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偉
繼去年的“人教版”插畫事件之后,近日,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寫給孩子看的中國史》系列歷史讀物中的書內插畫也被曝出嚴重問題。
5月8日,有網友在小紅書上發帖認為,此書出現事實性錯誤:在講述中日甲午海戰的那段歷史時,書中用了一張“丁汝昌投降圖”。有網友表示,作為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寧死不屈,自殺殉國,并無投降之事。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在兩日后作出情況通報,認為“該圖書確實存在不當插圖問題”“學校已成立工作專班啟動調查,并將依規依紀對相關責任人嚴肅處理”。同時,出版社也表示,已在第一時間聯系相關單位,停止該圖書的線上線下銷售,全面收回銷毀。可以看到,學校和出版社處理得非常果斷和迅速。
書中插畫問題雖然是今天被發現和調查,但是問題發生的時間卻在多年之前。從最近的諸多案例來看,被曝出的教輔類圖書多是出版于數年之前,在出版之后直到今天,眾多圖書早已不知被銷往何處,閱讀圖書的孩子也逐漸長大、逐漸產生自我意識。在孩子自我意識和人格素養的形成過程中,此類“問題讀物”是否通過耳濡目染的方式產生影響,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的是,一旦產生負面影響,孩子的意識與人格,包括對周圍事物的認知和情感業已形成并穩定,其影響甚至會伴隨孩子的一生,難以徹底根除,這時也只能悔之晚矣了。
按照正規出版流程,一本圖書的出版要經過三審三校的嚴格流程,涉及意識形態的問題是出版工作中的紅線和底線,馬虎不得。當然,由于編寫教材往往時間緊、任務重,難免會有差錯發生。字詞語句的差錯與意識形態的舛誤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前者可以理解,后者不能姑息;前者的對錯相對容易明確,后者卻往往暗藏玄機,尤其是“無言”的圖片背后的傾向與所指,很多情況下不易被察覺。作為國之公器,學校、出版社對于民智啟蒙和民眾教育的影響自是當仁不讓,然而,近年來接連被曝出的“毒教材”事件讓人憂心忡忡,尤其引發人們憤怒的是公然挑戰歷史事實和民族情感的插畫圖片。這很大程度上反映出部分職權者教育公心的淪落和出版責任心的缺失,其所導致的后果正不斷侵蝕國人的思想,甚至在源頭上影響學生的心智與認知。
教輔材料的插畫普遍面臨著尷尬的處境,或是過于幼稚通俗,或是“拿來”應付差事,對兒童審美感知的忽視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圖片本身而言,被曝光的教輔類圖書插畫的審美問題是非常直觀的,這也是觸發人們討論的第一出發點,無論是“人教版”教材中孩子的各種丑態,還是此次圖片明顯的情感傾向,看似沒有硬性的規則限制,實則為以后埋了雷。再者,從后來“人教版”修正后的插畫來看,沒有被曝出問題的其他教輔類圖書,插畫的審美是否堪憂?從另一個維度也可看出,除了責任心之外,相關人員的文史常識與審美素養能否勝任“育人”之責,也頗值得深思。
作為出版機構,尤其是掛名高校的出版社,其印刷出版的教輔類書籍應該是更值得信賴的,因為我們相信出版社的政治把關、相信高校的文化素養,不至于出現前述種種事端。然而,現實總有不盡如人意處,而文史常識的匱乏與審美素養的短板,會在不經意間使所有努力付諸東流。從最近出現的“問題讀物”來看,究其緣由,無一例外都因圖片而起,無一例外都與審美有關,而作為相關責任人,是否應該警醒,重新審視自身的審美素養?無論“教書”還是“育人”,自身的審美水準是否過關?因為,美育不僅是孩子的美育,更是整個社會的美育。
(作者系《中國美術報》編輯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