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3日,由平江縣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承辦,中國國家畫院雕塑所、李可染畫院青年畫院、北京正帥空間美術館、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特別支持,張晚庭策展的“覓·境——李亮東藝術展”在《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開幕。
國家發改委物價司原司長楊向群,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協策展委員會副主任許向群,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丁寧,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理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高天民,中國國家畫院雕塑所副所長鄧柯,清華大學教授尹浩,《雕塑》雜志執行主編范海民,北京奧林匹克文化促進會環境與公共藝術委員會主任劉恒甫,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員晏曉斐,宋莊藝術論壇發起人楊青松,北京正空間美術館館長丁帥,京東方藝云文化創新研究院院長、京東方藝術畫屏總經理呂繼剛,北京思眾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艾亮東,紫荊花總經理馬培瑞,《中國美術報》社副社長李回源、副社長顏培大、藝術中心副主任饒懷安等嘉賓出席開幕式。平江縣人民政府給予此次展覽高度重視與支持,平江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李三軍、平江縣人民政府政府辦公室副主任王永祥、平江縣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剛毅等出席開幕式。
高天民表示:“從展覽可以看出李亮東對于藝術的思考是沒有受媒介限制的,他所思考的不是工具材料的問題,而是面對這個世界如何去把握、認識、理解的問題。他用雕塑的手法、陶瓷的語言來創作佛像,出世、入世觀念都在他身上得到了體現,我覺得這也正是他目前狀況的真實寫照。另一方面,他的水墨作品也是他認識、把握和闡釋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具有三個緯度,一是雕塑意識,二是山水花鳥意識,三是抽象意識。這三個方面構成了他的形式語言特征。所以我覺得,媒介對于他來說并不重要。總之,此次展覽是李亮東目前藝術狀態的一個全面呈現?!?/p>
許向群表示,“中國佛學文化作為中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藝術的滋養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舉世聞名的敦煌藝術就是典型代表。李亮東的作品以佛像為符號,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語言,在深入學習傳統、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凸顯出對現實體悟的真誠表達,充分說明了他的藝術態度和學術追求,這種文化情懷和藝術探索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在觀展后,丁寧表示,“此次展覽是雕塑藝術家李亮東所做的比較綜合性的展覽,他將陶瓷燒制所涉及的造型能力向畫面衍生,把造型‘移植到其他的媒介——油畫和水墨,顯示出了雕塑人的強項。他將造型把握得非常自然、自信、從容,其抽象作品的畫面仿若將物象平面拉平后的并列組合,隱約可以看見諸如龍、佛等的面貌,始終有造型藏在以平面展開的格局里。可以說此次展覽是藝術家不同方面才華的展示,很有特色”。
鄧柯表示:“展覽主題叫‘覓·境,覓是尋找、是追問,是從造型到造境。李亮東從雕塑的實的層面走向畫面情境的營造、從立體走向平面,從中可以看出其對傳統文化的轉換研究。而李亮東作品里最可貴的地方,來源于生活的在地性,他的作品中有著湖南獨特的鄉土文化情感及對材料當地性的進一步深化和拓展”。
范海民表示:“平江縣人民政府主辦的此次李亮東展覽,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文化的重視、對藝術關注的體現。同時此次展覽的作品也很具有代表性,在傳承當代文化方面做得很好,以雕塑、彩墨等的中國東方文化語言突破傳統。這次展覽的主題‘覓·境和李亮東的作品非常吻合,希望在《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展覽后,李亮東的藝術作品可以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
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的藝術家李亮東,2010年在平江幕阜山下開荒動土,建立傳統柴窯,堅持古法燒制,以匠人精神要求自己、追尋藝術。本次藝術展覽以楚地歷史傳統文化為依托,集結李亮東多年創作的眾多優秀水墨、油畫、雕塑等豐富多元的藝術作品,展現了平江優秀美術家的風采和地方深厚的文化底蘊,也為更好地保護、展示和傳承本土文化,詮釋傳統藝術在新時代煥發的多元可能,作出了自我的回答。
而對于此次展覽,藝術家李亮東表示,“我有很多不同階段的作品,此次展出的作品是我2015年至2018年這個階段的藝術呈現。我所有的作品有一根主線——境。我在山里待的時間比較多,也沉淀了自己的一些心性。每件作品有其不同感受,沒有固定的模式?!挕ぞ诚盗芯褪菍ひ挕业乃枷牒途辰纭薄?/p>
開幕式后,“覓·境——李亮東藝術展”研討會在《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召開,研討會由高天民主持。與會專家就“在地性文化與當代藝術融合表達”展開深入研討交流,在藝術表現形式、材料、藝術精神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見解。