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墨 楊曉萌

本報訊 5月18日上午,由國家文物局和福建省人民政府主辦,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福建省文物局、福州市人民政府、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文物報》社承辦的2023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開幕式在福建博物院舉行。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中共福建省委副書記羅東川,福州市人民政府市長吳賢德出席開幕式,并為“福航天下——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印記”主題展覽開展揭幕,國際博物館協會主席艾瑪·納迪女士作視頻致辭。
2023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開幕式上,國家文物局發布了中國博物館發展數據,2022年我國新增備案博物館382家,全國博物館總數達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全年舉辦線下展覽3.4萬個、教育活動近23萬場,接待觀眾5.78億人次,推出線上展覽近萬個、教育活動4萬余場,網絡瀏覽量近10億人次,新媒體瀏覽量超過100億人次。開幕式上還公布了國家一級博物館運行評估結果、2023年度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名單、第二十屆(2022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開展2023年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活動,啟動中小博物館數字助力繁星計劃等。此外,國家文物局在開幕式上與福建省人民政府簽署了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戰略合作協議,宣布了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舉辦城市為陜西西安。
全國各地也按照國家文物局的統一部署,圍繞國際博物館日主題,開展數千場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搭建博物館與公眾溝通的平臺。多家博物館在5月18日前后推出新的展覽,作為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的舉辦地,福建博物院共推出四大展覽:“福航天下——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印記”“中國白 向世界——德化白瓷精品展”“諾亞之子 大美初見——亞美尼亞19-20世紀文化瑰寶展”“來自人民 還于人民——陳英、金嵐捐贈書畫精品展”,分別從海上絲綢之路、德化白瓷、茶文化、中國書畫的角度,展示福建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中西文化交流。
遼寧省博物館推出“清音悠遠——古琴文化展”,展覽以古琴及古琴相關文物,述說古琴歷史、解讀古琴文化。其中遼寧省博物館館藏國寶級文物唐伏羲式九霄環佩琴再次閃亮登場。同時,旅順博物館藏唐伏羲式春雷琴、湖北省博物館藏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早期素漆十弦琴、孔子博物館藏明版《圣跡圖·學琴師襄》等國寶級文物也亮相了本次展覽。
長沙博物館上新“帝國南疆——廣州秦漢考古成果展”,此次特展匯集廣州地區出土的秦漢珍貴文物250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4件/套,這也是廣州秦漢時期文物第一次大規模來長沙集中展出。其中最重磅的明星展品——絲縷玉衣,1983年于南越文王墓出土,是我國迄今為止所見年代較早的一套完整玉衣,也是唯一一套形制完備的絲縷玉衣。
此外,安徽博物院新館推出了“雅·尚——旗袍與女性文化展”,展示中國獨特的旗袍文化之美;云南省博物院的“帆海融光——天津博物館藏中國外銷紋章瓷器特展”從天津博物館館藏的200余件海外征購清代外銷瓷器中遴選出100余件精品進行展示。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運河城市”系列第二個展覽之“大都:元代北京城”,匯集了22家收藏單位、近260件/組元代文物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