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倫靜 宋寧寧 李筱姣 蔡治榮 陳榮麗 易紅華 周勝 柯劍鴻
摘 要 花糯680是重慶市農業科學院以自交系EX955(母本)、自交系C302(父本)雜交育成的糯玉米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國審玉20190394、國審玉20200505),適宜在西南、東南、黃淮海鮮食玉米類型區種植。為了保障并提高花糯680的產量和品質,促進鮮食玉米新品種花糯680的推廣應用,介紹了花糯680的特征特性,總結了選地整地、種子選擇與處理、密度控制、水肥管理、播期選擇、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栽培技術要點。
關鍵詞 鮮食玉米;花糯680;栽培技術;西南地區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9.035
鮮食玉米包括甜玉米、糯玉米、甜糯玉米等,可鮮穗蒸、煮后直接食用,也可通過速凍保鮮及脫粒加工后食用。鮮食玉米因營養豐富、口味獨特,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糯玉米既可作為糧食又可作為蔬菜,其籽粒中富含支鏈淀粉、氨基酸、蛋白質等多種營養成分,被廣泛應用于工業生產中;蒸煮后的糯玉米口感黏軟,風味獨特,具有較好的經濟前景[1]。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膳食結構的多樣化調整,市場上對糯玉米的需求量不斷增加[2],國內鮮食糯玉米種植面積也不斷擴大,對于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意義重大。但是,糯玉米田間種植對技術水平要求較高,若管理不當會造成品種之間發生串粉,嚴重影響外觀品質和食用口感,致使商品價值低[3]。科學合理地種植鮮食甜糯玉米是保證玉米品質、提高產量的重要途徑,對于創造經濟價值有著積極的作用。
花糯680是重慶市農業科學院于2012年以自交系EX955(母本)、自交系C302(父本)雜交育成的糯玉米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國審玉20190394、國審玉20200505),適宜在西南、東南、黃淮海鮮食玉米類型區種植。為了進一步優化、完善花糯680種植技術,推進綠色高效種植,實現增產提質增效,有必要探究鮮食糯玉米新品種花糯680配套的栽培技術。
1 ?品種特征特性
1.1 ?植株性狀
花糯680為中熟品種,在西南地區生育期89.2 d(與對照渝糯7號相當)、株高235.5 cm、穗位高100.2 cm,在黃淮海地區生育期78.7 d(較對照蘇玉糯2號晚7.6 d)、株高266.0 cm、穗位高133.0 cm,在東南地區生育期79.5 d(較對照蘇玉糯2號晚1 d)、株高226.0 cm、穗位高90.0 cm。苗期長勢強,葉片深綠色,葉緣綠色,第一葉尖為尖到圓型,雄穗主軸長度較長,一級側枝數12.3個,雄穗中部側枝長度長,雄穗側枝姿態為直,花藥黃色,穎殼綠色,花絲呈綠色。株型半緊湊,成株葉片數21片,上位穗上葉與莖桿角度中等,葉長較長,葉片中寬,葉緣波不明顯。
1.2 ?果穗性狀
花糯680果穗長筒型,穗柄短,穗長19.6 cm,穗粗4.75 cm,穗行數16.0行,穗軸白色,果穗苞葉花青苷顏色無,苞葉長度適中。籽粒花色、糯質型,百粒重33.9 g,排列整齊,外觀性狀好。蒸煮后糯性強,皮薄、細膩、清香,化渣,黏軟香甜,口感好,食味品質優良,食用品質定等86.65分。
1.3 ?營養品質
經實驗室自測,花糯680含粗蛋白(干基)11.73%,粗脂肪(干基)5.8%,粗淀粉(干基)68.61%,支鏈淀粉占粗淀粉含量98.31%,皮渣率10.3%。
1.4 ?抗性
花糯680田間表現為抗大斑病、小斑病、紋枯病。接種鑒定,高感絲黑穗病,感/中抗小斑病,感紋枯病,高感瘤黑粉病,高感矮花葉病,中抗南方銹病。
1.5 ?產量表現
2017—2018年南方(西南)鮮食糯玉米組區域試驗,花糯680兩年平均產量932 kg/667 m2,比對照渝糯7號增產7.8%。2018—2019年北方(黃淮海)鮮食糯玉米組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產量808.4 kg/667 m2,比對照蘇玉糯2號增產6.85%;南方(東南)鮮食糯玉米組區域試驗,2年平均產量930.5 kg/667 m2,比對照蘇玉糯5號增產19.4%。
2 ?適宜種植區域
花糯680于2019年、2020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國審玉20190394”“國審玉20200505”,適合種植在西南、東南、黃淮海及類似生態地區。
3 ?栽培技術要點
3.1 ?隔離種植
糯玉米與其他玉米品種(普通玉米、青貯玉米)連續種植,會出現花粉直感現象,影響鮮食糯玉米食用和外觀品質[2]。在生產上,可采用時間隔離、空間隔離或屏障隔離。若播期一致,可采取空間隔離和屏障隔離。其中,空間隔離要求同期種植的糯玉米與普通玉米、青貯玉米等之間的距離超過300 m;防風林帶、河道、溝壑等自然屏障和房屋、建筑物等人為屏障,可隔絕糯玉米與其他玉米品種,實現屏障隔離。空間隔離和屏障隔離對地形地貌、生態環境要求較高,若不能滿足上述條件,可選擇分期種植,達到時間隔離的目的。其中,春播要求時間間隔不低于25 d,夏播要求時間間隔不低于15 d[4]。
3.2 ?選地整地
選擇土壤肥力水平高、地勢較為平坦,并建有灌溉排水設施的地塊,翻耕深度以30 cm 左右為宜,保證土壤深淺一致,疏松透氣,以便于玉米根系的發育[1]。翻耕可暴露及晾曬土壤內的蟲卵,配合播前消毒處理,從而消滅土壤中的害蟲與有害微生物,降低田間害蟲基數[4]。整地時,需清除播種地塊的雜草、大土塊、大石塊或雜物等,為玉米生長提供一個比較良好的土地環境,并開好三溝(廂溝、圍溝、腰溝)以利于排灌。
3.3 ?播種
3.3.1 ?種子選擇與處理
1)選擇飽滿粒大的種子,同時要剔除霉變、蟲蛀、破損的玉米種子;2)播種前進行曬種處理,從而消滅種子表面的細菌;3)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種衣劑中含有玉米生長過程中所需的微量元素。通過以上措施可有效提高玉米種子的發芽率,提升種苗的生長質量,促進根系發育健壯。在實際種植過程中,也可根據種植地病蟲害發生情況,選擇針對性的藥劑進行防治,減少病蟲害發生保證發芽率和存活率。西南地區苗期地老虎為害嚴重,嚴重時造成缺苗斷壟,可在播種時穴施辛硫磷等藥劑進行防治。
3.3.2 ?播期選擇
溫度是玉米種子發芽的關鍵影響因素,過高或過低的溫度都不利于種子發芽,從而造成發芽率低。為保證種苗的成活率,播種時氣溫應穩定在12 ℃及以上。西南地區以春播為主,3月初為宜,高海拔地區可延遲播種時間至6月。生產商可采用分期播種(間隔10~15 d),來延長鮮食甜糯玉米的上市時間,實現鮮食甜糯玉米錯峰上市,增加經濟效益。
3.3.3 ?育苗移栽
玉米育苗移栽是一項簡便有效的防災、減災實用技術,可提高玉米品質[5]。西南地區生產中多采用覆膜育苗,移栽時苗齡以2葉1心為宜,帶土移栽,以減少返青期,保證苗全、苗齊、苗壯。
3.3.4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單位土地面積上的光熱資源和土地資源,同時避免了葉片之間的相互遮光和種內競爭,保證了充足的光合作用和養分吸收;同時較好的通風性降低了病蟲害發生的概率,從而實現鮮食糯玉米高產、穩產、質優。密度的設置要充分考慮植株的形態特征,花糯680屬中熟、半緊湊品種,西南地區種植密度宜控制在2 800~3 600株/667 m2。
3.4 ?田間管理
3.4.1 ?間苗定苗
及時補苗、間苗、定苗。玉米3葉期發現缺窩空苗要及時進行補苗,可采取浸種催芽的方式進行補種,也可直接本田移苗補栽,并做好水肥管理工作。在玉米3~4葉期,可以分次開展間苗工作,去除弱苗、病苗,留下長勢好的壯苗。玉米4 葉以后,及時定苗,避免玉米幼苗生長得太過密集,搶奪養分。
3.4.2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能夠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促進玉米養分和水分的吸收利用,促進根系生長發育,培育壯苗。除草要除早、除小,避免雜草爭奪玉米生長所需的養分和水分,壯苗變弱苗;可使用玉米專用除草劑,使用時要把握好用藥的劑量,合理使用。拔節期可淺鋤玉米幼苗四周土壤,但需注意不能損傷幼苗根系,否則會影響玉米幼苗的正常生長發育[1]。在追肥后,及時做好培土上廂工作,避免生長后期發生倒伏倒折現象,影響最終產量。
3.4.3 ?水肥管理
玉米在生長發育的過程當中,對水分有比較大的需求,充足的水分供應可保障玉米的正常生長。西南地區要注意防雨季澇害,減輕病蟲害為害程度。
追肥時遵循“施足基肥、輕施苗肥、重施拔節肥和穗肥、巧施粒肥”的原則[6],并注意有機肥和無機肥并重,實現氮、磷、鉀肥科學配比[2]。其中磷、鉀肥基施,氮肥30%作底肥,70%在拔節至孕穗期追施。播種出苗至拔節期是玉米幼苗第1個快速生長期,該階段玉米對養分需求較大,故要施足底肥,保證充足的養分供應,培育壯苗。1)第1次追肥在拔節期后施加。拔節期至大喇叭口期是第2個快速生長階段,該階段玉米對N的需求量占總需肥量的1/3,充足的氮肥能夠促進莖生長和幼穗分化。施肥時需注意肥與苗距離為5~7 cm。2)第2次追肥在大喇叭口期后施用,又稱“穗肥”或“攻苞肥”。大喇叭口期至抽雄吐絲期是玉米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的關鍵期,保證充足的養分供應,能夠促進穗大粒多、減少小花退化、后期籽粒灌漿,從而保證玉米優質高產。
3.5 ?病蟲害防治
可采用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綜合防控。西南地區玉米蟲害主要有地老虎、玉米螟、蚜蟲等,病害主要有大斑病、小斑病、紋枯病等。苗期重點防治地老虎,生長中后期防治玉米螟、蚜蟲等蟲害及大斑病、小斑病、紋枯病等病害。抽雄吐絲后禁用農藥,以保證鮮食玉米的食用安全。
3.5.1 ?病害
3.5.1.1 ? ?大、小斑病
大、小斑病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具有擴散速度快、范圍廣、為害重等特點。重慶及西南地區6—7月多高溫高濕氣候,易暴發大、小斑病[7]。大斑病主要為害玉米葉片、葉鞘和苞葉。為害初期,葉片上出現水漬狀青灰色斑點,然后沿葉脈向兩端擴展,形成邊緣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嚴重時病斑常縱裂、融合,致葉片變黃枯死。濕度較大時,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層[7]。玉米小斑病從苗期到成株期均可發生,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也可為害葉鞘、苞葉、果穗和籽粒。為害初期,葉片上出現半透明水漬狀褐色小斑點,后擴大為的橢圓形褐色病斑,邊緣赤褐色,輪廓清楚,上有二三層同心輪紋[7]。后期病斑內部橢圓形褐色病斑逐漸褪色變為暗褐色。高濕環境下,病斑上生出暗黑色霉狀物。
防治方法:1)玉米采收后,及時去除田間病株玉米秸稈,做好田間清理工作;2)通過深翻深埋病株玉米秸稈,破壞病菌生存條件[8];3)通過調節播期,適時早播,避開高溫多雨季節;4)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田間環境情況,進行合理密植,保證田間通風透光;5)開好三溝,及時排水,降低雨后田間濕度。通過以上措施,可有效降低田間大、小斑病病菌存活率及殘留量,降低發病率。如田間已出現大、小斑病,可以使用50%的多菌靈溶液噴施防治[8-9]。
3.5.1.2 ? ?紋枯病
紋枯病是由立枯絲核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吐絲期至灌漿期為害玉米葉鞘和果穗苞葉[9]。病斑呈淡褐色圓形水漬狀,濕度較大時可見生長茂盛的菌絲體,隨著病害加重,逐漸發展成褐色菌斑;成熟的菌核形狀多樣各異,但大多為灰褐色扁圓形[10]。若遇后期雨水多、溫度高、濕度高等適宜環境條件,發病會迅速加劇,并伴隨病斑變大,葉片枯蔫,植株綠色腐爛,造成大片的玉米死亡。玉米紋枯病在世界范圍內均可發生,危害性大,若不能及時發現并防治,嚴重時玉米產量下降、品質降低、經濟效益下降。
防治方法:在發病初期,及時選擇5%井岡霉素可濕性粉劑噴施殺菌,降低病害對植株的為害[11]。
3.5.2 ?蟲害
3.5.2.1 ? ?地老虎
地老虎是玉米苗期的主要害蟲,為害玉米幼苗心葉及莖基部幼嫩組織[12],造成整株折斷死亡。同時,地老虎有遷移特性,當受害玉米幼苗死亡后,會轉移目標繼續為害本田其他幼苗[11]。若不加以防治,極易造成田間缺苗斷壟,影響產量[13]。
防治方法:加強對土壤內越冬害蟲的殺除,可噴施高效氯氰菊酯藥劑捕殺地老虎成蟲,也可利用其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性進行燈光捕殺。
3.5.2.2 ? ?玉米螟
玉米螟是我國玉米種植過程中的高發蟲害,多見于7月中旬至8月中旬。玉米螟啃食植株枝干,嚴重時能蛀空植株枝干,使玉米整株死亡[14-15]。
防治方法:噴灑氯蟲苯甲酰胺,或在玉米生長至新葉時期或者抽穗時期,噴施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也可釋放赤眼蜂實現對玉米螟蟲的捕殺。
3.5.2.3 ? ?蚜蟲
蚜蟲又叫膩蟲,蟲害發生時,大量蚜蟲成片地聚焦、附著在玉米葉片、莖稈上[11,15]。蚜蟲繁殖能力強,啃食玉米葉片、莖稈,阻礙玉米植株的正常生長,為害性極大。
防治方法:利用天敵步行蟲進行防治;噴施 90%敵百蟲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酯2 5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防治。
3.6 ?適時采收
采收時間關乎籽粒灌漿程度,影響著鮮食玉米的外觀、營養價值和風味。收獲時間的確定要根據田間籽粒灌漿情況。采收時間過早,甜糯玉米籽粒灌漿不足,產量低、口感差;采收時間過長,糯玉米籽粒灌漿過度、甜玉米籽粒開始失水回縮,外觀品質和食用品質下降。花糯680鮮穗采收應在吐絲后22~25 d進行,過早或過遲都難保證食用品質、商品品質。采收到加工、蒸煮一般要在8 h內完成,以確保鮮食玉米風味。
參考文獻:
[1] ? 楊國虎,竇秉德,佘奎軍,等.鮮食甜糯玉米品種寧單47號的選育及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22(10):205-207.
[2] ? 卜慶燦,張良弛.鮮食糯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22(10):17-18.
[3] ? 孫言偉.淮北地區鮮食糯玉米高產種植要點[J].農業工程技術,2022,42(32):59,61.
[4] ? 馮利.鮮食甜糯玉米高產高效種植技術研究[J].種子科技,2023,41(2):42-44.
[5] ? 吳海蘭,包改麗,何永健,等.玉米育苗移栽與直播對比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21(19):25-26,30.
[6] ? 周堅兵,李潤生,鄭遜麟,等.玉米科學施肥技術要點[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2(9):21-22.
[7] ? 張傳忠.玉米大、小斑病發病原因、癥狀及綜合防治對策[J].鄉村科技,2022,13(15):81-83.
[8] ? 郭春橋.淺談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對策分析[J].農村實用技術,2022(9):92-93,96.
[9] 章慧敏,宋旭東,周廣飛,等.玉米紋枯病研究進展[J].江蘇農業科學,2022,50(2):8-14.
[10] 馬永波.玉米紋枯病的綜合防治措施[J].新農業,2022(13):19.
[11] 潘福智.玉米種植中常見病蟲害的防治[J].種子科技,2022,40(21):112-114.
[12] 王明霞,賴廷鋒,何小梅,等.甜玉米苗期重要害蟲地老虎為害特點及綜合防治要點[J].長江蔬菜,2021(13):49-50.
[13] 陳茹,冷鵬飛,唐勇,等.玉米苗期地老虎發生規律與防治技術[J].農村科技,2018(9):23-24.
[14] 王曉玲.廣東省甜玉米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南方農業,2023,17(1):61-63,69.
[15] 高萌.玉米病蟲害類型及綜合防治措施[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3(4):36-37.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