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延 李小燕

摘要:文章簡述了梧州六堡茶產業的發展歷程,采用文獻研究、調查等方法,分析梧州六堡茶產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原料供應不足、產業科技技術創新不足、生產過程標準化水平低及標準體系建設不完善等問題,提出梧州六堡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準化戰略實施建議如下:一是構建覆蓋全產業鏈的六堡茶技術標準體系,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二是聚焦出口標準化,打開梧州六堡茶出口新局面;三是強化傳統工藝技術六堡茶的標準化建設,打造梧州傳統工藝技術六堡茶品牌;四是強化梧州六堡茶產業科技創新,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關鍵詞:標準化;高質量;發展;梧州六堡茶
中圖分類號:F326.1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3)03-0001-05
0 引言
2021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指出:“發展特色產業是地方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的一大實招,要結合自身條件和優勢,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把住質量安全關,推進標準化、品牌化。”[1]2022年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黨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時也指出:“茶產業大有前途。下一步,要打出自己的品牌,把茶產業做大做強。”[2]梧州六堡茶是廣西梧州特色產業產品,屬于黑茶后發酵茶,具有1500多年的歷史,因原產于廣西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而得名。從相關文獻信息可以看出,國內學者雖然對“六堡茶”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大部分局限于六堡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六堡茶品牌文化建設、六堡茶化學成分分析等方面,與產業發展標準化戰略相關的研究并不多,如葉恬如[3]認為,廣西六堡茶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與旅游業進行深度融合,打造豐富的茶文化旅游特色產業,既可以弘揚六堡茶文化、擴大廣西六堡茶文化的知名度,又能實現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并帶動民族地區旅游業乃至區域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實現區域經濟文化的交流與合作;鄭浩[4]以廣西梧州的六堡茶品牌建設為研究對象,試圖在品牌建設的理論框架下,探索適合梧州地域特征、資源優勢和產業特點的六堡茶品牌建設的推進措施。如何運用標準化戰略推進梧州六堡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既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的具體實踐,也是促進廣西地方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本文研究分析了六堡茶標準體系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并根據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梧州六堡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準化戰略措施建議。
1 梧州六堡茶產業發展歷程
1.1 明末清初,梧州六堡茶的輝煌歷史
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出版的《蒼梧縣志》記載:“茶產多賢鄉六堡,味醇隔宿而不變,茶色香味俱佳。”梧州六堡茶在清朝嘉慶年間就作為朝廷貢品,成為“全國24名茶之一”[5]。根據史料記載,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在明清時期就是南方著名的茶葉產區。那時候的六堡茶由農家自種自制,并不作為主要營生手段。梧州因地處潯江、桂江、西江三江交匯處,與“粵港澳”地區一水相連,自古以來,交通以水路為主。六堡茶早期的傳播是沿著珠江流域開始的。1897年《中英續議緬甸條約》正式生效,是年6月4日,梧州正式對外通商[6],對外通商后的梧州港輪船穿梭往來,為“茶船古道”奠定重要的交通基礎。六堡茶一開始是被“下南洋”謀生活的兩廣人當作生活必需藥品隨船帶出去的,因其具有消暑祛濕、調理腸胃的功效而在南洋錫礦區流行,逐漸帶動茶葉貿易大規模地形成,成就了六堡茶熱銷的輝煌時期[7]。廣西通志稿(清)記載:“六堡茶在蒼梧,茶葉生產之盛,以多賢鄉之六堡及五堡為最,六堡尤為著名,暢銷于穗佛港澳等埠。”
始于明末清初的“茶船古道”,是專門為輸出梧州六堡茶而形成的一條獨特的國際貿易水上運輸通道,以茶葉為媒介,以船為主要載體,以上萬公里的航運線路為紐帶,在數百年間不斷推動著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繁榮發展[8]。“茶船古道”承載著梧州六堡茶“紅、濃、陳、醇”的滋味,讓梧州六堡茶成為著名的外銷茶和僑銷茶,蜚聲海內外。據1945年編修的《廣西農業通訊》記載:“六堡茶,頗負盛名,其余所產品質亦佳,戰前(抗戰前)交通便利,所產茶除本縣飲用外,全部銷售港澳等地。”當時的梧州六堡茶產品除了小部分為本地人飲用,大部分銷往我國的港澳地區及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其他國家。
1.2 21世紀,梧州六堡茶產業從低迷走向復興
1938—1949年,受戰爭的影響,梧州六堡茶水路通道完全受阻,出口基本斷絕,導致產業元氣大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至20世紀90年代初,六堡茶產業的發展幾經曲折,甚至一度陷入低迷時期。直至2004年,梧州市政府把六堡茶生產列入農業優勢對象重點扶持,六堡茶終于迎來產業發展的新時代。2021年以來,按照中央、自治區對茶產業發展的科學謀劃和部署要求,梧州聚焦打造千億元茶產業“半壁江山”的戰略目標,系統推進六堡茶全產業發展,促使六堡茶產業呈現產、銷兩旺的良好發展勢頭,無論是其綜合產值還是品牌價值都再創新高。2021年梧州市六堡茶產量達到2.5萬t,綜合產值為110億元;2022年1—7月,梧州市干毛茶產量達5 307.02 t,與2021年同比增長約20%;預計2023年六堡茶總產量超3.5萬t,綜合產值超160億元。截至2022年8月,全市茶園面積突破1 300 hm2; “梧州六堡茶”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37.64億元,居廣西茶葉類第1位,被評為“2021年中國茶葉最具品牌發展力品牌”和“2022年最具品牌傳播力的三大品牌之一”[9]。
2 六堡茶標準化建設主要成效
近年來,廣西逐步重視標準化建設工作,以標準化為抓手,發揮標準化引領性的作用,助推梧州六堡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截至2023年1月,已經發布實施的六堡茶國家、地方及團體標準共34項(見表1),其中國家標準1項,地方標準16項,團體標準17項[10]。
通過對標準體系內容進行分析發現,現有六堡茶標準分布在基礎標準、種植標準、生產標準、產品標準、倉儲物流標準、檢驗檢測標準、銷售與服務標準7個一級子體系中。其中,涉及術語的有“六堡茶加工與感官審評術語”1項;涉及產地環境的有“六堡茶初制場地環境條件”1項;涉及種植和采摘的有“六堡茶茶園機械化修剪與采茶技術規程”“六堡茶鮮葉采摘技術規程”“茶船古道? 六堡茶? 第2部分:適制品種的快速選育技術規程”等5項;涉及生產管理的有“六堡茶產品批號編碼規范”“茶船古道? 六堡茶? 第9部分:產品批號編碼規范”2項;涉及生產工藝的有“六堡茶生產技術規程”“六堡茶加工技術規程”“出口六堡茶加工規范”等5項;涉及產品的有“黑茶? 第4部分:六堡茶”“茶船古道 六堡茶 第1部分:基本要求”2項;涉及倉儲物流的有“六堡茶包裝標識與運輸貯存技術規范”“六堡茶倉儲基本要求”“六堡茶倉儲管理規范”等6項;涉及檢驗檢測的有“六堡茶感官審評方法”“茶船古道? 六堡茶? 第12部分:感官審評方法”“茶船古道? 六堡茶? 第8部分:感官審評術語”3項;涉及品牌的有“六堡茶斗茶規范”“六堡茶工業旅游景區服務規范”“茶船古道? 六堡茶? 第16部分:茶園觀光旅游服務區規范”3項;涉及飲用的有“六堡茶沖泡及品飲方法”“茶船古道? 六堡茶? 第11部分:沖泡及品飲方法”2項。現有標準的內容基本涵蓋種植、生產、加工、倉儲、沖泡等環節,初步建立六堡茶從種植到飲用的標準體系,為推動梧州六堡茶產業提檔升級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3 梧州六堡茶產業標準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分析
20世紀以來,在普洱茶熱潮的帶動下,以及在廣西各級政府的重視下,梧州六堡茶產業得到較為快速的發展,但由于歷史等方面的原因,梧州六堡茶產業在標準化建設道路上還存在諸多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高質量發展。
3.1 六堡茶選種及種植尚未形成標準化,高質量原料供應不足
梧州本地茶園建設長期落后,存在不少制約六堡茶高品質原料供應的難題。一是茶園建設沒有形成規模。茶園建設面積小且分散,雖然在政府的支持帶動下,梧州市于2021年啟動生態茶園建設,全市茶園總面積第一次突破13 000 hm2,但是相比云南普洱茶、安化黑茶等,仍具有一定的差距。二是梧州六堡茶沒有形成有代表性的良種。長期以來,梧州六堡茶品種繁雜而良種少,導致原材料質量參差不齊。同屬于種植黑茶的普洱茶之鄉——云南在對茶樹長期的栽培中,就選育出高品質的勐海大葉茶、勐庫大葉茶、鳳慶大葉茶等茶樹品種,甚至根據易武、班章等產區的不同形成各自產區的特色茶,讓不同風味的普洱茶名揚國內外。三是原材料品質不齊。技術培訓不夠,茶農根據自身經驗種植,產量低且質量不可控,若采取從外地采購原材料的方式,不僅質量把關難,也難以體現本地特色。四是茶農積極性不高。由于茶園分散,難以高效管理,原料種植各環節成本高、利潤空間小,嚴重制約茶農積極性。
3.2 梧州六堡茶產業技術創新不足,生產過程標準化水平不高
據相關統計,梧州市2022年有SC認證茶企90家,其中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為2家,自治區級農業龍頭企業為9家[11]。六堡茶發源地六堡鎮所在的蒼梧縣2022年有六堡茶生產企業24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1家[12]。2021年,廣西高新技術企業保有量為2 806家,而梧州六堡茶企業僅有8家。由于梧州市現有茶企中,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龍頭企業數量、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都偏少,因此帶動六堡茶產業化發展的動力較弱且行業進入門檻低,茶企質量良莠不齊,產業整體科技創新能力偏弱,加工過程機械化、標準化水平低。此外,六堡茶加工在源頭上難以做到標準化,大部分茶企的毛茶是從茶農或者合作社中采購,但進行茶葉初加工的合作社、小作坊的加工水平參差不齊,質量無法保證。
3.3 六堡茶標準體系建設不完善,未形成全鏈條的產業標準化體系
根據目前已經發布實施的六堡茶標準,六堡茶的國家及地方標準研究起步相對較晚,最早發布于2014年,現有標準大部分局限于六堡茶的生產工藝、產品和倉儲物流,涉及品種選育的標準僅有“茶船古道? 六堡茶? 第2部分:適制品種的快速選育技術規程”1項,涉及產地環境的標準僅有“六堡茶初制場地環境條件”1項,涉及品牌文化建設的標準也是僅有1項,涉及種植環境(包括土壤條件、溫度、濕度等)、種植的病蟲害防治、產品認證、經營場所、銷售服務的標準尚無。并且,現有標準涉及工藝技術的內容均為基本的規范要求,梧州六堡茶特有的關鍵技術環節的標準尚不完善。此外,六堡茶行業標準尚未規定,而行業標準的制定有著重要的意義,不僅意味著六堡茶行業的規范與成熟,也為六堡茶行業的發展提供必要依據。
3.4 對“六堡茶文化”挖掘不足,無法滿足資本市場所要求的標準化、規范化、品牌化的發展需要
盡管梧州六堡茶歷史悠久,“六堡茶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六堡茶的各個生產環節質量把控不足,難以登上資本市場的舞臺,六堡茶產業發展遠遠沒有達到資本市場所要求的標準化、規范化、品牌化,導致六堡茶企業不受資本市場青睞,產業規模小、出口增長緩慢。據海關部門的數據統計,2021年中國茶葉出口量為36.94萬t,出口金額為22.99億美元。普洱茶(熟普,海關稅則號09023031、09024031)出口量為2 175t,出口金額達 5 253萬美元,均價為24 140美元/t;黑茶(普洱茶熟茶除外,海關稅則號09023039、09024039) 出口量為350 t,出口金額為489萬美元,均價為13 980美元/t[13]。2021年六堡茶出口金額僅為836.4萬元人民幣,雖然較2020年同比增長5.2%,但是在我國茶葉出口總額中占比非常小。
4 廣西六堡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準化戰略建議
4.1 構建覆蓋全產業鏈的六堡茶技術標準體系,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
產業標準體系的建設情況直接反映了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水平。不斷完善六堡茶標準體系建設,構建覆蓋六堡茶本地特色良種選擇、栽培種植、初加工、關鍵技術環節、產品銷售服務、品牌文化建設等全產業鏈的技術標準體系,是打造梧州六堡茶優質品牌的關鍵,是梧州六堡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強有力基礎。構建覆蓋全產業鏈的六堡茶技術標準體系,需重點推進制定、修訂六堡茶標準、加強標準化人才隊伍建設、創新標準化服務模式、推進六堡茶標準實施應用等4個方面的工作,推動梧州六堡茶產業升級,促進梧州六堡茶產業標準化、規范化、品牌化發展。
4.2 聚焦出口標準化,打開梧州六堡茶出口新局面
按照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對出口農產品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加強對國際農產品標準法規及技術性貿易措施信息的收集和研究是梧州六堡茶拓寬國際市場的關鍵前提。在“茶馬古道”的歷史背景下,在推動“一帶一路”共建中,東盟國家是梧州六堡茶的主要出口國家。針對主要出口國家,找出相對應的與六堡茶相關的準入要求、檢疫及食品安全相關要求和指標,在梧州六堡茶國家標準、地方標準等標準體系的建設中融入出口國家的有關要求和指標,形成符合出口國家要求的國家標準和廣西地方標準,借助六堡茶標準體系建設的“東風”,守住東盟主要市場,進軍其他國家市場,打開梧州六堡茶出口新局面。
4.3 強化傳統工藝技術六堡茶的標準化建設,打造梧州傳統工藝技術六堡茶品牌
梧州六堡茶的口感體驗特性為“紅、濃、陳、醇”,關鍵環節的工藝技術對口感體驗差異性影響明顯,并且內含物差別顯著。有關學者以傳統工藝技術六堡茶和現代工藝技術六堡茶為材料,對其進行感官審評,并通過紫外分光光度計和氣相質譜聯用等儀器檢測技術,對六堡茶的茶多酚總量、游離氨基酸總量、咖啡堿含量、茶色素組成和香氣成分進行對比分析,得出傳統工藝技術六堡茶和現代工藝技術六堡茶主要特征成分含量差別顯著的結論,傳統工藝技術六堡茶的氨基酸含量、茶多酚總量、茶黃素和茶紅素含量均比現代工藝技術六堡茶高; 且傳統工藝技術六堡茶的咖啡堿、茶褐素含量顯著低于現代工藝技術六堡茶的結論[14]。鑒于六堡茶關鍵制作環節中,傳統工藝和新工藝技術對六堡茶成品口感體驗差異性明顯,內含物成分含量差別顯著,應加強對傳統工藝技術六堡茶的標準化建設,充分提取傳統工藝技術六堡茶的優勢因素,打造傳統工藝技術特色六堡茶品牌,是梧州六堡茶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
4.4 強化梧州六堡茶產業科技創新,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大力培育梧州六堡茶龍頭企業、加大對龍頭企業的科技投入力度、強化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是推動六堡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引導梧州六堡茶龍頭企業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開展工藝技術研究,提升龍頭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將制茶工藝技術研發與實際生產結合起來,提高梧州六堡茶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切實發揮梧州六堡茶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構建“龍頭企業+聯合體+農戶”的模式,加強科技培訓,引入新技術新設備,推進梧州六堡茶標準化種植、加工,進一步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5 結語
梧州六堡茶作為廣西特色產業,經歷了輝煌到低迷再到復興的發展歷程,現今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還存在高質量原料供應不足、產業技術創新不足、標準體系建設不完善等問題,需要通過構建覆蓋全產業鏈的六堡茶技術標準體系,強化出口要求、傳統工藝及關鍵工藝技術、產業科技創新標準化建設的標準化戰略措施助推,希望本文的研究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期望更多學者做進一步研究,共同推進梧州六堡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6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習近平在廣西考察時強調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擔當實干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EB/OL].(2021-04-27)[2023-02-0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8183390484862349&wfr=spider&for=pc.
[2]學習強國.信任·信心·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黨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側記[EB/OL].(2021-04-27)[2023-02-08].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4880450220372642653&item_id=1488045022037264
2653.
[3]葉恬如.廣西六堡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創新路徑研究[J].消費市場,2022(10):88-91.
[4]鄭浩.梧州六堡茶品牌建設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2.
[5]廣西梧州市人民政府網站.六堡茶簡史之一:誕生[EB/OL].(2022-04-18)[2023-02-06].http://www.wuzhou.gov.cn/ztjj_1/2022ndzdgz/dlfzlbccy/zsk/t12030741.shtml.
[6]廣西梧州市人民政府網站.六堡茶簡史之二:興盛[EB/OL].(2022-04-28)[2023-02-06].http://www.wuzhou.gov.cn/ztjj_1/2022ndzdgz/dlfzlbccy/zsk/t12030738.shtml.
[7]廣西梧州市人民政府網站.六堡茶簡史之三:復興[EB/OL].(2022-05-01)[2023-02-06].http://www.wuzhou.gov.cn/ztjj_1/2022ndzdgz/dlfzlbccy/zsk/t12030740.shtml.
[8]楊麥.茶船古道的歷史成因、發展及其影響[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32-44.
[9]王香菊.“梧州六堡茶”區域公用品牌價值37.64億元 居廣西茶葉類第一位[EB/OL].(2022-09-19)[2023-02-06].http://www.brand.zju.edu.cn/2022/0919/c57338a2633415/page.psp.
[10]全國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OL].https://std.samr.gov.cn/gb.
[11]今日蒼梧.喜訊!梧州市3家六堡茶企業獲認定為自治區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EB/OL].(2022-11-03)[2023-02-06].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MjM3ODkwMg==&mid=2651134026&idx=8&sn=1c28039bd
458f8f213aac159482147c3&chksm=813ae5b3b64d6ca5d1b47e21e742c06d421e830223a6e9df3377a33aeaab57e579549f005a3a&scene=27.
[12]蒼梧縣統計局.鄉村振興促六堡茶產業興旺的調研報告[EB/OL].(2022-08-05)[2023-02-06].http://tjj.wuzhou.gov.cn/tjsj/tjfx/t12916220.shtml.
[13]本刊編輯部.2021年中國茶葉出口再創新高[N].中華合作時報,2022-02-15(B02).
[14]黎敏,龐月蘭,楊春,等.不同工藝六堡茶化學成分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21,49(2):193-19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