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 要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我國正逐步實現現代農業的生產技術高新化、生產程序機械化等目標。陜西省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經過26年的探索和發展,通過藏糧于地(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建設高標準農田),藏糧于技(強化科技創新基礎建設、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發展產業(延伸產業鏈、多主體發展)的發展措施,實現了區域現代農業的快速、高質量發展。為給黃三角農高區及其他地區現代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從政府大力扶持、重視科教人才、聚集產業發展3個方面總結了楊凌示范區的發展經驗。
關鍵詞 現代農業;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陜西省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
中圖分類號:F327.9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9.058
黨的二十大在擘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宏偉藍圖時,對農業農村工作進行了總體戰略部署:未來5年“三農”工作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農業強國。陜西省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下文簡稱楊凌示范區)自成立以來就被賦予了發展現代農業的“國家使命”,為干旱半干旱地區乃至全國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先行經驗。
1 ?楊凌示范區概況
楊凌示范區位于陜西關中平原中部,鄂爾多斯地臺南緣的渭河地塹,屬于渭河谷地新生代斷陷地帶。區內生物資源種類和數量相對較少,且主要是人工繁育的動植物資源。1997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楊凌示范區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自此承擔起探索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重任[1]。與山東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下文簡稱黃三角農高區)等農高區相比,楊凌示范區在政策支持、體制機制、財政金融、科教人才和產業發展等方面擁有不少成功經驗和做法。
楊凌示范區總面積132.568 5 km2,主要發展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特色農業。經過26年的探索,楊凌示范區已從關中腹地的農業小鎮發展成農業高新科技示范區,是極具國際影響力的創新示范基地,是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科技引擎”,在全國乃至全球都享有盛名,被譽為“中國農科城”[2]。
2 ?發展措施及現狀
2.1 ?藏糧于地
2.1.1 ?落實耕地保護制度,保住耕地面積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耕地和保障糧食安全的要求,楊凌示范區黨工委辦公室、管委會辦公室印發《楊凌示范區關于全面建立耕地保護田長制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全面建立以保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為目標的田長制管理模式,旨在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加強對耕地資源的有效保護,守住耕地紅線,實現糧食安全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1)當地分別設置了示范區、楊陵區、鎮(街道)、村(社區)四級田長:一級田長由示范區黨工委、管委會主要負責同志擔任,二級田長由楊陵區委、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三級田長由各鎮(街道)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四級田長由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或村委會主任擔任。2)建立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網格化管理體制,主要參照管轄范圍和耕地保護目標責任,落實屬地管理、逐級負責、分級保護,實現示范區、楊陵區、鎮(街道)、村四級聯動全覆蓋的耕地保護網格化監管。楊凌示范區通過制度管控逐步實現耕地面積總量的基本穩定,土地利用水平得以提升,穩定了國家的基本農田儲備區,守住了良田數量。
2.1.2 ?建設高標準農田,提高耕地質量
近年來,楊凌示范區加大對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力度,通過楊凌示范區管委會牽頭,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組建起中國楊凌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創新中心(下文簡稱創新中心)[3]。創新中心先后對陜西省渭南市、寶雞市、榆林市等地的部分縣(區)進行了高標準農田項目潛力分析,共勘探耕地2.33萬hm2。其中,在寶雞市鳳翔區、岐山縣及渭南市大荔縣完成了5 406.67 hm2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前期規劃設計工作,并逐步推進高標準農田樣本工程建設,加快高標準農田高質量建設進程,耕地質量得到保障[4]。
此外,楊凌示范區管委會和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出資組建了中國楊凌高標準農田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示范區緊密協作,開展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研究,承擔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以實現提高農作物產量和改善農田生態環境的目標,逐步發展成為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領軍企業,為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起到帶頭示范作用,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奠定堅實基礎。
2.2 ?藏糧于技
2.2.1 ?強化科技創新基礎建設,提升種業科技水平
楊凌示范區著眼于農業科技創新,出臺多項加快人才引進的相關政策措施,加快集聚人才、技術等各類創新要素,深入實施“區校一體、融合發展”戰略,每年引進博士以上高層次人才100多人。
在引進各類創新要素的同時,楊凌示范區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優勢和體制優勢,探索形成了“農科教相結合、產學研一體化”的新機制,區域協同創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5];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建立多層次溝通聯系機制,支持駐區高校創建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70多個,平均每年組織實施20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重大項目;市(縣)科研院所和種子企業科研人員1 000多人從事良種繁育和推廣工作。截至2022年底,陜西省科研生產用地820 hm2,自主科研投入4 700萬元。近5年來,楊凌示范區新增科技成果和專利申報5 000多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位居陜西省前列,每年審定登記動植物新品種超過30個;近10年來,陜西省共審定主要農作物品種1 134個、登記非主要農作物品種578個,引種備案品種805個[6]。
楊凌示范區成立了種業、果業、農業智能裝備等農業產業創新中心,籌備建設“秦創原”農業板塊創新驅動平臺,強化科技創新基礎平臺建設,加快形成成果多且優的良好局面,全力打造農業科技戰略力量,使得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種業科技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實施楊凌良種示范推廣“4455”計劃,在省內外及境外8個國際園區建成良種繁育示范推廣基地2.28萬hm2。目前,秦優7號油菜出油率達到48.6%;陜單609玉米創造了陜西玉米單位面積產量最高紀錄;西農979小麥新品種累計推廣超過666.67萬hm2;瑞陽、秦蜜等蘋果新品種有望成為北方蘋果主產區更新換代的主栽品種。楊凌示范區在發展中逐步形成了科技支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長效機制,在科研力量支持下的種業創新進一步筑牢了糧食安全防線。
2.2.2 ?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探索推廣模式
楊凌示范區內建設有農業科技成果交易展示中心,為線上線下科技成果的展示交易搭建了平臺,同時不斷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的設立,促進各類科技成果在楊凌示范區轉移轉化并進入市場,建立科技成果產業化長效機制,逐步探索形成科技成果轉化評價體系。
在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的同時,楊凌示范區持續對農業科技示范推廣新模式進行探索,逐漸形成了大學推廣、產業鏈企業推廣、媒體推廣、農科培訓推廣、科特派創業推廣、展會推廣6種推廣模式,形成了多元立體化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逐步構建起“核心示范、周邊帶動、廣泛輻射”的農業科技示范推廣格局,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截至2021年,楊凌示范區在全國范圍內累計建設350個示范推廣基地,示范推廣面積666.67萬hm2,推廣效益達235億元[7]。面向旱區開展445場農業科技培訓,有4.5萬余農民得到培訓,其中有11 786名農民屬于陜西省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區),獲得楊凌示范區農民技術職稱證書的人數新增981名。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切實貫徹了藏糧于技戰略,以先進科技帶動了農業發展。
2.3 ?發展產業
2.3.1 ?延伸產業鏈,培育產業集群
產業是支撐經濟發展的核心和基礎。楊凌示范區不僅在糧食生產方面下功夫,也致力于延伸產業鏈,聚焦生物醫藥、農產品深加工、智能農業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著力構建農科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楊凌示范區積極為企業提供高質量發展環境,助力企業對接產銷,打造特色知名品牌,推動產能向優勢區聚集。華潤(集團)有限公司、環球園藝(西安)有限責任公司、天水眾興菌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食品企業陸續入駐楊凌示范區發展,陜西竹園村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陜西楊凌天和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楊凌圣桑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本土企業已成為區域性知名品牌,一批特色產業集群逐漸形成,楊凌示范區的優勢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不斷向高端消費領域延伸。
2.3.2 ?多主體發展,注重聯農帶農
楊凌示范區立足自身職責與使命,主動作為,為市場主體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及政策支持,推動市場多元主體的共同發展。讓標準化“大農業”與精細化“小農業”協調互促,壯大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完善聯農帶農機制,促進農民增收,使農民成為“致富鏈”的受益人。通過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社參與,帶動農民發展,并推動企業獎補資金以折股量化、收益分紅等形式轉化為農民收益,讓農民深度嵌入產業鏈、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3 ?經驗啟示
3.1 ?政府大力扶持
3.1.1 ?縱向會商協調機制發揮應有作用
“省部共建、省內共建”是楊凌示范區發展的主要優勢和成功經驗之一,切實為楊凌示范區發展匯集了資源、解決了難題。1)省部共建領導小組負責研究示范區建設發展過程中的重大問題、確定發展方向和重要決策部署,國務院領導出席,并在示范區設立辦公室,推進落實省部共建會議精神。2)省內建設領導小組召開共建工作會議,協調各成員單位落實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決策和工作部署,同時堅持召開科技廳與楊凌示范區的聯席會議。
這種縱向會商機制的落實提高了楊凌示范區的工作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比黃三角農高區的機制更具優勢。在上級政策傳導、指標分配、優惠措施等方面,黃三角農高區往往需要通過東營市、廣饒縣甚至丁莊街道來進行,導致在土地指標供給、人事安排、項目申請等資源分配上受到一定的制約。所以政府機制的優化是發展農高區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良好的政府決策執行機制能夠顯著提高工作效能。
3.1.2 ?充分利用財政資金撬動各類社會資本
1)中央和陜西省兩級財政給予楊凌示范區比較穩定且連續的資金支持,除專項資金外還有多項補助。楊凌示范區在充分利用政府債券和政府性基金的融資功能撬動資本的同時,不斷推動政府融資平臺的市場化轉型,構建多元、可持續的融資模式,其下屬的楊凌農科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已發展成為陜西省最大的農業擔保平臺。2)在社會融資方面,楊凌示范區成功推動多家企業在陜西股權交易中心、新三板、科創板和主板掛牌融資,成立了國內首個現代農業投資聯盟,及示范區政府母基金、楊凌種業投資基金、楊凌示范區創新創業投資引導資金、現代農業創投基金等,健全項目組織機制、投入方式及分配方式,充分利用財政資金撬動各類社會資本。2022年省際到位資金同比增長23.62%,利用外資同比增長20%。
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兼具高新技術“高投入、高風險”和農業“周期長、基礎性、公益性”的特點,從前期基礎設施建設、科技研發、人才招引到成果轉化、產業發展都需要持續穩定的資金投入,因而財政金融工作對農業高新區的發展來說格外重要,但僅依靠財政資金遠遠不夠,需打通撬動各類社會資本的渠道。
3.2 ?重視科教人才
科教人才關系到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核心競爭力,楊凌示范區圍繞干旱半干旱地區的農業發展,探索出了區校融合的發展模式,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人才、資源促進農業發展。楊凌示范區內駐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等5個研究院所,70多個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其中國家級科研平臺9個),形成了農林水領域5大學科群,農業科教人才、高校在校學生5萬余人。與此同時,楊凌示范區擁有34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8家示范區級高新技術企業、6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
科研水平是衡量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發展最重要的指標之一,而人才又是影響科研水平的最核心要素。因而,通過各種體制機制創新,引育科研人才,搭建科研平臺,搶占現代農業科技制高點,引領帶動現代農業發展是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發展的關鍵所在[8]。
3.3 ?聚集產業發展
在產業發展布局上,楊凌示范區注重產業集群和產業鏈延伸,著力發展現代農業、涉農工業(食品工業、生物產業、環保農資、農業機械及裝備制造)和現代服務業(農業科教與培訓、科技服務、現代物流商貿、會展、特色旅游及金融服務),創新適合楊凌示范區的產業發展模式,帶動市場多元主體的發展,尤其重視對農民的幫扶。既解決了單一農業發展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的問題,也有利于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加快了主導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現代農業的產業鏈無論是長度還是寬度往往都超過傳統農業,發展產業是發展現代農業不可忽視的一環。所以,提升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利益鏈,發展產業集群,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才能實現現代農業的蓬勃發展。
4 ?結語
楊凌示范區以高度發達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帶動旱區現代農業發展,做到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在科學合理利用耕地資源的同時聚集產業,帶動多方主體共同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其發展路徑對黃三角農高區等國家農高區及其他地區的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 楊樂.楊凌生態園林城市環境景觀規劃設計思想的探索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2] ? 余瑤.聚力打造中國農業“硅谷”升級版:陜西楊凌示范區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紀實[N].農民日報,2019-07-05(04).
[3] ? 蔣建科. 打造農業科技現代化改革創新先行示范區[N].人民日報,2022-09-26(19).
[4] ? 耿蘇強.楊凌:聚力打造“升級版”高標準農田[N].農業科技報,2022-03-03(01).
[5] 李宛嶸.楊凌示范區:奮力推進“三區三高地”建設[N].陜西日報,2021-07-30(02).
[6] ? 秦驥.陜西省小麥油菜番茄育種位于全國第一方陣[N/OL].(2023-04-03)[2023-04-05].https://www.ishaanxi.com/c/2023/0403/2794385.shtml.
[7] ? 陳小瑋.楊凌:“農業硅谷”的“雙創”模式[J].新西部,2021(4):5-10.
[8] ? 蔣元紅,高楊.破解農高區發展難題,打造農業科技創新“硅谷”[N].科技日報,2021-09-06(08).
(責任編輯:劉寧寧 ?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