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文
(吉安市水利水電規劃設計院,江西 吉安 343000)
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質量的不斷提升,我國當前更加重視了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與生態農業發展的耦合協調性水平,但由于我國幅員遼闊且土地資源不均,則也造成了水土流失治理效益很難以提升,并且生態農業發展的耦合協調性較差、程度偏低等問題,因此根據既有研究資料結合吉安市下轄的永安縣與永新縣水土流失治理為研究基點,對相關內容進行研究與論述。
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與生態農業發展耦合協調性所指內容極為廣泛,其中治理效益又分為直接效益、間接效益、單項效益、整體效益、近期效益、長期效益,有三大類型,包含生態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加大對其的研究能夠提高保水保土工作的實效性,調節地方的農業生產發展結構,推動地方經濟的增長,使得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效益提升且能與農業發展水平相協調。具體的實施內容及內涵定義可參考表1[1]。

表1 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與生態農業發展耦合協調性主要研究內容
2.1.1 指標權重的建立
根據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以及永安縣的相關研究資料,針對水土流失治理效益以及生態農業發展耦合協調性的分析,建立了以生態、經濟、社會為基礎的復合性指標體系與權重框架,重點對這三個維度進行深入考察,并且依照既有研究資料通過Cobb-Douglas(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從要素投入以及產出水平兩大方面進行生態農業發展水平指標體系的研究,具體建設內容參考表2[2]。

表2 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與生態農業發展水平指標體系建設主要內容
其中為能夠正確的判斷權重賦值,則建立了兩種賦權方式,一種是主觀賦權法另一種則是客觀賦權法,在計算的過程中由于主觀和客觀性因素之間會相互影響,因此為保證賦值的客觀性,則采用了AHP(層次分析法)和CPA(變異系數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測算。最終所得到大的公式(1)為:
(1)
式中:w(j)用于表示第i個指標與第j種賦權方式所得到的權數,而θi則為歸化處理以后所得到的綜合權重值,其中j=1,2,3……k;i=1,2,3……m。根據基準層權重值,做好客觀權重值、主觀權重值以及綜合權重值的計算與比對便可清晰觀測出地區內主要的影響因素。
2.1.2 協調度的測定
耦合協調度的測定主要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體系或運動方式之間相互作用的影響,當前主要應用于土地與城市化耦合、經濟與資源耦合以及生態環境與經濟耦合之中,基于該方法的評定優勢性,則利用此種方法對文章所研究的兩個體系之間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結合物理學容量耦合相關模型,最終所建立的量化處理公式(2)如下所示:
(2)
式中分別表現了兩個子系統(其中包含了生態農業發展水平耦合性綜合評價的函數公式以及水土流失治理效益的綜合評價公式),其中k作為調節系統,因此k=2,而g(y)與f(x)則為兩個子系統的綜合評價函數。在分析的過程中發現當耦合度越大時,兩個系統之間互相影響的作用就越大,并且兩個子系統均是動態演變的過程,存在極大的交錯性與非均衡性,因此根據所引入的協調度正向指標與負向指標公式,推斷出了要素之間的影響關系,事實證明實現生態農業的發展,能夠改善地方的生態環境,提高水土保持效益并有利于帶動地方的經濟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當協調度越大時則證明兩個系統之間的協調程度也就越好。文章根據既有的文獻內容,利用均勻分布函數計算法和中值計算法,分別對兩個系統的協調度以及耦合度等級進行了劃分,具體內容可參考表3[3]。

表3 耦合與協調度發展階段參考標準一覽
2.1.3 雙變量控制自相關模型
在研究過程中對雙變量控制自相關模型的研究,能夠反映出永安縣以及永安縣的某一地理現象與屬性值,是否與鄰近區域之內的地理現象或屬性值有關聯,能夠幫助工作人員從總體空間布局和局部空間分布,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從而發現是否存在聚集性特征的問題,加大分異熱點的研究,其中分別利用了LISA聚類圖法關聯性空間分布、局部空間自相關公式以及全局空間自相關公式關聯性空間分布計算方法進行研究,當計算數值為正值,則證明存在正的空間自相關,如數值與1越相近,則導表空間的聚集性較為明顯,當出現負值時,同理則說明空間之間的差異性越大。
2.2.1 現階段狀況分析
根據我國《關于開展升天清潔型小流域試點工程建設的通知》對永豐縣以及永安縣進行了水土流失治理,并建立了相應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優先級評估組合分析架構。在調研之中發現,當前該地區受人為因素的影響,導致水土流失嚴重,例如:人為過失導致山火出現,燃燒區域則出現了大面積的圖斑,部分村民雖自行在燃燒部位進行了種植,但仍治理難度較大。在開墾種植區域由于江西省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導致常年多雨,開墾區域土地由于受到雨季和路面性質的影響導致人們行動不便,而排水溝也多為土質,土體較為松散,導致在徑流的過程中會出現大量的水土流失現象。
并且地方的居民環保意識薄弱,經常在小流域內投放垃圾,導致水土出現了大面積的污染,這均為治理過程中的重點以及難點。在研究過程中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與生態農業發展水平的耦合度波動隨時間的推移逐漸增加,從整體的角度來看出現了上升的趨勢,這與地方的農業生產水平滯后也有著較強的關聯性,雖在短時間之內沒有較大的波動,但隨著時間的逐步累積,也會使得耦合度變大。
地方政府在近幾年雖加大了農業生產投入,但部分地區的聚集性特征仍然較為明顯,主要原因還是由于部分欠發達地區未能形成系統性與標準化的農業發展和生產體系,進而使得耦合無法均衡并且發展較為緩慢。在協調程度方面,與江西省較為發達的地區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2.2.2 對未來發展建議
在未來無論是農業發展還是水土流失治理,都要從根本上解決人為因素的破壞,地方政府應加大此方面工作的宣傳,并要提高監管力度,建立具有長效性的水土保持方案,對未能通過驗收的生產建設項目,則要立案查處[4]。
其次,水利部門在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的同時,也要建立動態的監測機制,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江西省境內的輕度水土流失嚴重,并與農業發展水平息息相關,為能夠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各部門之間要加大協調水平,例如:聯合農機監理部門,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宣傳力度,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科研創新項目,改善當前的農業生產環境,避免水土流失和人們在種植田中行動不便的問題出現,并總結出一套具有南方紅壤區特色的水土保持技術體系,以此不斷推動地方農業水平以及經濟的發展。
另當前國家對于相關治理與農業發展問題也十分重視,為能夠有效解決“三農”問題,江西省水利廳也要與相關部門加大合作,從而編制良好的水土保持與農業發展工作指導方針,按照通俗易懂、簡練實用、操作性強的原則積極落實,提高群眾的參與力度。
為能夠保持良好的耦合發展態勢,則要依照地區特點,堅持少種多收的原則,建立多元化的種植特點,從而突出地域特色,積極開展生態環境與農業生產匹配方案的制定,加大資本投入,積極調動社會力量,通過免稅降費等舉措,從而突破地方協調發展瓶頸,實現水土流失治理系統與生態農業產業鏈之間的積極互動,形成互相制約,互相發展的格局。
綜上所述,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對地方土地資源的保護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當前我國部分地區的新農村建設工作仍然處于起步階段,而通過與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協同發展的方式,能夠建立全面、系統化的配套水系工程,改善農村生產條件,優化地區農村產業結構,保證產業經濟與生態環境有機結合,為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打下良好基礎,從而實現地方自然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