2個小區;塊莖數量性狀調查,收獲時所有小區均調查。鮮薯食用型品種單薯質量50 g(含)以上為商品薯。
1.4.5 ?晚疫病調查
出現中心病株時開始調查,間隔7 d調查1次。按照公式(1)計算病情指數,按照公式(2)計算發病率。
[I=di×niN×9×100] (1)
[D=nDnA×100%] (2)
式中:I為病情指數,di為相應級數值,ni為各級病株數,N為調查總株數,D為發病率,nD和nA分別為發病葉片數和總葉片數。抗性等級見表2[5-6]。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
如表3所示,參試新品種(系)生育期為96~120 d,比對照品種長17~41 d,生育期最長的新品種為云薯109。
2.2 ?田間性狀
如表4所示,參試新品種(系)出苗率77.92%~97.50%,S12-1528最高;主莖數1.7~3.3個,S12-1998最多;株高49.2~96.9 cm,S12-1612最高;單株結薯數5.6~12.6個,S12-1998最多;單株塊莖質量482.5~1 292.0 g,S12-1998最重;單薯重68.9~147.3 g,川涼薯10號最重。
2.3 ?植株形態特征
如表5所示,從植株形態特征上看,莖色為綠色的品種(系)有川涼薯10號、S12-1998、云薯111、云薯109和威芋5號(CK),紫色的有云薯608、S12-1496、S12-1612、S12-592,綠帶紫的只有S12-1528;葉片顏色為淺綠色的有S12-1998和威芋5號(CK),綠色的有云薯111和云薯109,其余品種為深綠色;只有S12-1612和S12-592的花繁茂性表現為中等,其余品種(系)表現為繁茂;花冠色白色居多,S12-1528和S12-592為紫色,S12-1496和S12-1612為淺紫色;品種(系)S12-1528、川涼薯10號、云薯608、S12-1496和云薯111天然無結實,S12-1998天然結實性多,S12-1612、云薯109、威芋5號(CK)天然結實性弱,S12-592天然結實性少;除S12-1496品種(系)匍匐莖長短為長外,其余品種(系)均為中等。
2.4 ?塊莖性狀
如表6所示,S12-1528、S12-1496、S12-1612、S12-592這4個品種紅皮黃肉、大小整齊、芽眼中等,個別種植農戶不易接受;川涼薯10號、S12-1998、云薯111、云薯109、威芋5號(CK)這5個品種黃皮黃肉、大小整齊、芽眼中等、商品性好,深受種植農戶和消費者喜愛。針對塊莖生理缺陷的調查結果表明,除S12-1528的裂薯率為0.162%,云薯608的二次生長率為0.137%、裂薯率為17.86%之外,其他品種(系)無生理缺陷。
2.5 ?抗病性
如表7所示,抗晚疫病性能最好的品種是川涼薯10號、云薯109,在調查期間,其發病率低于5%,病情指數分別為0.31、0.81,抗病等級為高抗(HR);其次云薯111、S12-1612病情指數分別為1.33、8.25,抗病等級為抗病(R);S12-592抗病等級為中感(MS);S12-1496、S12-1998抗病等級為感病(S);S12-1528、云薯608、威芋5號抗病等級為高感(HS),威芋5號是抗晚疫病性能最差的品種,其調查期間的發病率為100%,病情指數84.31,且發病最早。
2.6 ?產量及商品薯率
如表8所示,新品種(系)產量均高于對照,增產率在18.25%~124.14%,增產最多的新品種為S12-1998,折合產量為55 506.5 kg·hm-2;云薯109、川涼薯10號、云薯111的增產率超過79%,云薯608增產效果最差。不同品種之間,S12-1998產量極顯著高于其他品種;云薯109、川涼薯10號、云薯111品種間差異不顯著,與S12-1528差異顯著;除云薯608之外的新品種(系)產量均極顯著高于對照威芋5號。如表9所示,品種間產量差異極顯著,重復間差異不顯著,試驗結果可信。
3 ?小結
1)從晚疫病抗性看:川涼薯10號、云薯109為高抗品種;云薯111、S12-1612為抗病品種;S12-592中感;S12-1496、S12-1998感病;S12-1528、云薯608、威芋5號(CK)高感。2)從豐產性、抗病性綜合分析:S12-1998、云薯109、川涼薯10號、云薯111這4個品種產量高,商品薯率高,抗病性強,適宜在盤州市春作大面積推廣種植,但由于植株較高,生育期較長,建議凈作;S12-1528、S12-1612、S12-1496、S12-592這4個品種(系)產量、商品薯率高,品質優,生長中后期感晚疫病,可進一步小面積示范種植;云薯608紫皮紫肉,塊莖生理缺陷二次生長0.137%、裂薯17.86%,易爛薯,不耐儲藏,高感晚疫病,商品性差,不宜在盤州市推廣種植。
參考文獻:
[1] 余蕓,鄒盤龍,李智,等.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品種鑒選試驗[J].農家科技,2018(6):105-106.
[2] 明道緒.田間試驗與統計分析[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3] 鄒華芬,金輝,陳晨,等.不同鉀肥水平對馬鈴薯原種繁育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4(15):83-84.
[4] 劉喜才,張麗娟.馬鈴薯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5] 朱樹國,鄭元紅,金玲,等.威寧縣馬鈴薯新品種比較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10(12):122-123.
[6] 王雷.6個馬鈴薯品種(系)在臨洮縣東北部山旱區引種試驗初報[J].甘肅農業科技,2012(6):40-41.
(責任編輯:張春雨 ?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